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路径

2009-09-02谷佳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谷佳媚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沟通过程。沟通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有效沟通的路径在于:沟通思维方式的变革;沟通主体关系的改善;沟通方法的改进以及沟通环境的营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沟通思维;沟通环境;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059-04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有效的沟通能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引发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又是一个沟通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

一、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它从总体上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活动,给出人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总思路,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范例性。思维方式具有能动性,陈旧的、非科学的思维方式阻碍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科学的、进步的思维方式则能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若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思维方式,否则任何沟通都会缺乏实效性。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1变革对象性思维为关系思维

对象性思维是近代认识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单机械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对象化是其最根本特征。用对象性思维看世界,世界就是一个可以由人加以主宰、控制的对象;用这种思维来看个体,个体就成了可以改造和利用的客体。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认识论为基础,人们总是用对象化的眼光和方式来对待、解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对象化”现象,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丧失教育性以及普遍低效的重要原因。而“关系思维”指的是交往理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主体间性”思维,是一种以“人”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思维范畴,非对象化是其最根本特征。以这种思维来看个体,个体是渴望与他人真诚沟通的关系性存在物。这种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主体间基于一定教育中介的沟通实践活动,沟通中的主体并不是独立、封闭的个体,而是在开放和宽松的情境中进行着对话、沟通,彼此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是简单地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工作对象,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更突出多极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注重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关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实效性。

2变革线性思维为非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时,从事务本身出发,沿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方向发展的单向型思维方式,具有简单性、静态性、顺向性的特点。而非线性思维是指人在认识事物或解决问题时,从事务的多个方面出发;沿着多个不同方向发展的发散型思维,呈现复杂、动态、多向的特点。非线性思维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除了考虑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外,还要考虑与更广泛事物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网状的、立体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之所以缺乏实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去那种自上而下单一型、政令性的教育线性思维方式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非线性思维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就是指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用系统论的方法,侧重于发散的考察沟通过程、内容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变化各个部分之间的非对称关系,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实现部分之和大于简单相加之和的目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针对性、实效性。但发展非线性思维并非是对线性思维的简单否定。事实上,线性思维是非线性思维的特例,非线性是绝对的、普遍的,而线性是相对的、特殊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领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实行自上而下的线性沟通是必要的,但重视非线性的作用,也是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提出的新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主体关系的改善

沟通是一种相互对话和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沟通参与者由相互认识走向相互承认,进而达到相互理解和接纳。如果沟通参与者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的主体形象存在,那么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沟通则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主要是一种科层型的沟通,沟通受到沟通参与者个人所属的共同体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个人在共同体中所获得的身份的限制,这导致沟通参与者享有权利上的不平等,从而呈现出由上而下的单向控制,导致沟通的不通畅,乃至无法产生应有实效。有资料显示,以朋友关系进行的沟通,信息传递是更为通畅、高效的。因为朋友关系间的沟通是以平等、真诚为价值取向,以相互理解为沟通内容的。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能够产生“朋友交往”般的沟通关系,那么,主体之间的理解就会有实质性进展,教育信息的传递就会通畅、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意义就会更容易体现。因此,朋友关系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沟通关系,是以相互间的平等、理解和关爱为主要特征的。

1以相互理解和视界融合为前提

“理解”是对人而言的,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与被理解者都是积极活动的主体,因而是一种“主——主”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这种理解包含着反思性与互动性的因素,是主体间的意识、感情、人格的沟通,是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理解不是单向度的流动过程,而是主体间融合对世界的理解,具体包括:主体间相互了解,不仅了解沟通的对方,也了解共同沟通的中介;主体间彼此承认,既遵守共同规则,也承认对方与自己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主体问的互惠性质,异质性的主体通过沟通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强调的“融合”意味着沟通主体共同从事着意义、精神方面的重新构建并达成沟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沟通的指导主体,要在重视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促成主体间不同“视界”的多维度融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视界的相互融合,让对方的视界走向自我的视界,个人的“前理解”不断开放,在理解中发展、进步。当然后者之间无需换位思考,所以互相之间的理解相对容易。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相互理解,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宽容、全面、科学地看待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处境、思想行为和心理给予

