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
2009-08-31刘旺青
刘旺青
摘要:本文拟从中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数个重要层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作一些探讨。“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的宏观经济既有化解金融危机影响的强大动机,也不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我们亦有理由相信,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一定能走出目前颓势,克服当前困难,必将继续获得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运行;负面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由华尔街金融海啸发轫的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迅速蔓延扩散,危机影响范围之广、涉及行业之多、扩散速度之快、关联程度之深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衰退以来罕见。我们认为:此次危机延伸至今,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不仅难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反而由于其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依赖高出口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薄弱的经济实力基础、输入性通货膨胀和持续低迷的国内需求交织互现等原因,金融危机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更加严峻,更加深远,也更加难以应对。
具体而言,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经济走向、挫伤投资者信心、降低出口增幅、打击金融机构和国内企业等五个方面。
一、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了未来预期的经济走向,原有的经济发展趋势出现显著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尽管遭遇了波折,付出了一些必要的代价,但在总体上而言,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根据The World Factbook 《世界概况》(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出版)的报道,2008年底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前六是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和英国。中国2008年的GDP总量为4222万亿美元,超越德国的3818万亿美元,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顺利取代德国,位居第三,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也超过20%。但然而突发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动摇了中国经济体的相对领先地位和绝对发展趋势,使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的发展形势不再明朗。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月2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第四季度增长6.8%,增幅明显放缓。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9%,较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称,从季度数据看,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下行区间,到2008第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2009年和未来经济是否还能继续保持增长或者增长速度会怎样,似乎变得不再明晰。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也未能幸免,2008年全年,国内股票市场大幅调整波动,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超过6000点,到2008年11月4日跌破1700点,在过去的一年里累计下跌超过70%。特别是金融风暴全面爆发以来的10月份,上证指数暴跌24.63%,A股创下14年来的最大单月跌幅。国内股市的大幅下挫使得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遭到严峻考验,沪深两市的总市值缩水5成以上。如果这样的下行趋势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遏制,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势必不断增多,保持稳定增长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这样的挑战和困难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前所未有。
二、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迟缓
当前,这场金融危机重挫了投资者的信心,使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日趋暗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经济就是信心经济。众所周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口、投资和消费是驱动中国经济不断前行的“三驾马车”。而其中,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对于保持旺盛内需、拉动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股市、楼市和车市的低迷状态充分表明了金融危机对投资和消费信心的消极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具有信心的基础之上。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不仅我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和车价大幅下降,而且销售额也远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下半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出现了连续下跌的态势。特别是消费者信心指数跌幅较大,仅2008年9月,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单月下跌达0.3点,反映出消费者对现在经济生活的满意程度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2009年3月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指数、预期指数三项指标降至2008年3月以来最低,国内居民消费活动依旧低迷。
三、金融危机明显加大了出口持续增长的难度,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对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拉动经济1.5至2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出口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联度非常高。历史数据表明,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下降6至8个百分点。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产生了明显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了外需的下降,对中国出口产生了冲击,直接表现为对外出口的大幅放缓。这一点,在经济运行中已经有所体现。据海关统计,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1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833.3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亿美元,下降21.3%。2009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降幅之大,近年罕见。
另一方面,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近期,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倒闭绝度数量大幅度上升,有2/3的纺织粗口企业面临重整,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的损失更大,不少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出口商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以维持出口和保持市场份额,导致国内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从2008年8月1日起,国家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 由11%提高到13%,这是我国自2006年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来的首次回调,一定程度反应了我国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
四、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带来损失,金融监管和制度建设亟需得到加强
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由于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大量次级债等不良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金融机构普遍遭受危机带来的严重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由于持有相关资产亦蒙受不小损失。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后,中国持有雷曼债券7.25亿美元,当时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万美元、工行15180万美元、中行7562万美元、交通银行7002万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中国平安投资欧洲富通集团238亿人民币造成巨亏,当时投资损失高达95%;中信集团设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贬值而在澳洲铁矿石外汇合约上造成155亿港币巨大浮亏;中国远洋浮亏53.8亿,中国铝业对外股权投资力拓英国浮亏80亿美元;江西铜业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遭遇滑铁卢,具体数字还无法计算。2009年以来,美国自身引起的金融危机又导致美国4家银行倒闭,致使2009年破产的美国银行总数达到13家。
中国金融系统的不健全和相对脆弱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被暴露无疑,中资金融机构金融实战的能力和经验还极其有限,这些弱点通过股指、期货等渠道被不断放大。财经作家叶檀撰文在《次贷危机中国损失多少》中初步估计,中资金融机构等在美元贷款和持有美国公司债券等方面的损失约在100亿美元左右。
五、金融危机使国内企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中小企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困境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10月发布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今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大幅减少15%⑩。国内企业,特别是困难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业务订单、行业利润率低下、产品定价缺乏话语权等问题无法在短时期里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导致大批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中小企业纷纷溃退。根据国家发改委2008年8月对外公布的数据,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准备金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10月5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从6月起重启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以缓解企业融资困境,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帮助企业渡过困难,恢复信心。今年1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6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月和3月信贷规模继续高速增长。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将根据货币市场流动性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维持货币供应的增长,刺激信贷有效需求,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这场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转机,仍处于不确定和不稳定相互交织的动荡状态。对于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究竟造成多大影响、何时见底及如何自救应对,恐怕一时难以给出确切答案。我们只能在系统认识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危机的负面影响作一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整理和总结。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的生成、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都雄辩地证明: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前进一步(马克思)。危机必将过去终将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在于:我们能从这次危机中得到怎样的启迪和进步?中国能否以此次危机为契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进一步加强自身金融体系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建设和加快健全,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应当成为我们从危机中得到的真正财富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参见1月29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2] 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3] 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统计公报
[4] 参见沪深证交所《2008年度工作报告》
[5] 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新闻发布数据
[6] 参见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年度数据
[7] 《求是》央行副行长易纲《中国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8]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统计发布
[9] 参加上市公司2008年度有关信息披露汇总
[10] 参加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统计数据
[11] 国家发改委2008年度相关统计数据发布
[12] 国家有关部委政策参见各部委官方网站“信息公开”和“政策发布”栏目
(作者单位:民建上海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