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应重视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009-09-01李永洪聂应德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民主决策民主选举

李永洪 聂应德

摘 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政治奋斗目标。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价值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民主作为价值理念被我们普遍接受后,其关注点应从政治价值层面转向政治实践层面。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实践既需要民主价值的指引和导向,也需要民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更需要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要创新并有效应用民主技术,必须坚持实践、渐进、开放、专业等基本原则,还必须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涉及的具体技术着手。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技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01—04

政治学中,“最古老而又最新颖的话题无疑是民主,谈论最多分歧最大的话题无疑也是民主,最令人神往而又最使人迷惑的话题无疑还是民主。”①民主不单纯是个价值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民主的理想要变成理想的民主,不能只靠有良好的愿望,不能只靠口号,而需要民主技术的保障。所谓民主技术,“主要是指国家在民主实践中,为确保民主原则和民主价值得以实现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②。在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实践中,如何看待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中的作用?如何发挥我们的政治智慧去创新和应用民主技术?这些便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民主技术创新和应用的重要性、必要性

把社会主义民主做真做实的可靠途径之一就是要重视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逐步实现

对于价值层面的民主,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民的同意、人民的统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自己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己的事务”③。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是我国民主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作为价值层面的民主,与自由、平等、秩序、正义等一样,都具有理想性、原则性、抽象性,没有民主技术的支撑,不可能自动实现。

与目前大多数政治学研究者重视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所依赖的民主技术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在我国目前的民主政治建设中,也提出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民主技术手段和具体做法,譬如,不少农村采用了“海选”、“直选”、“公推公选”等具体做法,一些会议室里安装了电子表决器,一些地方采用了网络投票、手机投票技术,等等,但总体而言,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还显得滞后,并没有为民主价值的制度转化提供足够的技術支持。很显然,只有高度重视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转化成为真正的民主现实

2.有助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

在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核心的四大民主制度,经过六十年的反复实践和锤炼,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配套的民主制度框架。这实际上意味着当代中国并不缺少民主的制度。然而,建立起相对优良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一回事,而能否使这些优良的民主制度有效运行则是另一回事。

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效运行需要民主技术的保障。首先,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对民主技术有着客观的依赖性。作为“自然生成”和“人为创制”的民主制度,往往具有静态性。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了,并不等于民主制度就真正有效运行起来了。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需要技巧、需要民主技术的保障。其次,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绩效客观上需要民主技术的保障。然而,尽管我国的基本民主制度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了,但是,我国各项民主制度的运行绩效还不太令人满意。比如,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虽然历经50多年的改革完善,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就,但是由于对相关规则、程序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不够好、应用不够佳,进而导致人民代表大会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还存在着成本高、绩效低、功能发挥不够好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主技术。再次,科学而先进的民主技术是战胜一切反民主、“伪民主”行径的最有效手段。比如,秘密投票是世界公认的一项民主技术,但在一些基层民主选举中,“上级意图”对选民意愿的野蛮干涉并不鲜见;“公开填票”、“集体填票”等服从“大局”的“伪技术”时有所闻;甚至有人抱着票箱“上门服务”,眼巴巴地监督着你填选票。在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权力部门的强势威胁和利益要挟,“领导意志”的横加干预和操纵,平民大众民主观念的匮乏和政治参与的冷漠,以及形形色色的拉票、贿选、暗箱操作等伎俩,都会使民意失真,使民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如何有效防止这种虚假民主、“高压”民主?通过改进民主技术进而建立起保障民主真正实现的制度和机制,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3.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增量发展

民主技术作为民主价值的实现手段,有助于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增量发展。通过非人情化的民主技术,使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程序和机制中得到简化,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可靠的、可预测的、一贯的行为框架,个人能够在其中执行他们的计划或项目时多少可以肯定其成功的前景”④,这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增量发展。我国目前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与社会主义民主增量发展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在当前,我们应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进一步增强利用民主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和开拓诸如选举民主、网络民主、协商民主、数字民主等民主形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有效防止非法民主、低效民主和虚假民主现象,从而真实反映民意并扩大公民的政治权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增量发展。

