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月河历史小说中的辅助叙事
2009-08-31方哲
方 哲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在宏大叙事中重现作者心中的历史,从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成就封建时代末期的那一段落日的辉煌,作者取得了成功。作品中厚重的历史、众多的人物、精彩的历史史实等等都是抢眼的看点。然而在作者主流的、宏大的叙事之外,还有非主流的、辅助的叙事手段和技巧的运用。这些辅助的叙事手法,对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事件的因果的艺术揭示,有着非同寻常的功用。下面,就其中的一些辅助叙事手段予以评
述。
一.诗词曲文的运用
在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中,诗词曲文大量使用,但是多数论者认为作品中的诗词曲文是对传统的继承,认为其完成了雅与俗的沟通和连接。事实上,无论是雅至极致的诗文还是俗到顶点的乡俗小曲儿,在叙事上,都有其无可替代的妙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展示封建文人的才情。伍次友、高士奇、方苞、刘墨林、邬思道等人的诗对,都不同程度的展示了清代文人的奇妙才情。这些人的风流雅致,不亚于李白、苏轼,作者几乎把几千年的文人雅士的共性浓缩在这些人的身上,有智慧非凡、经国治世的智者,还有文采俊逸、潇洒倜傥的墨客。
方苞的出场很有意思,在康熙复立太子之后的南巡途中,龙舟虚过,在一个茶楼邂逅化名欧阳宏的方苞,机智从容,又邀至驿馆叙话,康熙有意借张廷玉试探方苞才华。以《四书》论对,方苞“来者不拒,信手拈来,回得恰到好处”。后因才学被康熙视为朋友,一直陪伴康熙左右,并为康熙选储提了绝妙的建议。
伍次友是康熙的老师,(《康熙大帝》第9回伍先生无心成帝师)以《论圈地乱国》一文为太皇太后和年幼的康熙赏识,经魏东亭成为帝师。初次会面,康熙侍女苏麻喇姑试其才学,从容应对。后来归隐山林,还用自己的才智会黄宗羲等人,为康熙网罗人才(《康熙大帝》第58回)。邬思道因大闹贡院成为罪人,后来康熙的四子胤禛延揽至家,在康熙晚年的夺位大战中为胤禛夺位出尽了全力。
另外还有文采俊逸、潇洒倜傥的墨客,如诙谐风趣的高士奇、文采风流的刘墨林。高士奇出场就充满了诙谐之色,自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诸子百家,我学生无不通晓”,《康熙大帝》第102回中,高士奇在仙梦堂碑廊里见题诗就批,批语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等,戏谑味十足。高士奇后来在宰相府为康熙所收,也因其诙谐才学,成了康熙近臣。后来高士奇又为苏麻喇姑看病,药方也尽是诙谐之词。高士奇凭着自己独有的才学为康熙赏识。刘墨林是一个风流放浪的才子。科举之时,与一个青楼女子苏舜卿情投意合,殿试夺得一甲第三名,在大殿与文觉和尚斗法,又在广生楼大显才华(《雍正皇帝》第72回),尽得风流。
除了上述人物之外,还有周培公、李光地、陈璜、张廷玉等,无不学识渊博,成为能臣。这些人物都聚拢在作者笔端,有正统的道学文人,也有杂学的才士,共同展示了清初思想文化的面貌,也不失时机的点缀了作者所着意刻画的清朝三代清平盛世。
(二)柔和了过于刚硬的历史叙事的线条。民间小曲将生硬的历史柔化了,把高高在上的庙堂之笔拉向了民间,完成了作者的平民化和讨好读者的愿望及创作理想,要“讨好读者”。
传统的历史叙事重史,刚性过多,二月河把历史还原生活,小曲儿成为沟通历史与生活、庙堂与民间的桥梁,使历史充满趣味,可读,也全面展示了清代盛世的世俗生活。
伍次友零落,与李云娘结伴而行,伍写曲,李唱,走回京城。也是一个落魄文人与红粉佳人的版本。刘墨林和苏舜卿的交往,以诗、曲相对,互诉心声,演绎了风流才子与青楼女子的又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文人喝酒,或吟诗作对,或唱曲听曲,民间小曲也成了文人创作的另一个领域。民间小曲还走进了王府,成了王室的消遣对象,给枯燥的历史注入了民生的鲜活,历史有了生动的描述。
从雍王府放出去做官的李卫是《雍正皇帝》中的重要人物,他出身丐帮,学问不多,在处理公务时自然有他的方法,一篇秀才岁考的卷子,李卫批“真好文章,取一等”,文章是一篇“鼓儿词”(《雍正皇帝》第40回),有点不伦不类,倒也符合李卫的文化水平。更有意思的是结巴驿丞孟宪佑,给接到康熙驾崩消息回京的胤禵汇报唱道情(《雍正皇帝》第54回)。十分严肃的朝事,还有胤禵复杂的心情,都被这个结巴驿丞的道情给冲淡了,在这时胤禵也结识了乔引娣(小说中为日后雍正的死埋下伏笔的女子)。这些小曲的使用,使小说更通俗化,也更贴近读者,还给读者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明清两朝戏曲发达,许多文人也加入到了创作的行列中,他们一面借曲文唱出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一面又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同时,在民众的生活中,也正是这些曲文,传递着忠孝节义、三纲五常和真情真爱。二月河的作品既然选择了清代作为背景,展示的又是社会生活全景,没有曲文,自然也就不是完整的历史场景再现。诗词曲文的使用,冲淡了历史的厚重,柔和了历史的刚性线条,作者用自己的方式为历史叙事丰富了手法,把庙堂引向了民间,也消解了历史的神秘,增添了历史的动感,完成了历史的平民化叙事。
