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分析”的职教语文教学设计

2009-09-01程道明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克隆技术教学分析克隆

程道明

教学分析,不同于教材分析,是在综合分析教材结构要素和学生学习准备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活动可能面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达到有效化解教学矛盾、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

以下结合《奇妙的克隆》一文的教学实践体会,谈谈如何基于“教学分析”进行职教语文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大步骤。

一、认真做好教学分析

首先,要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情分析和既往的教学体会,我们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涉及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两个方面,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

1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

由于教材编写力量的薄弱,职教教材选文内容过于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本文内容而言,克隆技术经过累积的外部信息辐射,学生对本文涉及的科普知识——“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以及“克隆绵羊多利”的事例已经大体明了,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可能导致学生因熟悉事实而轻视课文学习。

2学生缺乏有效预习,难于形成集体讨论氛围。

整体而言,职校学生缺少课前有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不难想象,如果大多数学生对课文预习不充分,对文本材料的基本事实不了解,怎么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讨论?如果仅仅是少数学生能够参与讨论,而大多数学生对讨论话题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和背景材料毫无知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集体性的“思维共振”是不可能实现的。

3教学内容涉及专业或敏感话题,造成交流障碍。

本文主要内容。是介绍克隆技术从“胚胎细胞移植”到“体细胞移植”的发展,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涉及不少生物学知识,学生缺少相应的知识积累,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此外,文章中散布着精子、卵子、受精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乳腺细胞、子宫等“涉性”字眼。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比较敏感,给正常的问题讨论制造了障碍。如:第一次教学时,有男生朗读课文,故意强调个别词语,引发哄笑;有的在回答问题时,半天不好意思开口;有的回答问题时,故意采用漫不经心的语调。凡此种种,破坏了正常的交流情境,影响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讨。但这些敏感内容,恰恰是教学中不容回避的信息点。

4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需要结合文本巧妙设计。

文章结尾“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一句的含义,特别耐人寻味。从字面意思看,这里的“喜”具体是指“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悲”则是指克隆技术的进步可能引发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但是对科技进步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学生缺乏真切感受和思维深度,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理解科技与人文冲突,合理渗透人文情感教育,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突破上述的教学难点和重点问题。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呢?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对应性地采用了四种教学组织策略,保证了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1采用问题导读方式,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根据教学分析,我们设计了前后关联的导读题目。利用导读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形成书面作业,提交老师批改。从而保证了课前预习任务的有效落实,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准备、利于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

如:对课文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我们将主要内容合理分解,设计出4个陈述性问题:①克隆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无性繁殖)。②作者在介绍“克隆”现象时,为什么先介绍植物的克隆,再介绍动物的克隆呢?③现代意义上的克隆在古代就有“思维雏形”了吗?从课文何处可以看出?④为什么要提到“有性繁殖”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复合。最后归纳出基本事实。克隆技术不是凭空产生,其构想古今中外有之,其实例就在我们身边;克隆的原理就是无性繁殖,即不需要借助两性提供性细胞或性细胞融合就可以产生后代。这样,通过导读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有效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为后继的深入讨论铺垫了基础。

2设计理解性复述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理解性复述,是一种信息精加工策略,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探究概括归纳,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给听众,并能够方便听众理解接受。因此,开展理解性复述,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生前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理解性复述题: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克隆鲫鱼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取鲫鱼囊胚期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吸出培养细胞中细胞核——除去鲫鱼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将吸出的培养细胞核放入卵细胞中——人工培育成长);在课文的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我们也设计了一个理解性复述题,显示哺乳动物克隆的主要技术环节:促使一只羊排卵——吸出其卵细胞的核:从另一只羊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放置细胞核到第一只羊的卵细胞中——组装后使裂变、发育成胚胎——将胚胎移植到一个羊的子宫中,让胚胎得到正常的发育——产生绵羊多利。

通过理解性复述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克隆技术进步的关键性事实和原理——克隆对象从“鲫鱼”等低等动物逐渐发展到“羊”等哺乳动物,克隆技术从胚胎细胞移植发展到体细胞移植。核心技术是“换核”。从而,有效地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集体朗读提升情感,有效化解敏感话题。

如前所述。针对职校学生课前缺少预习习惯以及难以形成持久注意力的学习特点,我们主要采用问题导读的方式,把课文预习放在课内,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集体有声朗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有效的学习期待:通过理解性复述,我们则强化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主体意识和注重细节的思维品质。

对于“涉性”等敏感字眼。我们主要还是采用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有所适应,再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合理渗透情感教育,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意水平,通过朗读来固化情感体验,形成情感提升和移情作用。如:在“克隆绵羊多利”这一部分。我们对“胚胎在子宫中发育成长”这句话进行了情感提升和合理拓展,帮助学生消除对“子宫”等敏感词语的过敏反应。我们解释说:“子宫”就是妈妈生育孩子的“房子”。妈妈的“房子”,为我们幼小生命的发育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庇护,给我们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出生以后,有人住进了“皇宫”,得到优越的庇护,但“慧体”还需要“惠宫”的养育熏陶。即使再优越的居住条件,如果没有浓郁的学习氛围,也很难让我们的身体发育成熟。“子宫”养育“身体”,“惠宫”培育“慧体”。因此,我们既要感谢母亲给予我们生命,也要加强学习提高生命的质量。

通过这样的合理阐释,再引导学生集体朗读相关课文片段,有效地提升了情感,化解了敏感话题,也促进了深入交流。

4设计想象作文片段,有效渗透情感体验。

针对第四个难点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想象性作文题目:假如可以克隆人。你想克隆谁?先试着从正面想想这样做的好处;再从反面设想这样可能带来的危害。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科技进步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深刻内涵。

从学生的初次作文反馈来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有的学生要克隆自己,可以帮自己做作业,这样自己就可以玩得很开心。但如果深入诘问下去,就会暴露其假设的荒谬性和片面性。如,问:假如你恋爱或结婚了,那么“克隆人”能不能代替你呢?(回答是“不能”,因为涉及伦理、道德问题)问:假如可以大量克隆人,并且地球上的人因克隆技术而永远不死,最终结果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资源枯竭,那怎么办?(有的同学建议杀死“克隆人”,回答是“不能”这样做。因为克隆人具有生命。非法剥夺生命是犯罪行为,不能随意处理,这涉及法律问题)通过想象性作文的情境体验。学生加深了对“科技与人文”和谐关系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针对目前职教语文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缺少有效预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薄弱等较为普遍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基于教学分析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教学组织策略,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效教学主要在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及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克隆技术教学分析克隆
克隆技术:救世主还是潘多拉魔盒
浅析克隆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多任务型公共机房管理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探究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分析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Cloning Pets克隆宠物
线性克隆系统的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