二、民主技术创新和应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进程中进行民主技术创新和应用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实践原则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性”⑤。任何经验性认识只能来自于实践。“技术虚无”不可取,但“技术全能”亦须谨防。民主技术创新要以民主政治实践为依据,切不可把某种固定模式作为自己照抄照搬或简单移植的蓝本。实践是民主技术得以创新和应用的基础所在。另外,由于任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以残留形态不断被人类的记忆所复制,由此形成强大的惯性,进而形成一种实践上的“路径依赖”惯性。而这种“路径依赖”惯性的制约因素往往体现为一国的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因素等。基于这样的认识,实际上也要求我们在思考和着手对民主技术进行创新和应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和顾及到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因素等这些带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必须坚持实践的原则,绝不可主观臆造或异想天开。

2.渐进原则

民主技术创新是一门“渐进技术”。波普认为各种技术的革新应该提倡“渐进的社会工程”,“正如自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机器和改造、维修机器一样,渐进社会工程的任务是设计各种社会构建以及改造和运用已有的社会建构”⑥,因为“在任何体制之中,变革与继承性须保持一定的平衡”⑦,应避免大规模的重建,避免“整体主义”。民主技术创新是一种对原有技术的改进和新兴技术的创制工作,“政治不是实现‘最优的艺术,而是关于可能的艺术;不是关于不可能的空想的艺术,而是维持‘次优的艺术”⑧。在民主技术创新领域,需要更多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审慎态度和“千淘万漉虽艰辛,吹尽狂沙始得金”的负责精神。民主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的创新,具有“求真”和“求善”的品格,应以审慎的“渐进原则”为指导,避免为追求尽善尽美、美仑美奂的理想目标,而导致大规模理性盲动主义。

3.开放原则

人类创造出的任何一种社会技术都不是绝对完满的,任何一种社会技术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一项社会技术被仅具有限理性的人类研发出来,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曾是先进的技术也可能落后于历史的车轮、可能被人类所淘汰。并且,任何一种社会技术都只能有限地表达人类的智慧,为人类社会活动寻求“次好”或“次优”的效果,而不能包罗万象地、无遗漏地负荷人类的价值诉求。因此,在民主技术的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原则,注重民主技术的开放性、发展性。

4.专业原则

民主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在进行民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咨询专家意见,更多地依赖专业知识支持。一项涉及社会政治生活全局性的民主技术创新,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参与,没有专家系统支持,简直不可想象,因为这可能就意味着没有必要的科学论证和必要的反诘过程,往往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现代社会的政治事务日益复杂多变,政治社会发展的频率正在日益加快,因此,民主技术创新必须以专家系统和专业支持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技术创新的科学化。

三、民主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对策探讨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中,要真正创新并有效应用民主技术,在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应具体从民主选举技术、民主决策技术、民主管理技术和民主监督技术等方面去着手创新和应用。但由于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涉及的技术繁杂广泛,所以,在这里我们仅以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技术为例,来探讨民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问题。

1.民主选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选举是政治选择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最初并不专属于某个社会形态,也不必然与民主划等号,但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选举逐步表达了与民主制度相关的个人平等和意思自治要求,选举与民主密切联系起来。随着代议制的产生并发展,选举的技术问题被视作实现政治民主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事实上,选举的技术问题确实对民主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我国而言,自建国以来我国的选举制度在逐步完善,总的说来保证了我国选举工作的有效开展,但作为选举根本规则和技术体现的选举制度仍然存在不少缺陷。

