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

2009-08-27董春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语感课文

董春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要靠读。所以,我认为语文课就要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以读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面我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以读为本,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程目标中对阅读有这样具体的描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针对这些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了一系列阅读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以读知意

1.大声读。一篇课文学习的开始,我一般先让学生大声读,也可称作“素读”,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画出不懂的词语,对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要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误读,不少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反复地读,达到语畅气顺的地步,同时养成读书预习的习惯。

2.默读或小声读。这一阶段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大意。例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写了一个什么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针对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反复地读,自己找出答案。如果实在弄不明白,可做出标记;而对文章中感悟深刻的地方,则可在书边上写下注解,做批注性阅读。这一步的阅读要力争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初步的感知。

3.小组齐读。这一阶段的读,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应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特点,促使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小组中读,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而在齐读之后,要讨论文章的大意以及文章该如何朗读,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标出朗读的语调、感情。

4.指名读或者“开火车”读。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读书情况的信息反馈,让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这四步的读,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接下来就该对文章细细品味、深入感悟了。

二、以读悟情

范读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法宝。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课文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范读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读书能力,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并达到给学生正音的目的。这一阶段既可以是老师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范读,还可用录音范读,在范读的同时,可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切忌平平淡淡地念,必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品味朗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了三次,这三次分别表达了什么?该如何读?需要品味。对于重点词句,不妨先让学生采用替换词对比读、变换语气读、老师引读等朗读来加深理解。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抓住重点,理解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及鉴赏能力。

三、以读激情

在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之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认为还要以读激发学生的感情,要求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由单纯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升到文学的品味与鉴赏的高度。这一点在古诗词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四、以读积累

对文章中的佳句或学生感悟深刻的地方,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过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桂林山水》一文不管语言还是写法,都应该背诵积累。还有《登山》一课中,父亲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就让学生反复诵读。

五、以读促写

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感受,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这对学生是一个思想或人文精神的教育。或者模仿文章,进行写作“小练笔”,锻炼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如学习《钓鱼》一课

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想。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所以写得真实生动。

六、以读促读

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教师还可针对文章内容及写作特点,让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把读扩展到课堂以外,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其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完《快乐王子》一课后,我要求学生读《快乐王子》这本小说,并召开“读书会”交流自己的心得。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读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实,拼音教学也离不开读,读课文,找出音节生字;识字教学中,也离不开读,读字音,读字形,找特点来记生字;写字教学,看似与读无关,其实也离不开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田字格中的字或字帖,找准特点,才能快速学会写法;至于写作教学,就更与读密不可分了。

总之,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文本,选择读法,让读与时俱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永远焕发青春的活力。

(责 编 木 子)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语感课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端午节的来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背课文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