二.宗教和类宗教叙事的运用
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仅熟读儒学经典,同时也知晓“杂学”,从唐朝以后,儒释道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各有天地。上层统治机构身边从来就不乏这样的神秘人士,社会文化中历来就有接纳这些文化的传统。在清代的统治者中,笃信佛教的雍正身边自然就少不了这样的人物。从读者角度而言,宗教的预言性和神秘,也满足了其猎奇心理和对历史的探寻心理。作者抓住了这个对于读者有极大诱惑的叙事,自然地将读者引入到了已成尘封往事的历史的角落,用平民的视角解读历史的悬疑,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副完全的封建生活画卷。
(一)辅助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有部分的史实,既是对作家创作的一种限制,也为作家的想象提供了依据。如何让平面的历史立体起来,让历史人物灵动起来,可以体现作家的智慧,二月河在塑造人物时,利用了宗教和类宗教辅助叙事的手法,让想象和历史有机的结合起来,完成了历史人物的叙事。
周培公,是二月河塑造的一个“文武济世之才”,但是却在科举中“犯了龙讳”,无疑是无缘再等朝廷。恰巧在康熙微服私访之时,听到了周培公与一些士子、盐商扶乩(《康熙大帝》第62回),周培公借“乩词”来排遣自己的怀才不遇,康熙翻阅其“乩词”时发现周培公不仅是位才子,而且精通兵法,再加上周身上揣有帝师伍次友的推荐信,被康熙收入门下,成了一员能臣。
贾士芳是一个有道高人,能断人生死,能预知未来,有异术,在《雍正王朝》一书中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十三王爷看过病,又经其推荐,给雍正看病。特别是在雍正统治的后期,几乎朝事都要依赖贾士芳。在作品中,关于贾士芳的宗教行为和谶语的大量叙写,一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神秘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也为雍正这个谜一样帝王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雍正迷信宗教,一面是信佛,念往生咒,超度死去的亡灵,一面是杀生,在其登王位之前,用残忍的手段除去了深知雍王府内幕的下人。对待犯了过错的下人,在滴水成冰的冬天把活人变成冰人,手段十分残酷。信佛和杀生,矛盾的二者结合在一起,还原历史上的阴险残忍的雍正形象,也为作者心中的雍正形象保留了些许良善的空间。
(二)完成了历史的不可逆转。历史毕竟是历史,尤其在以皇帝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中,即使作者能够腾挪跌宕,但历史的大方向却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聪明的作者笔下,就用了近乎神灵的神秘方式,完成了历史的叙事。
雍正的即位,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谜,作者选取了这样的历史片段,就不可避免的要回答这个谜语,作者借助了一个富有才学的方苞,使这个故事得以顺理成章的讲述。在康熙确定继承人一事上,显示了小说家的智慧。方苞给康熙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思路:“观圣孙,可保大清三代兴盛。”(《康熙大帝》第四部)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然而却巧妙之至,一个历史的谜,作者艺术地在方苞的类似谶语中完成。
《雍正皇帝》中,雍正的高级智囊邬思道,既有学又有术,对政局和时局总有前瞻性的分析,为雍正在众多能干的兄弟中脱颖而出立下了汗马功劳,靠他的类宗教的分析,帮助雍正登上了龙位,同时也为历史的契合做了自然的过渡。
三.朝廷奏对的大量使用
宏大的历史叙事离不开朝廷生活的描写,君臣奏对是其中的必然,雍正又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二月河在这个方面,花了不少笔力来写奏对。在奏对中,体现了雍正的细致,对处理政务的擅长,塑造了作者心中的勤勉的雍正。同时也塑造了雍正性格的多面性,对年羹尧的表面安抚和暗中提防,又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雍正。同时,也借奏折和密奏完成了情节的走向,描绘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示了“史”的面貌,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的命运找到了平衡的方式。
(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辅助作用。勤政是作者极力要表现雍正的良好的一面。在作品中,雍正是一个极修边幅的人,大热天也穿的一丝不差,在处理事务上极其细腻,在批奏折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朱批总是洋洋洒洒百言千言,一丝不苟,而且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即使有污渍,也要小心处理,追求完美。极少仓促行文和使用草书。密奏制度是雍正的发明,每个臣子都有这样向皇帝直陈的权力,雍正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足不出京城,便知晓天下事。
