APP下载

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因缘考察

2009-09-02黄永鹏陈欢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弊端思想政治教育

黄永鹏 陈欢欢

摘要: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败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历届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依靠行政命令制造的多是一种繁荣假象,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无穷的问题与丛生的弊端。这些问题与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大学生信仰危机渐成蔓延趋势,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而终归失败。

关键词: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缘考察;弊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133-05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统治者或者管理人员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统治者或者管理人员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行为过程。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历届苏共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都高度重视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其中的错漏和失误也较多,正是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和无法排解的弊端终致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失败。

一、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列宁在世时,苏联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其时,苏联国家尚未正式形成,其大学教育既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比较当时诸多紧迫的国家事务,其重要性也并不突出。但即便如此,列宁对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要开设“共产主义”、“革命史”等政治理论课程,以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他甚至还强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渗透教学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业务教学中,使各专业课教学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

斯大林更加强调大学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性。在《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信》中,斯大林明确指出,苏联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列主义学说、明确党和国家政治目的,具备广泛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他认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即使不是头等重要的,也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而党在大学生中的工作任务就是:一是竭力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自觉建设者;二是竭力使大学生把自己看作劳动群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是竭力使大学生,懂得掌握科学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学。此外,斯大林在其它的各种发言中也再三指示,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大学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虽然否定了斯大林的不少政治决策,但是,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针对当时一些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的松懈和不足,苏共中央领导集体和苏联政府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为了训导全苏高校,警示全国,苏共中央下文点名批评了萨拉托夫市高等院校社会科学教学中的严重缺点,文件指出,在一系列高等院校里,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工作安排不能令人满意,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对学生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在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坚定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着使马列主义理论庸俗化的事实;没有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应有的批判,没有考虑到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利用修正主义分子对马列主义进行歪曲,没有揭露资本主义固有的对抗性矛盾,甚至有美化资本主义的地方,鼓吹要对帝国主义抱“中立”立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统一阵营和劳动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1980年苏联又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学生在学期间共产主义教育示范综合计划》,系统性地制订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操作规划,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一种经常性的制度措施。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要求各高校依照此文件的指示,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已有的教育教学传统,发扬主动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一时之间,几乎全苏每一所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综合方案”。有的方案从对尚未进入大学的中学生前来参加大学招生咨询开始,到大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教育,每一个环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具体安排。在5年的大学生活中,每一周开展什么活动,由谁组织,由谁监督,活动的具体内容等等,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划。

其间召开的历次苏共中央和最高苏维埃会议,都反复强调要立足苏维埃社会主义未来命运的长远考虑,时刻关心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

即使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以后,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987年3月,苏共中央颁布了《苏共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明确指出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使命是:“培养既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又是思想政治成熟的受过苏维埃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的干部。今天的人才应当具有扎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基本方针》还规定:“学校的全体教学人员,党、共青团和工会组织,都负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使命。”要求党、苏维埃和经济机关的领导人员都积极参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大提高高校马列主义教学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法水平。只是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晚期,开始了“公开化”、“多元化”的新思维改革,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才放松乃至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教育。

二、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繁荣表象特征

经过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几代领导集体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国家行政权威的强力推动,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表面和形式上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主要表现为:

1出台了许多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法规和文件

如《共产主义者道德建设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等。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累积,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权力部门颁布了无数的此类文件决议和法律法规。这些文献不仅从理论上反复论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原则等宏观、抽象方面的

问题。而且还详细、具体地设计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手段,拟定了大学阶段各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安排,规定了各个年级的教育内容及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要求全苏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要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2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个层级结构严密、分工布局明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系。1962年赫鲁晓夫将苏共中央宣传部、苏共中央科学和教育部、苏共中央文化部合并为意识形态委员会,在行政和组织上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充分的保障;高校的一把手党委书记被要求直接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各级党支部更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常年必抓的首要工作任务。

3频繁举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活动

其中比较固定的活动主要有:一是规定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社会政治实习。政治实习活动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活动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队、青年演讲员学校、列宁著作读书活动、全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竞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行军等。高校每年都要对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实习进行总结、考核,考核成绩和结论记入学生社会工作鉴定中。二是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业余时间,渗透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宿舍设立“大学生俱乐部”、“红角”、“列宁室”等,经常组织大学生学习列宁著作,举办纪念列宁晚会,进行社会质疑演讲,开展思想政治学术讨论会。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不时组织大学生与英雄模范、各界知名人士会见,组织各种纪念日活动。三是经常组织大学生讨论政治时事;举办大学生行为文明、道德和法律修养、友谊和爱情等问题座谈会;组织关于社会主义同志关系、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优越性等专题讨论会;举办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创作展览等等。

