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要”为视角构建高校德育的思考

2009-09-02季岸先刘文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吕 铭 季岸先 刘文菁

摘要:以德育需要理论研究为基础,时德育需要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以德育需要为基础,建立包括德育对象、德育认知、需要培养、情感因素、德育接受、德育实践、德育选择、德育环境、德育境界及德育评价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统化高校德育机制,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需要;高校德育模式;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102-03

德育实效性的低下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世界性难题”。在我国,导致这一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德育的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其表现为:简单地从当前的现实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强制规范学校德育的程式,强化灌输德育意识;主观地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发,试图通过以完善道德规范及其教育体系的方式来将具有明显特征的德育主体简单化,从而致使现行的德育模式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从外部向德育主体实施影响,而忽视德育主体的德育需要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因此,从德育需要理论研究出发,通过研究主体的德育需要及其特征规律,能够为高校德育模式构建提供一个新视角,为提高德育有效性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丰富德育实践提供一个新途径。

一、视角分析——需要何以为德育基础

1人之需要

什么是“需要”?我国古人在《周易》中是这样理解人的需要,认为:“需,须也。”“需,君于以饮食宴乐。”言简意赅,寓意清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的特征,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重要而丰富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促使自己去创造和使用工具,从而导致了生产系统的产生,又由于人的需要具有扩张的内在本性,即需要会不断增长,因而发明越来越先进的技术用来满足这些需要。需要、需要的满足及新的需要的创造之间呈现出一种能动的态势,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是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而主体需要的满足则是通过主体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的,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感觉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源于他的需要,即,需要越强烈,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人的本质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根本的内在动因;需要的满足,包括感情、爱等道德需要的满足。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需要也是心理生活的核心内容,以需要为基础、为核心的个性倾向,在个人具体心理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须对相关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需要对人的情感和情绪有着极大的影响。凡是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人们就会对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可见,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德之需要及满足

古希腊理智主义德性论的代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之需要道德,是因为只有道德才能使人的灵魂中的各要素协调发展,进而使人实现其特有的功能,达到至善。人类对道德的需要是由对生产活动的需要而引发的。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一定的秩序,由此产生了对维护秩序的道德需要。

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道德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共同的利益出发执行和维护一定的行为准则的需要。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和把握而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心理倾向,通过对主体行为善恶属性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调整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它对一定社会道德秩序具有依赖关系,是个体道德活动的内驱力和道德积极性的源泉。

个体产生了道德需要,就意味其已将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动机、信念和行为品质。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节方式是主观的,即通过社会规范、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才能实现。由此道德需要一经形成,其作用即体现为:实现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实现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道德需要体现人的自然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转化,并实现两者的统一。

通过对德育何以可能的根据、意义进行哲学思考,可以清楚地看出,需要是德育的前提性承诺,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基础。因此,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主体必须自觉地确立客体德性修养需要的明晰理念。没有德育需要的客体性确认的理念,德育是不会产生实效的。

二、德育模式构建一以德育需要为基础

“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体说,德育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指导下,经德育实践而构成的德育机制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包含理论指导、实施原则、机制结构、实施程序与过程以及效果评估与反馈等诸因素构成的系统化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视学生为单纯的接受者,在方法上普遍采用灌输和变相灌输的方式,德育方法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规定;片面强调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德育方法单一,各种方法没有得到综合应用。这些问题使高校德育成为低效工作,究其原因,则在于只着眼于提高德育认识,未能满足学生德育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高校德育模式满足学生的德育需要。

1研究德育对象

简言之,就是“读懂对象”及其需要。首先,要培养个体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道德需要;其次,研究的目的是要激活道德需要。具体而言,就是要树立德育主体意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了解学生的道德需要,应当首先研究个体自身结构、条件的变化。只有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了解社会道德需要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的可能,才能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激活道德主体内在需要,发挥道德需要的动力作用。

