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09-08-31李德
李 德
我们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制定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制定维护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适当调增信贷总量,释放保增长和稳定预期的政策信号。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把总量微调与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2008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2008年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平稳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各类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一)金融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已改制大型国有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大力推动业务转型,稳步推进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持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2008年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政策性银行改革有了重大进展。2008年12月1日,召开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008年12月16日,开发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此外,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二)金融调控体系不断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运用起来更加自如。2008年,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2008年10月27日起,将金融机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二是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得到加强。实现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完善外债统计监测和管理。信贷政策调控作用强化。一是加强信贷政策指导,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配合发改委做好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工作,同时督促金融企业做好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5%。
(三)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金融产品创新加快。一是企业直接融资工具创新力度加大。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期票据。二是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机制得到完善,企业短期融资券移交协会实行注册管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推出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不断,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全面展开。增加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市场成员,丰富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四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浙商银行获准发行中小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人民银行研究起草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讨论修改《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市场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化。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增大。批准上海黄金交易所引入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为会员。
(四)金融稳定工作不断加强
2008年以来,针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通过部际联席会议的形式,完善与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金融监管协调,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制度。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不断完善。
(五)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取得进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初步得到化解,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支农服务能力有所增强,“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下降,盈利水平逐年提高,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组织、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得到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得到完善。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2965亿元和7.9%,比改革之初分别下降2182亿元和28.9个百分点。2008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3.7万亿元,贷款所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10.6%提高到12.3%,提高了1.7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2家,农村合作银行16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966家。
二、2009年金融体制改革思路
(一)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银行改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应继续完善内部管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自身竞争力。农业银行应扎实、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注意做好不良资产处置、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的相关工作,同时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改制工作亟待完善,国开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
(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
2009年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贴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体系。同时,培育市场基准利率,逐步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促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法制等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继续推动货币市场工作创新,为金融机构开办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创造条件;探索开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同时推动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债券品种创新,开展高收益债券试点,增加企业并购融资工具。
(四)加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应注意做好风险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各行业风险监测与评估框架,加强对整体金融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分析评估,密切关注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状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强化金融稳定工作。今年,人民银行将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的各项相关工作,尽快出台《存款保险条例》。
(五)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9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经营管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继续推动农村金融组织、机制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世界经济衰退日益严重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主要金融机构亏损严重、股市低迷、流动性匮乏。金融危机已经转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纪银行估计,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从2008年2.5%急剧减速到2009年的1.0%,其中,2009年发达国家生产总值将下降0.5%。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可能出现更加恶化的情况。如果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源向本土集中,全球金融一体化可能会倒退,世界经济的衰退会更严重。
2008年9月之后,随着危机升级,各国采用更系统的措施,加强了国际协调。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出台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阻止金融危机继续恶化。但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市场信心的重新建立需要很长时间。
(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贸易减速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世界贸易增长减速从2007年的6.4%降到2008年的4.3%,2009年全球贸易可能会继续走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的世界贸易总额将下降2.8%,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已经难以正常运转。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减弱,大宗商品的价格迅速下降。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原油价格已从峰值下降了60%以上。其它初级商品的价格,包括谷物和有色金属,也大大下降。这些价格有可能随全球需求的下降而继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恢复更加困难。
(三)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使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美国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保留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常识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百害而无一利。全球消费者只有5%左右生活在美国,一旦其他国家也只购买本地产品,那么美国企业也难逃一劫。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挑战,越是危机关头越需要坚持开放与合作。
金融保护主义较之贸易保护主义,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金融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跨国资本流动的下降和金融资源向本土集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迫使金融机构普遍采取“去杠杆化”措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市场流动性紧缺;另一个是接受了政府救助的跨国金融机构迫于政治压力,在业务上必须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客户倾斜,被迫缩减国际业务。随著国际资本开始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撤资,这些国家的经济随着全球信贷市场的紧缩而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例如目前的东欧。如果这些国家出了问题,那么金融危机的主场就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可能形成一个更大的第二波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进出口的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出口结构继续改善,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得到增强。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付危机的主要途径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推进出口。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普遍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我国进出口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将使我国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2.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金融保护主义的作用下,海外投资者为了弥补损失或收缩业务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人民币汇率将受到沉重的向下压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外国战略投资者抛售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的现象,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李嘉诚基金会、瑞士银行和美国银行先后减持或出清了我国银行股份。总的来看,中国可能会处于较为平衡的地位。某一段时期可能会出现净流出的现象,然而只要中国国内需求能够迅速提升,中长期来看,净流入仍然是主流。国外的预期更乐观,世界银行预计2006至2010年期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中,中国将占到30%左右。联合国贸发会的调查显示中国是最吸引FDI的国家。
3.银行有可能积累不良资产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盈利能力整体下滑,盈利下滑就意味着还款能力下降,银行信用风险逐步上升。从我国银行业来看,银行存在惜贷心理,在危机条件下银行业集体的惜贷行为,会成为减缓实体经济恢复的直接原因。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恢复,大量倒闭破产,则银行就会新增大量不良贷款。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减少信贷投放,实体经济受损,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必然下降;如果加大信贷投放之后,企业仍然不能恢复增长,那么银行新增信贷资产的质量难以保证。
(五)应对金融危机
1.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使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的一次好机会。4万亿元振兴经济方案再次明确了方向,即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提高内需水平
这次危机冲击突出显示,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外需过度依赖,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对投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长期不平衡,服务业占比过低,制造业特别是低水平制造业占比过高,这种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当前亟需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业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保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衡增长。利用多层次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3.加强自身建设和促进国际合作
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各国协调合作极为重要。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合作,抵御经济衰退风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态势。尽管遭遇严重外部因素冲击,但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为抑制金融动荡给经济增长造成的威胁,中国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与教育、提振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贸易顺差有所收窄,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中国金融机构的状况依然稳健,资本充足率已升至历史较高水平,而且风险控制能力也有所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将继续实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