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缺陷及其改进

2009-09-01王作功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系统工程

王作功

摘 要:从系统工程视角来看,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成因和系统突变的机理。分析全球及中国的危机对策,可以看出,全球的应对对策侧重于系统控制,忽视了系统优化;中国的应对对策则缺乏系统优化的方案。要提高我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必须立足自身,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科学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

关键词:经济危机;系统工程;对策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60—04

2008年,全球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于这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对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系统工程的观点,经济体系是个完整的系统,经济系统还包含很多子系统,如金融系统、工业系统、农业系统、贸易系统等,经济系统上边则有父系统,就是社会系统。因此,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个层次的系统,即金融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系统工程的研究流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和升级。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对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及一些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采取的对策进行系统评价,并对全球经济走向进行预测,同时提出我国应对危机、提高综合国力的建议。

一、经济危机成因的系统分析

1.对金融系统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

金融机构是金融系统的微观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还有一些准金融企业,如对冲基金、共同基金、私人股权投资机构、信用评价机构、财务审计机构、法律事务所等。金融机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信用评级,盲目扩大自身的信用杠杆。二是金融机构管理层信托责任缺失,在业绩下滑、公司巨亏、风险爆发的情况下,仍然领取高额薪酬、巨额奖金,滥用公司资金。与此同时,金融系统运行机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一是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以美国为例,2001年1月—2003年6月,美联储12次降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6%降至1%,并维持到2004年6月,这就导致资本跨国大规模流动。二是全球金融监管系统功能严重缺位,这其中金融创新的过快发展导致全球金融监管漏洞巨大;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形同虚设;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迷信市场自身的自组织、自修复能力,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全球监管合作严重缺位。三是全球金融系统不公平。发达国家利用在全球金融系统的控制地位,谋取非公平利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牙买加体系建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其发行量完全不受外部力量约束。

2.对经济系统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

全球经济系统存在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信用膨胀严重,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个人信用膨胀,美国居民在购房、购车、信用卡日常消费严重透支。从1997年以来,美国居民偿债收入比呈稳定上升趋势,存在严重的个人信用风险。第二层次是企业信用膨胀,将杠杆效应过度放大,存在严重的企业信用风险。第三个层次是国家信用膨胀,货币投放过度,美国、欧盟、日本M1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40.6%、24.1%、29.5%上升到2006年的54%、42%、75%。

全球经济系统存在的第二个大问题是系统结构失衡。

首先,全球金融资产规模远大于实体经济规模,据初步统计,当前全球金融衍生产品总的市值超过了68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规模的10倍以上,为全球提供了75%的流动性,大大高于各国通过货币创造的流动性(仅占全球GDP的11%)。其次是全球贸易结构失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长期贸易失衡。其三是全球产业创新滞后,产业结构失衡。信息革命之后,全球的技术、制度重大创新不足,投资盈利空间被压缩,投资预期收益不足。

3.对社会系统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

本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影响广泛而深远,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是商业信用的缺失。人与人、管理层与股东、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商业活动的信用受到严重破坏。其次是商业文化的迷失。正常的商业道德、商业习惯、商业规则得不到尊重和遵守。其三是商业信心的丧失。大规模的资产损失导致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不足,顺周期性和羊群效应导致经济震荡加剧,经济震荡加剧又严重影响投资和消费意愿。

4.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赖以存在的基础受到破坏,引起系统震荡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001年美国网络股破灭导致纳斯达克指数深幅下跌后,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低利率政策。在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美国投资银行以房地产债券特别是房地产次级债为依托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设计并发行了大量次级债组合投资品种,简称CDS,通过AIG为代表的保险机构对上述次级债组合投资品种签订保险合同,简称CDS合同,然后将附带保险合同的CDS产品进行包装并到资本市场上出售,形成了CDS市场。这些金融创新品种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进行设计,以便让投资者增强信心,但这些模型设计的前提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升。一旦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则这些产品的基础就会被破坏。

2006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经过连续多年的价格上涨之后,出现了價格拐点并开始下跌,2007年,次级债危机开始爆发,2008年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从1929年以来,全球共爆发了5次大的经济危机,分别发生在1929年、1973年、1987年、1997年、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总体上呈现出周期缩短、震荡加剧的特点,原因在于:一方面,资产被多层次反复证券化,结成越来越细密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实体资产与虚拟化的证券资产之间的关系,被层层包裹在细密的充满投机行为的金融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资产估价方法的价值中枢不稳定,存在涨跌的正反馈机制,是一个“魔方”,可以创造财富

和繁荣,也可以导致危机。

二、对全球危机对策的系统评价

1.全球主要经济体和20国集团峰会采取的对策

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采取大同小异的应对之策,20国集团也召开了两次领袖峰会并采取了一些对策。这些对策主要有:一是以降低利率和鼓励放款为主要手段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利率已经到历史低点。二是以扩大政府投资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美国(7000万+8000万美元)、中国(4万亿人民币)。以政府接管、收购、注资和担保为主要手段的危机救急政策(美国5大投资银行、3大汽车公司、AIG均得到政府救助)。三是20国领袖峰会所达成的共识和采取的对策。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峰会发表宣言,强调了改革、自由市场、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加强监管等,但没有达成任何应对危机的实质性对策。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峰会达成的协议是: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可用资金提高两倍,至7500亿美元;支持2500亿美元的最新特别提款权(SDR)配额;支持多边发展银行(MDB)至少1000亿美元的额外贷款;确保为贸易融资提供2500亿美元的支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同意的出售黄金储备的所得资金,为最贫穷国家提供优惠融资。这些协议共同组成了一项1.1万亿美元的扶持计划,旨在恢复全球信贷和就业市场及经济增长。

