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阅读“嗜好”的培养

2009-09-01魏陈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培养

【摘 要】阅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更提倡学生能自主探究、多角度、创造性的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学生的阅读“嗜好”入手。针对新课标下学生阅读“嗜好”的培养,笔者提出先从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入手,再用“教”中带动“质疑”、自主中学会探究、诵读中要有“感悟”来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之外,应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来实现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和“兴趣迁移”。

【关键词】阅读 嗜好 自主 培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在新时期,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更为重视。虽然新课标明确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提出了方法和建议,但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应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入手。

古今中外学识渊博的人往往有阅读的“嗜好”、“癖好”。马克思把“啃书本”当成人生乐事;鲁迅说过,不看书,他一天都活不下去。正由于他们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手不释卷,纵览古今中外,搜阅浩瀚卷帙,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为他们创造出伟大的学说、写出伟大的作品准备必要的条件。阅读,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空气、水、粮食一样不可或缺的生命需要。这一事实不正启示了我们,如果我们能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浓厚的阅读兴趣、独立的阅读能力,那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寻求知识的泉眼。学生一旦对阅读有了“嗜好”,他们就会广泛觅食,学而不足,从而能获得比教师直接传播给他们的还要多得多的知识。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首先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做到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和教法上要进行认真改革。教材一定要精选,教授一定要得法,要讲出课文的味道来,使学生如入新天地,满目琳琅、应接不暇。我在教《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其实从“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中,看出作者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如果不讲出课文的味道来,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

从“教”中带动“质疑”。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若我们的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书中的观点,那么要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我教曹禺的《雷雨》分析周朴园形象时,以这个人物形象分析作为质疑,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点,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的“怀旧”情思?从而是否可以证明周朴园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呢?接下来让学生联系全文,对这个疑问进行回答。把这样一个质疑抛给学生,不但让学生明白读书要学会质疑,而且要从具体内容入手,然后要联系全文,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我开设了这种课型,目的就是希望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出自己有疑问的问题,畅所欲言,然后分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加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长进,对阅读课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受。

自主中学会探究。有了问题,就必须去研究、解决。学生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还是老师帮着去分析、讲解、索取意义,关系着学生对问题掌握的深度。我们结合新教材的理念,把自主——合作——探究纳入到我们的阅读课中来,以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感兴趣的疑难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当作课题来研究,主动地解决。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学会思考,在不断地成功中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欲,提高创新能力。

讲授中让学生学会欣赏。阅读教学本身就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里面有丰富多采的语言、生动绚丽的形象、醉人心脾的情趣、深邃优美的意境、精辟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去欣赏,去品味,能实现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碰撞。

诵读中要有“感悟”。文章是形象,是情感,是文化,是人类心灵的歌声,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这些东西的获得要靠反复地诵读,不断地感悟。感悟性阅读重在“感”,重在“悟”,重在感受文章的妙处,领悟人生的哲理,体会文章的写法。为了达到目的。我从“三个一”入手做文章: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一个词语,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文章中核心的句子,并谈一下理由。

再次,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语文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阅读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假如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给学生推荐一些新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提供开胃的“食谱”,配制“营养餐”。这不但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而且通过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广泛了。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来入手。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再者,还可以根据心理学所说的兴趣迁移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来实现使其对阅读产生兴趣和“兴趣迁移”。如学生本来对读报无兴趣,但对足球比赛有兴趣,就可引导学生先读报上所登刊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消息(这是他们有兴趣阅读的),进而把他们阅读足球赛消息的兴趣迁移到整体读报的兴趣上来。在平时的讲读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课文作者的介绍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如课本中有冰心、鲁迅、郭沫若等的作品,教师可推荐他们的其它代表作指导学生阅读。

总之,我们不能只教有限的课本知识,要培养起学生阅读“嗜好”,使学生在离开教师时能自觉广泛地“觅食”,获得比教师教给他们的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我们教语文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教学方针。当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指导。

★作者简介:魏陈荣,广东省汕尾陆丰市林启恩纪念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培养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