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营环境下我国银行信贷的变化及发展

2009-08-31樊永勤

金融经济 2009年7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

樊永勤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性质以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与管理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银行信贷在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信贷变化与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出现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这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这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联动和蔓延。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金融事件、金融危机频频爆出,这些危机的暴发不仅对全球金融业而且对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全球敲响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警钟。就国内的环境而言:

一是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增长。多年来GDP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均储蓄存款和外汇储备处于世界前列,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信贷的支持,反过来经济的良好增长又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营条件。

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机构体系。据银监会年报统计资料,我国目前共有法人金融机构近2万家,营业网点18万多个,从业人员270多万人,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银行林立。金融机构体系的健全为客户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风险。

三是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的竞争压力。一方面资金短缺的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降低。另一方面资金宽余的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多元化,使储蓄存款大量分流,金融脱媒的出现加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压力。

四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一方面打开国门迎接客人,另一方面国内银行走出国门。 据银监会统计至200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至2008年6月末,有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6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27家外商独资银行,另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116家分行。金融机构的增加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加大了金融业的监管难度,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蔓延。

五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物权法、反洗钱法等金融法律为核心,以金融行政法规、金融规章和金融规范性文件相配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日臻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在保障我国金融体系运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重大变化及取得的成果

(一)对贷款规模管理的信贷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信贷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变化的主线为:从1953年—1978年期间实行“统存统贷”“差额包干”的管理体制,到1994年实行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再到1998年1月1日起取消贷款限额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变化的主线是对银行信贷总量的控制由直接控制为主逐渐的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具体表现为:

一是计划指导;二是间接调控,人民银行近年反复多次综合采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间接调控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三是实行比例管理,用存贷款比率不得超过75%,自有资本充足率≥8%,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比率不应高于10%,集团客户最高授信度比率不超过资本净额的15%等比率指标来限制贷款规模。

(二)贷款五级分类法全面替代四级分类法,对贷款质量的考核更加科学

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贷款四级分类法,1998年-2004年四级五级分类法同时使用。至2004年1月1日起银监会要求除城乡信用社外各商业银行完全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的采用使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识别更科学、更超前,便于银行对贷款的风险管理;另外银行可根据五级分类的结果提取不同比率的贷款专项准备金,使银行提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贷款拨备覆盖率明显大幅提高。

(三)对贷款利率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银行自主贷款定价权增加

1987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官定利率,即以人民银行确定的贷款利率为准,商业银行基本上无利率的决定权。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贷款利率逐渐走向市场化。至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仍实行上下限管理,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已经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

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可根据基准利率的高低、筹资的资金成本、风险程度、期限长短、信用等级、信贷资金供求状况、银行业竞争程度等来确定客户的贷款利率水平,能自主采用多种灵活的贷款的定价方式,同时使贷款利率能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当然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四)商业银行逐渐的建立和完善有多种信贷管理制度和方法

在贷款管理责任制方面,更加专业化、责任明确化、岗位相互制衡化。建立有多种贷款责任制,如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有: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授权、授信管理制;统一授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贷款审批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保障;提高贷款审批的效率;强化责任约束;各岗位在贷款风险管理上可相互制衡。

为防范信用风险,维护金融业的稳定,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地规范和建立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逐渐地建立起了借款人信用登记、信用评估、信用风险预警、信用风险管理及信用风险规避等多项制度。 这些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建立大大地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在贷款业务经营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贷款期限结构呈现中长期贷款占比增加,短期贷款占比减少的趋势,近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由2003年9月末占比34%,2004年初的占比40.16%提高到2007年8月的48.30%,而短期贷款占比相对下降。

二是在贷款种类结构中,消费信贷占贷款总额的比率明显增加,自1997到2007年9月,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从172亿元增至30915.96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也由0.3%上升到11%左右,目前占比仍在10%以上。

三是在贷款投向、投量结构方面,商业银行现越来越注重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相衔接,突出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节能环保企业、助学贷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近年特别是对农业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投量明显增多。

四是贷款的发放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贷款方式以信用贷款、银行单独贷款为主,现逐渐以担保贷款为主且还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的变化:①银团贷款逐渐成为大数额贷款的发放形式。②票据贴现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票据贴现融资占贷款融资的比率逐年提高。③中小企业贷款还出现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它不仅能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流动与安全。

(六)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双下降

近年来在多方的努力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逐年双下降。

从上表可看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01年的1.7万多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4208.2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22%以上下降到2.81%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1425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700多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从4.94下降为1.51%,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和商业银行在1999年时对不良贷款大量的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有关,同时也和商业银行自身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外部进行严密监管等分不开。

(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增强

主要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自《巴塞尔协议》颁布以来,我国采用了发行特种国债、不良贷款剥离、外汇储备注资、发行次级债券、股改等多种方式多次补充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特别是补充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加,资本结构也更加合理。至2008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达标家数已由2003年末的8家升至175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由2003年末的 0.6%升至84.2%。至2008年9月末,中国工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行、交通银行自有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13.8%。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自有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极大的增强了商业银行自身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

二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据银监会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市的四家国有银行2008年三季度,拨备覆盖率在110%-12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2008年末达到了169%,城市商业银行也达到114%。拨备率的大幅提高也为商业银行自身抵御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条件。

三、新经营环境下银行信贷的发展策略

1.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

近年来我国对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的升及换代的调整,银行信贷应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实行“有保有压,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由此关键的是应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产业政策走势,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应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的发放,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限制对高排放、高污染及产能过剩的行业发放贷款。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客户数据资料的采集建设

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整个监管框架来看,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衡量和管理,要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数据是内部评级体系的生命线。就内部评级初级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而对于高级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要求。由此要注重采集反映客户自身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与客户内部评级相关的宏观信息等。

3.持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它涉及较多领域。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环境水平等。它需要银行、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净化金融生态环节中要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同时应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另也要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使失信人无处可逃,处处受约束。让失信的人记住:也许你失信后你付出的成本比你获得的收益大无数倍。

4.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银行自身内控制度的不完善。近年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禁不止,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违规风险频频出现,说明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商业银行应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决策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业务流程、会计制度、授权授信审批、合规合法性等方面来加强内部控制。同时也应不断的加大和完善人民银行、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

5.不断创新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步金融创新的历史,其金融创新表现在金融制度、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就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务创新而言,负债业务创新多而资产业务创新少,引进型的创新多而自主型的创新少。就信贷业务可进一步深化票据贴现业务、并购贷款、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消费信贷、保理贷款业务和理财相关的金融业务及服务的创新等。另也需对贷款的风险管理方法、贷款定价、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等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创新。建议给商业银行自身更多的自主创新权,让商业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做出更多的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 江其务 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成 天荣.利率市场化选择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的实证.金融理论与实际[J].2008(8)

[3] 中国人民银行网.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2年—2009年各期

[4] 崔文芳.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J].中国市场[J].2008(6)

[5] 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 2009年3月

[6] 朴明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迎来发展新契机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关于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国有商业银行软件开发项目组合风险管理模型探索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