4大量发行马列主义和苏共领导人著作

1966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他主持召开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对于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宣传工作,我们不能吝惜钱财……在这些场合,我们不应吝惜钱财,也不能吝惜时间和其他手段。”根据这一指示,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宣传部门不惜成本、大造声势,大量印刷出版马列主义、勃列日涅夫以及其他苏共领导人的著作,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高校师生认真研读、学习。此外,苏共中央还增办、出版大量新的报刊,去充塞和占领宣传舆论阵地。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全苏增办了400多种新报纸、113种新杂志。新增的这么多报刊,绝大多数是政治宣传性类的,只有极少数是适应科技新发展和形势变化而增办的专业性报刊。

5大力宣传苏共中央会议精神,积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每次苏共中央会议以及其他的重要会议之后,苏联都会开展大规模的宣传运动,迅速传达会议精神,不仅立即组织全国上下深入学习会议精神,还要求宣传部门和一切有关的研究教学机构从各种角度论证会议精神的合法性和正确性。另外,苏共还在全国各地修建歌颂社会主义历史、人物、功绩的各类纪念馆、纪念碑;经常对各行各业的先进人员颁发勋章、奖状,表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等等,极力营造一种令人鼓舞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气氛。可惜的是,这些多是虚假的表象,实则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意义和效果。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政策大多数停留于纸上,不少决议和文件还大同小异甚至烦琐重复,每项决议措施也并非行之有效。

在课堂教学方面,形式主义和简单空洞说教长期存在。如在对大学生进行苏共党史、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教育时,“多是死板的说教,教员只要求学生记忆而不是理解,要求学生记住俄共(布)历次党代会召开的日期,迫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课程就像对待积累事实,对待令人生厌的义务一样”,“以至于在大学生中间,形成了‘社会科学不是课程的观点”。

在课外教育活动方面,虽说开展了不少活动,但这些活动内容大多缺乏时代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生多反应冷漠;无论是教学计划规定的社会政治实习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多大学生都是为了在考核时得到好评才参加这类活动的。

三、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弊端

拂开虚假繁荣的表象,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则弊端丛生,问题重重。

1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少现实针对性,教育方法呆板僵化、不知变通,教育过程徒具排场和形式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更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教育难能取得效果和实质性意义。经年累月,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里面,只知道对于社会主义和苏共领袖的歌颂,大谈苏联“社会主义已经建成”、苏联已经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而对苏联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却视而不见;只知道一味地批判资本主义的腐朽和没落,而不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认真加以研究;此外,“真理”是被垄断的,苏共领导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们的论断是判断是非和划分敌我的唯一标准,不允许任何人“离经叛道”。

这种千篇一律、固定单一的说教内容贫乏、枯燥无味,毫无说服力,对大学生也没有吸引力。面对这些信息量少、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当然不会满意,于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把兴趣转到小道消息、地下出版物和被禁止的西方广播等上面,不少为官方所不容的信息和观点通过这些渠道在大学生中间以地下的形式暗自流传,极大地损伤了官方的正面宣传。这种状况长期不得改善,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逐渐对马列主义著作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有的则表现出明显的非政治倾向,消极避世,以混乱的性关系和酗酒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2政治高压之下,大学生人格分裂,“夜间人”现象普遍流行

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对于社会的控制,实现“意识形态100%的纯洁化”,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还辅之以强力行政干预,甚至派出克格勃四处密探监控。同时,还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对“有违背和敌对无产阶级思想的”,“有唯心主义倾向的”,“作者属反革命者和死于同苏维埃政权作斗争者”,甚至“包含有赞扬旧生活方式、带资产阶级道德成分的儿童文学作品”等出版物都严加查禁和封锁。

政治高压之下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人格分裂,“夜间人”现象普遍流行。大学生白天处处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戴着假面具,到夜间则过自己的生活: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与家人和朋友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一位20世纪70年代初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说,入学时他没有发现班上有什么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苏联共产党抱怀疑态度,当时班里有团支部、班主任,几乎天

天有政治活动,但到毕业时不抱怀疑态度的倒成了少数,只是表面上一切正常,没有一个异己分子。

3应对“和平演变”无力,封堵堤坝崩溃,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人心

在斯大林时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苏联民众生活的环境是内外隔离的,除了官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以外听不到任何其他的声音,但随着世界电讯器材和大众传媒手段的飞跃进步,苏共领导凭借封闭内外信息构筑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帘幕,再也难以起到实际的隔离作用了。西方国家抓住机遇,积极对苏联大学生实行“宣传和平演变”。一方面,它们利用科学交流和大学生交流对苏联青年界进行渗透,与苏联大学生中的代表人物建立联系,暗中与大学生通信,尽可能广泛地利用苏联大学生出国的机会对他们进行诱导,极力宣扬西方社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西方国家还“赋予了广播宣传以特殊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有41个电台,每昼夜累计253个小时向苏联播音;其中12个固定栏目中的7个是针对青年收听的。由于苏联官方的宣传过于固定单一和封闭,大学生对有别于官方的意见和西方理论成果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一旦接触到立即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10个被提问的大学生中,有6个没听说过“经验批判主义”这个术语;对于尼采、胡塞尔、柏格森、弗罗伊德、海德格尔、萨特、杜威等的社会科学思想,也都一无所知。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大学生对系统论、控制论和遗传学等优秀文明成果也是毫不知情。当这些东西流传到苏联,大学生便目眩神迷,纷纷顶礼膜拜。

