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创新

2009-09-01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赞美创造性

黄 瑛

近几年来,创新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质,是面向新世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谈一谈本人的粗浅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呼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新课导入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自学的方法与技巧、自学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在教《山峡》时,我是这样破题导入的:“‘山峡这两个字中,‘峡是由“‘山和‘夹组成。文中‘山、‘夹各指什么?它们连在一起是不是指两座山夹着的事物?还是另有什么含义?请大家读课文,找答案,看谁找得又快又准。”这样一问一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互相讨论,互相补充,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巧设情境激发创新。许多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较守旧,往往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敢于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持怀疑态度,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我在教《春》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作为情境导入:“古今中外,早已有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赞美过春,我不知道我是第几个赞美春的人,但今天,我还是忍不住要赞美它一番……春啊,你美得如清丽的诗,美得如绚烂的画,美得色彩斑斓,美得生机盎然!(花大段的文笔来赞美春,突出主旨为‘赞美)……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处处皆可入诗。同学们,让我们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去好好品味朱自清先生的《春》吧!”同学们被这段声情并茂的话所感动,很快进入角色,朗读得非常成功。

3.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由此可见,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力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根据《孔乙己》的结束语:“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进行想像:(1)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2)如果没有死他会怎样度过一生呢?(3)如果死了当时又是怎样一副场景呢?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孔乙己》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遇上了孔乙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4.实践中创新。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造性思维的背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历史、地理、生物等等,为创新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教杜甫的《望岳》后,学生对诗词的内容已理解。我出了一题:“诗中写出了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作者用“割”字来体现泰山之高,如何画才能突出“割昏晓”的内涵?这时,我特别要求,太阳不能用圆规画,但又要画得好,画得圆,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们都积极动起了脑筋,又纷纷动起手来:有的同学确定一点为圆心后,用尺子量同样长度用笔打点,再把无数点连起来;有的同学用一根短线连接两支笔,一支笔固定不动作为圆心,另一支笔画半圆;还有同学一只手捏住两支笔,笔头处叉开,按在纸上,转动纸来画。我见学生如此聪明,就启发学生:“木匠用墨斗来画直线,又快又直。你们谁能想出办法,以后出黑板报,如何在黑板上又快又直地画线呢?”同学们茅塞顿开,有人建议用长皮筋,有人找来了毛线,沾上粉笔灰,果真又快又直地在黑板上“弹”出了直线。

5.讨论学习中创新。学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便是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的良好方法之一。课堂教学时我经常采用这种学生间民主交流的方法。讨论中,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都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位同学都能从对方汲取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借鉴他人的看法,弥补自己思维中的欠缺或不足。因此,讨论过程是一个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长此以往,创新意识就形成了。

6.换位式的创新。以前,作业都是教师出习题,学生做习题,要不就是哇哩哇啦去读。在语文课上,我尝试着让学生自拟习题。设计习题时,我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结合平时我上课时按课文文本的教学方式来出题,如说明文的习题就以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赏析题)等考点知识来设计,题型可以是平时见过的,也可自己独创题型。习题拟好后,可以自测也可以交流互测。课后我收来一看,学生自拟的习题真还不赖,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出好题目,认真复习课文,不仅把课文钻研透了,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赞美创造性
远离否定式赞美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为自己点赞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