2.对经济危机对策的系统评价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传统的基于凯恩斯理论的经济萧条应对政策,即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系统公平角度评价,这些对策存在“好孩子吃亏,坏孩子占便宜”这一逻辑上的根本错误。

从个人层次上,房贷、车贷、信用卡透支消费的人得到政府资助;从企业层次上,AIG(美国国际保险集团)、2放(房地美和房利美)、3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5大投行等信用膨胀、经营不善的企业得到政府救助;从国家层次上,美国作为本次金融海啸的核心和罪魁祸首,继续通过过度发行美元来解决流动性紧缺,而其他国家毫无办法,还出现了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美元升值的怪现象。老实纳税的人和企业,储蓄率高消费率低的国家成了经济危机最终的买单者,这种对策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此外,20国集团峰会对引起金融危机的三大系统问题也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案,对建立新的全球货币体系没有达成共识、对建立新金融监管体系虽有共识但无方案、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没有形成方案。

经过系统评价,可以得出结论:全球对策侧重于系统控制,忽视了系统优化,虽然这些对策能够遏制经济危机的蔓延,并使全球经济重新走向增长的轨道,但今天的对策就是明天更大

经济灾难的开始。本次危机渡过以后,少则5年,长则8年,肯定还会爆发更严重的危机。

三、对中国采取对策的系统评价

1.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

中国同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也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有: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投资,其中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地震灾区1万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3700亿元,环境治理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医疗和教育400亿元;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民的补贴等。

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有:2008年9月15日至200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连续9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窗口指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放贷。

采取的产业政策是:从2009年1月14日至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通过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轻工、有色、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2.对中国危机对策的评价

应该说,这些对策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趋势,增强了克服经济危机的信心,并将使中国经济领先全球经济率先走出经济危机,重新回到快速增长的轨道,但在看到对策效果的同时,还必须认识这些对策还存在系统缺陷:(1)4万亿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医疗、教育投资只有400亿元,人均仅30元,社保方面没有一分钱的投入,这样的投资结构抑制了中国人的消费,影响消费提升的医疗、社保、教育“三座大山”不解决,刺激消费的效果不可能显现。(2)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没有强调新能源、新一代宽度网、医药、高新技术等产业,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利于后危机时代的全球产业竞争。(3)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没有突出对新兴产业的区别扶持政策,而且在执行过程中,经过政策和执行的叠加效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被演化成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肯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会带来银行不良资产的大幅攀升,更严重的后果是将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整体上判断,这些方案有“治标不治本、救急不救穷”之嫌,没有形成系统优化方案。从短期看,我国政府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必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因为我国危机对策的产业政策存在极大的缺陷,同中央提倡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有很大距离,与美国提出的以“能源振兴战略”为先导的产业布局相比,差距更为巨大。

四、应对经济危机提高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建议

为了提高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更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有一个应对危机及长远发展的明确思路,即立足自身,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科学发展,以应对危机为契机,利用后发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后危机时代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放眼全球,扩大开放,合纵连横,推动变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贸易体系。

1.要采取的国内措施主要有:

(1)加大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作为保民生、促消费的基础工程。从根本上讲,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财政投入的重点应该放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事业上来。

(2)加大对新能源产业、金融产业、信息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抢占全球产业升级战略制高点。能源产业集群、信息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将是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没有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和金融产业振兴规划,中国经济转型并没有将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作为主力产业,也没有将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变革当做一场新技术革命,对信息产业的重要性也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为了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们必须综合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贷款支持、资本扶植,为新能源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有利环境。

(3)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增强前瞻性和灵活性,熨平经济震荡周期,防止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联合运用势必会带来投资的大规模扩张。作为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结构以重工业为支柱的中国经济的大规模扩张,可能会带来全球新一轮资源、原材料价格的新一轮上涨,从而导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胀。为了防止出现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对财政政策货币化、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滞后性进行科学预判,以熨平经济震荡周期,防止出现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为重点,适时、灵活对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2.要采取的国际措施主要有:

(1)争取发展中国家、俄罗斯、欧盟部分国家的支持,推动建立提高人民币地位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针对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已经提出了改革的意见。我们要和上述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加强沟通协商,推动建立由主要经济体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以金融公平为目标,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金融安全、金融综合实力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要制定体现金融公平的全球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成立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发言权的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建立维护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保护机制。

(3)以贸易均衡为目标,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国贸易分工地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一是抓紧时间和美国、欧盟谈判,解决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二是在优化出口结构的前提下,加快优化进口结构,提高进口的技术水平并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国际贸易争端,争取比较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

(4)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创造一个相对有利于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体系。应对危机的过程也是全球经济法律、制度、规则和标准重建的过程。我国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修改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规则和标准体系,推动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制度、规则和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6—67.

[2]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ousedebt/default.htm.

[3]王学武.华尔街飓风[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10—12.

[4]李素琴.流动性过剩下中国通胀的成因和传递介质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5]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11/06/content_16719605.htm.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系统工程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何而来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复杂系统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