奏对在《雍正皇帝》中是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段。年羹尧是从雍正府中走出的一员大将,但是到了后来,年羹尧矫骄暴戾,有些目中无人,最后被雍正处死。在年羹尧临死时,写完《临死哀求折》后,“撅断那支笔”,完结了短暂的一生。他和雍正的奏对,是在猜测彼此的内心,君臣言语亲密,但是却风云暗起。在来往的奏对中,既展示了雍正性格的复杂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的勤政。在年羹尧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借奏对一步一步体现了他怎样走向末路。
(二)暗示了情节走向。雍年二人的来往奏对,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年羹尧是雍正培养的一员武将,但是在年羹尧有了战功后,回京没有先见他的主子雍正,而雍正又是心思细密、在乎细节的皇帝,这样就为二人的不合奠定了基础。在君臣二人的奏对往来中,雍正一面安抚年羹尧,一面又在收集年羹尧的证据。看年羹尧的折子,雍正是呆着脸仔细想了一阵子,然后“回避疾书”一通,都是草书,而且说“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其实心中早生厌恶。最后,终于在合适的时机——进京述职之时,除了年羹尧这个大患。之后雍正又写了手谕,将年羹尧的“罪责”述尽。这是雍正清理朝政的一步棋,除去年羹尧是为了除去其九弟,是为了振刷政治。
作者一方面倚重历史史实,还原历史中的人物,一方面又在可行的空间内,借助奏对来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帝王君臣形象,使作品合史又合情。
四.书信的运用
书信的私密性往往在论述中被忽略,而且在中国传统的叙事和评论中,总是居于次要的地位。在二月河的笔下,书信的使用也为主流叙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李卫是二月河在《雍正王朝》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出身乞丐,凭着机灵成了雍正的重臣。李卫不爱读书,但小说中却让他写了三封信。三封书信不长,多用口语写成,中间还有许多错别字,写作的态度多少有些游戏。在雍正周围的人中,有些另类,也与读书人的方式格格不入。但这三封书信既描写了李卫的聪明能干,也展示了他的狡黠和善良。他不爱读书,而且也无正经。但是在李卫和邬思道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不读书,而是故意读不好书。鉴于幼年伙伴坎儿的命运,他得到了不读书的保护。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用他的聪明、正直,成了雍正的一个重臣。一个有些无赖而又正直的小人物形象出现在了正统的历史叙事中。
立储是一件帝王家的大事,康熙早年曾立了太子,太子是康熙结发妻子所生,在皇后临死前立为太子。康熙晚年,太子急于称帝,用尽了可用的人和手段,最后,用明矾写了一封密信,打算在康熙外出的时候发动政变夺位。这封密信字数极少,但是使得太子的形象在康熙心中跌至谷底。加上太子以前的所作所为,使康熙彻底对其丧失信心。太子的形象在懦弱无能之上又加上了一个猥琐,实在是一个不能托付江山的人。
(二)完成情节的重要转折。康熙晚年几废几立太子,太多的儿子们又都精明能干,江山留给何人也是康熙心中反复斟酌不定的难题。太子如无过错,可做一个平常帝王,偏他自作聪明,想架空康熙接帝位,结果事情败露,一封小小的密信使太子彻底地从政权的中心消失了,最后在圈禁中做他的皇帝梦了。小小的密信,致使其丢了太子位,作者也借书信完成了情节的转折,小而起到大关节,为后来的王位的角逐做了铺垫。这个设计类似《红楼梦》中的傻大姐捡香囊,于小事中完成了情节的大逆转,
书信在作者笔下也成了一个有效的叙事方法,在历史的有限空间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使得小说既紧张刺激又符合历史的本相。正如二月河本人所说,在历史允许的空间内可以自由的发挥,而在大关节处又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如何在这二者中间游刃有余的协调,二月河用他的这些辅助叙事手段做了很好的诠释。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小说创作有着极大地空间,在叙事方法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探讨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叙事手法,对于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经验。
当下的多流派的历史小说写作,无论采用怎样的叙事方法,如果能够像二月河这样借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叙事手段,可以使当下的历史小说表现手法更丰富,在创作上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新颖的、质量更高的历史小说作品。
方哲,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