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2009-09-01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风筝精神思维

魏 敏

一、精问,激趣创新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精当的提问,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老师又问:“多大年纪了?”学生又齐刷刷举手:“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学生再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适学生的心理,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撞”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巧问,曲折生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文时,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也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三、浅问,化难为易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深越好呢?当然不是。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写到的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不难理解,而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的思考,却是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作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老师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

四、拓展,提供话题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全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的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己见。交流互动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伟大的悲剧知多少?伽利略备受教会打击,科学沉冤三百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毁于一旦,七名宇航名全部罹难……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得到贯彻实施。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风筝精神思维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