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表现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2009-08-28王高
王 高
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来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它强调真正的学习不仅需要内化吸收,更需要内化后的外化运用。表现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吸收知识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一个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的成功表现都是以有关知识为基础,以临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外部表现,并体现了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为孩子的表现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比传统媒体展现出了更多表现的时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结构上,在关注学生的表现方面,教师要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信息技术表现型课堂特点
真正的学习不仅需要内化吸收,更需要内化后的外化运用。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如果构建以强化“表现”为主的课堂结构,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方式由接受转为研究,让学生更好地表现。如活跃的思维状态、积极的求知精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等等。
确定表现性任务的策略
1.呈现表现任务 激发表现欲望
如果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任务寓于游戏之中,那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指出本课学习任务,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这样不仅教师教得枯燥,而且学生学得也累。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进行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这个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明确、完成表现性任务策略
提出任务之后,学生虽然对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并不确定,但是他们已经跃跃欲试。除了个别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借助书本、课本等媒体独立完成任务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操作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而学生本身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样的矛盾应如何解决?先让教师讲解一番是我们常用的手法,但是如果这样做,就会消磨学生的操作欲望,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不利于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如,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取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尝试着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操作中帮助他们细化、明确任务。坚持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益处。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尝试,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供大量学习资源
准备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难度适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依靠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访问相关网站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查询、获取、整理、处理、存储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充分利用“高手”进行有效指导
由于教师人力有限,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时间一久就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以请一些操作水平高的学生,让他们好好露一手,指导其他同学一起完成,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学的内容得到了强化,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在教学中,我们应正视这一矛盾还可以运用分组的方式,在课前花一定的教学时间,依据学生的不同操作水平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自己所在的是哪一组,并为每一交流组确定交流的座位。
(三)让学生在各种形式中交流
组织交流、协作研讨,促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勤思善问的好习惯,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了简单的尝试之后,学生们的心中都有许多感受或问题急着想向其他学生介绍,教师就借此机会,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对于那些不是很普遍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来后,教师在课堂上不进行具体讲解,让其与具有同样疑惑的学生先进行交流;而对于那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就由学生向全班进行详细的介绍或提问。如果讲解后仍有个别学生还不明白,允许他们另找时间单独请教。为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要随机从小组中抽一名学生作介绍,介绍内容只要求跟作品有关,不作其它限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前一制作阶段的整个制作过程,没有前一阶段的参与,就无法向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应建立在学生个别化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交流的话题,然后针对问题组织讨论进行解决。在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站在学生智力最近发展区,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把问题引向本质,并适时地组织对交流内容进行评价。
(四)充分保证探索和交流时间
探索与交流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探索是交流的基础,交流反过来推动探索的深入,两者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目标的目的。“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功机会”这是在探索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的教学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才能使之始终保持稳定、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逐步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及认知活动的改善。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计算机操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正确的自我观念会给学生带来一股巨大力量,推动他们不断走向成功。
(五)体现层次性
通过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了些体会,恍然大悟的他们又一次产生操作的欲望。这时,教师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操作,但要求他们进行合作制作,制作水平则是学生在现有水平上的更高层次提升。
如,在《照片设计师》的教学中,在前面操作的技术上,教师首先对学生提问:你满意自己的作品吗?然后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和设想进行交流,提出一些更高的目标。有一位学生根据交流,给照片中的被设计者进行了更大的夸张和联想,把原来的辫子进行加长、加粗、染上七彩的颜色,并且命名为超级大辫子;还有一位学生,受了刚才学生发言的启示,不仅在画图中直接进行修改,把手中的矿泉水变成了金箍棒,而且还灵活地运用了复制和粘贴,把一顶孙悟空帽子加在了被设计者头上。最后,学生们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商下做出了一个个小组网页,并且给作品取了名字。如其中一个作品叫赤豆猫,五张作品都跟猫有关,有粘贴可爱的小猫和被设计者合影;有给被设计者加上胡须、打上蝴蝶结……都非常有趣。
3.评价表现性任务的策略
纸笔测验可以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任务进行测量,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有关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则难以胜任,而是必须借助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落脚点在“表现”,要根据小学生的表现过程和表现水准来判断他们的表现质量。重视学生将内化的知识、技能表现出来的过程和结果,重视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此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对学生的考察不只是针对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等等。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通过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欣赏性的小组评价、反思性的自我评价,当然还可根据学生的要求采取延缓评价的方式,当学生觉得作品不理想时,可以要求暂时不评价,待满意后再给予评价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教风,以解放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切机会,放心地让学生去说,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无穷乐趣,也就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