2启发德育认知

德育认知是人们对社会道德关系和伦理之道的感知和思考,它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解和掌握。既然学生的德育需要是学生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德育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内在源泉,那么,在德育中就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认知的训练。

3重视需要培养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如果没有学生对道德的内在需要,就不会产生自觉、主动、持久的德育行为。因此,把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作为突破口,支持并尽可能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其健康需

要,疏导和转化其不合理需要,则有助于促成他们对德行的理解与认同,并为其德行的形成和发生奠定基础。

4强调情感因素

麦克菲尔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爱和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组织教育的首要职责。”德育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而非强加的需要,这种自觉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识,即它是人意识到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的一种需求。它表现为一个人能够把对社会、对他人的献身、贡献与给予当作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在履行这种责任和义务时感到愉快和高兴,而且在内心中有一种满足了自己最崇高需要的“高峰体验”。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比较稳定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

5注重德育接受

“德育接受是指发生在德育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德育文化信息的倡导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德育文化信息的反映和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求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如果外来的道德信息与接受主体原有图式是契合的,接受主体就会接受它,并进行同化性建构,从而引起固有的品德结构体系的丰富与质的提升;如果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与接受主体固有的图式有差异,接受主体就会作出轻重权衡,重组原有的图式,进行顺应性建构。道德接受最重要的是内化整合。内化即对象的心理化、实践行为的意识化、实体的主体化,也是心理的对象化。整合是道德接受主体对道德信息容纳、整理、融合,进而建构自身道德观念的活动。主体的品德正是在不断地同化或顺应中,最终形成能指导主体行为的稳定的品德结构。

6强化德育实践

信仰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环境。生活经验对个体具有直接的引导性,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好坏、是非,外部世界的存在和价值通过人们的生活经验而内在化。需要的产生和提高靠实践,需要的实现也靠实践,离开了实践,人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个体的道德认识变为道德需要,一个关键的条件是通过本人或所在群体的实践证实并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否则,这些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是不会真正成为自己内化了的需要和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

7引导德育选择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道德领域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领域,道德的规律是通过人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实现的。”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多元化,其道德谴择也开始多样化,这是对高校德育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面对主体多元化需求特征,德育引导应“因人制宜”;面对时代阶段性差异,德育引导应“因时制宜”;面对以“我”为中心的双重标准,德育引导需“因势制宜”。

8创设德育环境

德育主体从现实的生存状态和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的体验,较之于以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要强烈的多。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体验,对其信念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需要的养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优化德育环境,特别是学校的德育环境。校园环境德育功能的实现包括:寓教于脑,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寓教于景,营造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寓教于乐,创造科学的校园行为文化;寓教于理,完善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寓教于心,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等等。

9提升德育境界

信仰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需要,往往表现为人对尊严、荣誉、道德人格、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利他性、自觉性、超越性和理想性。引人格作为衡量个体人性的标志是人类弘扬人性,减少或摆脱兽性的艰辛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每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融合,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着道德信仰的最终完成。德育主体可以通过人格的升华,产生一种超越有限人生和人的动物性而趋向无限的崇高感,充分体现道德信仰的超越性本质,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10构建德育评价

构建以需要为核心的德育评价机制,要以德育主体能否将德育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信念和行为品质为衡量德育效果的标准,从而实现德育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是具体的、有各种自我需要的人,尚不完全成熟。德育评价必须关注学生的德育需要特点,以此作为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作为评价依据。只有学生的“德育需要”真正得到正确的引导、良好的评价和充分的满足,才会产生正确的、自觉的德育行为,才能更为有效地显示出应有的德育效果。

当前,面对高校德育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多种矛盾交织,社会多元文化激荡,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学生作为吸收和实践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德育需要,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和德育行为,才能更好地彰显德育的真实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3,

[3]马克思恩格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2,

[4][5][美]理查德·哈什等著,道德教育模式[M],傅维利等译,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8,57,

[6]张琼,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8,

[7]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2,

[8]肖庆生_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97-99,

[9]魏长领,道德信仰简论[J],伦理学研究,2003(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