充分的理解,对于他们的缺点,也给予恰当的分析和指引;二是受教育者也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言谈举止等表示认同和关注。特别是随着受教育者阅历的丰富,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这必将使主体间在他律——自律的调节中获得自我提升。

2构建相互平等的关系

相互平等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主体间能否真正实现平等,是制约沟通主体关系正常与否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在知识阅历上的优势,社会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者较高的地位,因而使其可能具有优越感,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淡化这种优越感,将自己定位于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虚心倾听对方对沟通信息的理解,耐心细致地引导分析。同时增强情感的相互沟通,增强沟通工作中的人情味和个性色彩,在交流中引导,在沟通中施教,在共鸣中提高;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既要认识到成长中的自己有一定的认知劣势,但更要意识到自己在法律上、在人格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平等的,有参与、说话和表达意思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保持主体地位,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的建构,惟其如此,沟通传递的信息才能成为对其有价值的信息。

3构建相互关爱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要想享受到关爱,“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相互关爱意味着主体间充分地信赖、尊重和爱护,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全平等,相互信任,彼此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关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愿意接近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起就感到心情愉悦;总是对受教育者寄予殷切的希望,相信他们,激励他们走向进步和成功,即使对于处在后进状态的人,也绝不轻易放弃他们,而总是尽最大努力使他们变后进为先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甘为“人梯”和“铺路石子”,心甘情愿为受教育者的进步和成功服务,只要有利于受教育者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者甘愿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时间、精力和时间,他们以受教育者的进步和成功为自己的骄傲和快乐。而受教育者伫立于“相互关爱”中,感受不到在“受教育”,就会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自己所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沟通关系的改善,必须有“爱”的交流,在相互关爱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相伴”走向“相依”,共同生活在充满温情的人的世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改进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也要讲究方法,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预期目的。

1谈心交流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克服了单向施教的弊端,营造出一种双向交流、平等互动的关系,凸显个体的价值,其核心是平等、真诚、尊重、理解,强调的是主体间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谈心交流作为一种沟通方法,可以促成沟通主体间真正的理解。在平等的谈心交流中,沟通主体间能够敞开心扉,相互间产生真正的接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对方的客观处境,掌握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理解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为帮助、支持他们做好准备;受教育者也可以从主体之间认知的碰撞流动中发现自身的“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进而创新和发展已有的认知。在谈心交流中,沟通双方都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生成新的意义。同时,谈心交流不会出现“话语独白”的现象,因而主体间可以展现各自的精神文化世界,使沟通主体在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建构和拓展其意义“视界”,启迪其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智慧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生成的自觉,并通过谈心交流达成彼此“视界”的融合,促使沟通主体的共同成长,创造出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的。

2审美渗透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方法

“所谓渗透,其实是一种教育策略,就是将教育过程要素充分调动并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让教育及其本质要求内化为教育之魂,让教育过程转化为教育之美,渗透进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实现目的和手段的完全交融。”审美渗透是将美的规律和美的精神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沟通信息,而不觉得有外力强迫其接受,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信息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比较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审美渗透,就是使沟通活动演变为沟通参与者作为个体对于美与伦理上的深厚积淀和钦佩与愉悦的审美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整个沟通过程变成审美渗透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等环节的审美体现,又包括沟通双方的彼此欣赏、美好期待。作为沟通的主导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美的素质更是审美渗透的重要因素。一个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会时时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生命之美和生活之美。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方向、人格境界和道德风范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塑造健康的人格,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化育高尚的心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使沟通过程始终充满思想美、人性美和人格美。

