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好“点睛”之笔

2009-08-27姚希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史实点睛结构化

姚希霞

我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发现,绝大多数历史老师在上课板书时,不论什么样的内容,都喜欢用“一、二、三……”来对课本知识按子目顺序罗列。乍看上去,这种板书全面、系统、有条理,可细细想来毫无生机可言。日常教学中,教师用这样的板书尚且可看成一个人的习惯,但是在公开课、优质课赛讲甚至省级的优质课赛讲中,也有相当多的教师不讲究板书甚至根本没有板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华丽包装的彩排、眼花缭乱的手段”(李惠军语)。这能否算是一种导向呢?

在全面实行新课程的形势下,学习历史该记的还是要记,该背的还是要背,当然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板书的更不能省略。那些认为新课程不需要板书的想法是对新课程的误解。从学科特点和操作程序看,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体系,都需要学生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历史是一条长河,每一个史实都不是孤立的,它具有很强的时序性,与周围的其他事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史实的时序性决定了“历史课程资源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在呈现时,比较严格地遵循时间先后顺序”,因为,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处在某种时间顺序中),学生就不可能思考它们之间的相系关系。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的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了解本国的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脉络、主干知识和重大史实。众多的史实纷繁复杂,如果把一个个的史实割裂开来,即使把它分析得再透彻,也仍是一颗颗散乱的珍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就要用精美的“线”把散乱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这根“线”就是历史线索,这条“项链”就是结构化板书。

那么,结构化板书应该怎样设计呢?史实会有哪几种关系呢?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的板书

如七年级下册《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

唐朝文学和艺术的繁荣是国家统一、政治长期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发达的结果,课文对唐朝文学主要介绍的是诗,而艺术则包括乐舞和敦煌艺术,所以本课板书可这样设计:

这类知识的内容间没有复杂的关系,是最容易设计的板书。

二、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的板书

如八年级下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课。它的主要内容是:中共八大确定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但此后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形势判断错误,出现了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高速度的“大跃进”和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国家面临建国以后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据此,本课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这类板书涉及的史实互有因果关系,即因为有前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才有后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

三、综合式的板书

如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一课。本课介绍了唐朝和睦、融洽的民族关系,唐太宗平等对待少数民族,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唐朝先进的文化、开明的民族政策又吸引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首领也为民族间的友好和睦做出了贡献。本课板书可以这样设计:

当然,上面这些板书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历史史实间的关系也远不是这几种表现就完全可以穷尽的。

初中阶段的历史板书设计并不复杂,大多数教师之所以对课堂板书采取应付的态度,不外乎下面两种原因:

其一,思想上不重视。在一部分教师心中,课堂上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特别是在全面实行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上能让学生“动”起来就达到了目标,课堂“热闹”程度就是对新课程理念践行的最好证明。课堂板书只是一种用来装点门面的点缀:它不如讲授能振聋发聩,不如讨论能活跃气氛。于是,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见板书的踪影,久而久之,偶尔的板书也成了应景之作。

其二,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准。现阶段,人们仍以学业成绩来评判一所学校,历史作为一门小学科,自是不能引起一些领导的重视,所以无论从课时分配、人员安排、资料配备等方面都投入不够,教师专业知识参差不齐,驾驭教材能力不足,缺乏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探讨。大部分教师对历史教材难以融会贯通,对各部分内容间的结构和层次就更把握不准了,课堂板书也只能成流水账了。

结构化板书在历史课堂上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我们课堂一个微小的、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实施有效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愿所有的历史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能养成用结构化板书来展示历史知识的习惯,画好“点睛”之笔。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史实点睛结构化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