针对我国民主选举中由于选举技术相对落后和应用不良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民主选举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民主选举包括选举组织机构设置、选区划分及代表名额分配、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投票、计票、公布选举结果等一系列环节。针对这一系列环节,我们可以对相应的技术加以必要的创新和改进。比如,对于基层民主选举中选民登记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选举组织机构可以借助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对于人口普查、公民身份证的网络管理技术,通过这些部门提供的法定选民人数,利用现代电子及互联网技术来进行选民的通知、确认、公示等登记工作。这既可减少人工登记选民的疏漏,也可减少选民登记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而降低民主选举的成本。对于候选人的提名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选举组织机构也可以借助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现代大众传媒和通讯工具,开展候选人的登记、公示、介绍、酝酿、协商等具体工作,从而改变传统的主要依赖会议、工作文件、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方式来上传下达的做法,避免由于信息不公开、选民与候选人及选举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暗箱操作问题。对于选民或代表投票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修改完善选举法、组织法和地方选举实施细则来强制规定选举中秘密写票间的设置和使用。在我国目前的地方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过程中,不少基层选举组织要么干脆不设秘密写票间,要么设置的秘密写票间也是徒有其表。秘密写票间的设置和使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小事,实际上这是一件有关保障选民或代表民主政治权利、促进选举公正、对公民开展有效民主教育及民主训练的大事。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无记名的电子表决器。对于这一做法,有的人可能会说在基层民主选举中使用电子表决器是不现实的,因为居委会、社区、村委会既没有固定的选举场所,也没有安装电子表决器的资金。对于这些人的担心,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并不是场地、资金等问题,而是人们对基层民主选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问题。对于计票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我国在国家层面的民主选举中一般已采用了电子计票,淘汰了落后的人工计票技术,但是在地方或基层的民主选举中人工计票还在大行其道。人工计票往往可能会导致计票的失误,甚至会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便利,将反对票、弃权票等“技术处理”掉。如果采用先进的电脑技术,通过电子计票方式则最能保障选民或代表的真实愿望和权利,从而体现选举的公正性。

2.民主决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民主决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公共决策指向的是一系列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因此,公共决策需要遵循民主规则,依赖民主技术。我国近年来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通过采用听证、公示、专家决策咨询等民主决策方式方法,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并不太理想。在多种影响因素中,民主決策技术的欠缺和落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应该重视民主决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民主决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从客观上来看,可促进民主决策的技术多种多样,比如,利用思想库的专门决策技术、利用大众传媒技术、网络技术、开会议事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改进和提高开会议事技术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民主决策过程在今天的决策实践中往往还是依靠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来完成,因而开好会议好事就成为民主决策的关键。而要开好会议好事,就应掌握好开会议事的技术。我们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开会议事的各项规则和程序,比如,详细规定宣布开会与会议的程序,将事务提交会议考虑的方法、取得和分配发言权的方法,主提议、附属提议、优先提议、偶发提议等有关提议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开会的法定人数与会议程序,发言与辩论的规则,表决的额度与流程,会议主持人(主席)的产生、职权等等。创新和完善开会议事规则和技术,其目的正是鼓励每一个政策相关人开展“规范化竞争”和“程序化竞争”,从而帮助每一个政策相关人有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帮助每一个人维护自己的利益。

注释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②桑玉成、施玮:《论民主的技术》,《政治学研究》2000第3期。

③李铁映:《论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④[美]斯蒂芬•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119页。

⑤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卷,《马列著作选读•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页。

⑥[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⑦[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120页。

⑧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参考文献

[1]阿计.民主需要技术[J].政府法制,2006,(5).

[2]方盛举.政治技术研究论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秦德君.政治设计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史为民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王海稳.民主技术:内涵、功能及价值[J].甘肃理论学刊,2008,(4).

[6]王英津.民主性公民投票制度的功能及其局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7]喻中.民主的技术[N].法制日报,2007—12—16.

责任编辑:思 齐

猜你喜欢

民主决策民主选举
基层党组织之决策研究
蔡元培构建教育民主决策制度的尝试
欧洲参与式预算的目标与模式
地位、政治关注、政府信任与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投票参与——一项来自CGSS2010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