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定势 优化课堂教学
2009-09-01高坚
高 坚
在语文教学中,思维定势常常阻碍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展,使之不敢创新,不敢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大力挖掘另类思维,挑战权威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形成共识,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能力。教育者在教学时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进而优化成自己的真知。树立“疑”字意识,通过“疑”达到打破学生思想僵化和教条化,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达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全面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考虑问题,比如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藤野先生虽然同情来自落后中国的“我”,但他也是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值不值得我们去称颂,等等。让学生展开思考,讲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新的知识,形成创新能力。
二、着力引导主动思考,善用发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不断训练,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给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运用推想式、发散式、拓展式、研究式等方法,强化对旧知识的理解,增加旧认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和条理性,实实在在地垒筑创新思维的支点,促进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优化趋势。
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的含义是“愉快”,这里的“愉快”与平时说的“愉快”含义一样吗?不同在哪里呢?又如对“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理解,有学生在讲解时用逆向思维否定了这句话,提出“不以规矩,也能成方圆”的论点,指出要破除旧的条条框框,以现代人的理念来发挥主人翁创造意识。还有对“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的逆向思维,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意义。
三、比较阅读,强化感知,提升能力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低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中往往蕴含着发现,因此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要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佳境,促使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发现。
如《石钟山记》一文,苏轼列出了石钟山水声“噌吰”的不同说法,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觉得苏轼的说法也不尽完善。老师要就势引导让学生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这样,学生才能在对比中提高思考能力,深刻地理解课文。
四、开展学生间的争论,多角度拓展思维
辩论是通过对学习材料及已有结论的讨论、辨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具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的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突破语文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灵活深刻!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