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个性化阅读中的“多元”解读

2009-09-01王小辉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多元人文个性化

王小辉

“个性化阅读”有别于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显示出语文学科“侧重实践、侧重人文精神培养”的本质特征,体现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正视个体发展差异、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等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学生调动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文本。因此,“个性化阅读”对于打破原有语文课堂“教师即标准答案、教参即唯一真理、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是语文学科“人文”特征的回归。

那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下面谈三个方面的见解。

一、课前备深——把握“多元”解读的前提

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作为”。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精神的“探险”起着领航员和指路人的作用,一味提出让学生自学自悟是矫枉过正的。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教师要做的功夫并非少了,恰恰相反,教师应该在课前钻研文本及相关资料,使文本烂熟于胸;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解读方式,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应该尽可能地阅读研究该作家的其他作品,做“文本互涉”式的研究;还应大量掌握文本创作时的背景、作家的创作心态、创作后各方对作品的不同评论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做基础,教师才有资格进行多元的启发和指导,真正有效而深入的讨论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备课前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的多元预设,必须有明确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指向。由于阅历、性格和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个性”解读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教师应在倡导“个性”、珍视“感受”的同时准备好“一元”的框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如果出现失之偏颇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将其导入正轨。因为语文课程的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编者要进行人文教育的意图,因此对课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人文价值,不能随意超越和多元化。如果随意“超文本”或尽性“发挥”。往往会造成人文精神的错位、人文价值的颠倒和人文教育的失落。若因一味强调“多元”解读而导致价值道德的缺失。将是语文教育的最大悲哀。

二、课堂对话——实现“多元”解读的平台

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这种阅读教学倡导的不可能再是传统的“灌输”和“传道”。“对话”式的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才有利于学生摆脱固有思维,从而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假设和怀疑,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在认识的不断否定中提高自己。同时,课堂教学又不会仅仅以预先设定的教材和教案为内容,教学过程也不会仅仅是预先设计的活动,课程本身已是一种可以多元解读的“文本”。而教学则是通过师生的主体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任何课堂上的“多元”解读都是以文本本身的“一元”为基础的。任何的发言必须在文本中找到根据,不能进行随心所欲的阐释。教师只有先把“规矩”定下来,对话才会高质量,学生才会真正研读文本,产生的感悟才是真感悟。另外,课堂教学又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学生往往在激烈的讨论和思考后迸发出具有创意的见解。但这个见解又常常被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束缚而未能达到本质。教师一旦捕捉到这种见解,就应因势利导,甚至暂停原计划的教学,把这种见解的讨论推向高潮,实现思维层面质的飞跃。这样的“多元”才能真正历练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喜悦感。

三、课后延伸——深化“多元”解读的途径

课堂不是万能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可能在一堂课之内做到深刻透彻,思维的列车一旦开动,其惯性将把“追问”推至更深远处。当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文本学习时,其语言表征仅仅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外部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不能以外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语言表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况且英伽登说过:“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事物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都永远不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全面的确定性。我们不能通过有限的词句把某个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表现出来。”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条件,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那些不可言说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东西明朗化。为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促使学生潜在的创造智能跃跃欲试,自我引发。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问题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延伸下去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更自由的情况下,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思路。通过各种途径搜索信息、完善思考并通过文字进行充分表达。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也完成了一次深入研究和自我构建。针对不同的文本和学生讨论情况,延伸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辩论会、自编课本剧、列出书目让学生对照阅读同类作品、观看改编影视剧并作评论等。语文教师应当有这样一个观念:文本的多元性不是四十五分钟可以穷尽的,甚至不是简单的课后延伸就可以穷尽的。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多,在他脑海中的文本会出现越来越瑰丽多彩的解读和感悟。我们应当做的,是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文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探索和感受文本多元性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文本中既获得精神的滋养,又得到思维上的训练,才会在他的一生中,对阅读和文学作品兴味盎然。

总之。个性化阅读不是孤立理解文本。不是所有观点都一味肯定表扬,不是所有话题都值得多元解读,不是为一味追求多元而使课堂自由到失控。而应该既顾及学生的多元理解、个性发展。又能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组织有力,有序高效地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教师在课后必须充分拓展,挖掘文本的丰厚内涵,最终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使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良性循环。使语文教学充满着浓郁的趣味与诗意的张力。

猜你喜欢

多元人文个性化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人文社科
同桌宝贝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