面对“和平演变”,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将斯大林“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延伸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尖锐”;把斯大林“苏联国内已没有敌对分子的阶级基础,敌对分子都是国外的帝国主义代理人”的观点,延伸为意识形态矛盾的根源是“国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倾覆”。以这种理论为指导,苏共日益强调单向、教条主义地灌输,不断增加出版根本没有人愿意看的政治理论读物,对西方的宣传进行简单的封锁、堵截;既不注重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创新,也不研究西方国家对大学生进行“和平演变”的特点并制定具有总体性和前瞻性的应对措施和防范对策。由于应对无力,在这场争夺大学生的斗争中,苏共的宣传逐渐败下阵来。据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递交的报告还不无担优地说,许多大学生甚至在约会时都随身携带收音机收听敌对势力的信息。

四、信仰危机蔓延,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于失败

要巩固人们的共产主义信仰,离不开两大任务。一是加强和正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认同。二是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实践认同。由于苏联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失误,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已是十分严重了。具体表现在:

1厌弃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消极抵制官方安排的社会政治活动

马克思列主义理论、党史、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被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指定为全苏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20世纪60年代末,曾有个大学生在《共青团真理报》上撰文倡议研读《资本论》,结果不仅没有人响应,反而引来一片讥笑,因为事实上这类书籍已经基本上无人问津。大学生们普遍对教条主义化了的马列宁主义理论和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没有兴趣,认为社会科学课程,特别是马列主义课全是废话,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最没有用。他们把马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比作玄奥的宗教经典,嘲讽其为根本看不懂的“天书”。

同时,很多大学生都都表现出政治冷漠,逃避各类政治活动。到20世纪60、70年代几乎很少有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形势感兴趣。他们想尽办法逃避“星期日义务劳动”,拒绝参加各种节日游行,甚至连学校组织的纪念十月革命游行都不愿参加,以至于学校只能以取消奖学金、给予行政处分等强制措施来组织游行,即使勉强参加了,也多消极抵抗,不愿意抬标语和领袖像。

2怀疑甚至敌视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早在苏共二十大后,在苏联部分大学里就出现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和反苏共的政治活动,当时,一位英国记者通过对莫斯科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主张苏联应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有学生说:“我们要真正的民主,全体劳动者都应该可以自由地组织自己的政治组织,应该允许他们组织自己的、为其自身利益着想的政党。”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大学生在思想上距离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要求越来越远。其时,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向苏共中央递交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大学生在许多方面把自己看作和党是对立的;1/3以上的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该报告还指出,在苏联文科大学生中,34%的人有“发表政治上有害言论、书写和散发诽谤性文章、口头或书面威胁党的积极分子、向国外传递诽谤性材料、制作和悬挂民族主义旗帜、参与破坏社会秩序的团伙行动”等“不良表现”。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无忧虑地报告说:“对大学生来说,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与党格格不入的状况却是共同的。党对他们来说已不是最光明、最先进的东西的化身。”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现阶段的党是升官发财方便的跳板,但绝不是按照思想观点而联合起来最优秀分子的组织。”很多大学生都不愿入党,“在青年一代的心目中,苏共是脱离群众、背离时代发展方向的官僚集团,只有想在党政方面飞黄腾达的人才入党。”

3向往西方自由主义生活方式

在苏联国门有限度的打开之后,许多大学生逐渐被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和消费主义倾向所吸引。怪异的发式、时髦的服装、疯狂的音乐、迥然不同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追求的对象。大学生们不再愿意像他们的先辈那样,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些此时此刻的现实感受:跳什么样的舞,穿什么样的衣服,听什么样的音乐,对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持轻视的态度。他们中的一些人抛弃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极力强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正式形象,故意把自己装扮成形象怪诞的“阿飞”形象。许多大学生公开声称自己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们提出“赶快生活”的口号,把自己置于党和政府提出的投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建设计划”的对立境地。

4放弃历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转向信仰宗教放弃历史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信仰,热捧宗教

一些大学生和大学生组织不顾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关于政教分离的严令,频繁邀请东正教神职人员来学校讲座,到宿舍、教室进行交谈和辩论。不少大学生与宗教神职人员过从甚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就不断有大学生因为公开捍卫宗教信仰,积极的宣传宗教而被司法机关绳之以法。即便如此,后来继之者依旧络绎不绝,虽遭受迫害,仍坚韧不屈。

这些问题与弊端长期得不到解决,随着戈尔巴乔夫时期公开化、多元化改革的开启,大学生信仰危机全面爆发,共产主义丧失了在大学生信念中的主导地位,苏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猜你喜欢

弊端思想政治教育
张银珍:拓展性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跟踪导练(四)
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