3积极倾昕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特殊方法

伽达默尔曾说,听者必须在倾听中理解,言论是在倾听的无声回答中被接受。“听”是简单的生理活动,听到的只是一组声音。而倾听除了“听”的动作之外,还有明确的目的指向,需要经过意义转译、选择、评价、判断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接收到的不仅是声音,还包含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积极倾听法运用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就是听者不能单纯、被动地听,而应集中精力听人所言,积极主动地搜寻交流信息;同时,把自己换位于说话者的位置,努力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含义,要从说话者的角度调整自己所听,积极反馈听到的信息并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符合说话者的本意。在倾听过程中,要完整地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过早或过多的评论,都会给受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压力,使其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沟通中断。因此,倾听是通过听觉、视觉接收和理解对方思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积极的倾听者既要倾听内容,又要倾听情感。要善于创造友善、轻松的交流氛围,让说话者感觉到自己是在很有诚意地交流,使其畅所欲言。倾听时要注意克服一些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并使用一些非语言信息来强化表达自己在认真倾听,将自己的“专注”明白准确地反馈给对方,从而激发说话人的交流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完整的、真

实的信息。实践经验表明:当教育对象内心有冲突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只需要倾听其诉说,就能化解或缓解其思想矛盾。从这个角度上说,积极倾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一种方法。

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的营造

沟通环境是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和结果的“信息源”,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大舞台”和沟通效果得以最终实现的“承载物”。只有营造出理想的沟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1营造理想的沟通语言环境

主体间的沟通大多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理想的语言环境能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沟通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语用原则,其运用才有效。而语言是否符合语言沟通的“有效性要求”,直接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环境出现问题,就必然会破坏沟通中语言理解的基础,导致沟通方不参与沟通,或者表面在沟通,实际却处于某种抵制沟通状况之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无法产生实效。营造理想的语言环境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沟通的所有潜在参与者均有同等参与沟通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对任何意见表示反对,可以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其二,所有沟通参与者都有同等权利作出解释、主张、建议和论证,并对沟通内容的有效性规范提出疑问、提供理由或表示反对。其三,沟通参与者必须有同等的权利表达他们的好恶、情感和愿望。因为,只有个人陈述空间的相互契合以及行为关联中的情感互补,才能保证沟通主体间采取真诚的态度,袒露自己的内心。只有在这样一种理想的语言环境中,沟通主体间才能相互理解,才会就论题达成真正的共识。

2营造理想的沟通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沟通参与者的情绪或态度。它包括两方面:一是沟通双方的心境状态。当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绪比较兴奋、激动状态时,对周围的世界就充满兴趣,其沟通态度就是积极的,有较高的心理能量投入,沟通信息的转换过程就顺畅,沟通过程则进行顺利。反之,当沟通双方处于情绪的低谷,思维处于抑制或混乱状态,信息的转换受到干扰,沟通的进行就有困难。二是沟通双方的相互接纳状态。心理学表明,如果沟通双方都带着乐于倾听和接受的态度来对待对方传达的沟通信息,就能够消除沟通中的偏差和误解,增强沟通信息传达和意义理解的准确性。反之,如果沟通双方互相对立,沟通过程中的理解会由于偏见而产生误差,从而使沟通受挫。这种理想的沟通心理环境内在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敞开心扉,增进对对方的了解,并积极地营造愉快氛围与对方进行意见、观点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营造和谐的信息背景,调动沟通者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3营造理想的沟通现实环境

沟通现实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是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和在沟通中发生影响的间接参与沟通的其他人。社会角色关系对沟通参与者的影响十分明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角色和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的角色定位,使得双方无法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从而给解决问题带来困难,为此需要淡化二者的社会角色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沟通时,应把自己放在与受教育者同等的身份角色中,让受教育者感觉到双方角色的一致和身份的平等,消除抵触心理。物理环境指的是沟通发生的场所,沟通参与者处在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良好的物理环境对人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物理环境,就要选择适当的场所和环境进行沟通。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要注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要选择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进行沟通,以避免对立心理,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媒介沟通环境。伴随着因特网的伸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触角拓展到全新的虚拟维度,形成了网络沟通,网络阵地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一个重要渠道。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各种观点和思潮都在网络上流行和传递,能够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潜移默化,为此,需要净化网络环境,驱除网上不良信息,增强正面信息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力,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①所谓“视界”,就是指一个人从某一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它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而是在时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所以,“视界”是不断运动的,当一“视界”与其他“视界”相遇、交融时,就形成了新的理解,这就是“视界融合”。在“视界融合”的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主体和课题、自我与他人都融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无限的、开放的、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0,

[3]毛泽东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55。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试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路径
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实证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