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09-08-27常素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古人课外诗歌

常素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多年,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读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要否认以前的一切,任何形式的绝对化都是一种不良倾向,比如“熟读精思”就是一个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古人为什么把上学叫做“读书”“念书”呢?这说明我们的祖先确实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即“读”和“念”。从古到今,凡是有所成就的文人学者都在读书方面下过一番苦功。他们除了阅读有字书外,还阅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阅读人生——成功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法。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则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意。诵读还能培养语感,有意于写作。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气与声调有关,万恶声调又与喉舌运动有关。声本于气,所以想得古人之气,不得不求之于声。求知于声,即不能补朗诵。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到我自己下笔时,喉舌也自然顺这个痕迹而活动,这就是所说的‘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要知自己诗文的气是否顺畅,也要吟哦才行,因为吟哦的时候,喉舌间所习得的习惯动作就可以再现出来。”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二、读应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让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让学生读书。这里所说的读书,就是要将课内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课内让学生学读书,课外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通过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从而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因此,语文课堂应为学生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契机。教师应抓住一个个具体的语境,一个词语、一个细节甚至一个标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奥妙,体会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和激动,让他们的心智在这种“喜悦”和“激动”中升华。要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空间,课堂上要少讲,要多让学生阅读、领悟、品味。古人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的语言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使学生获得最自由、最愉悦、最幸福的精神之旅,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紧盯课内,一只眼睛瞄准课外,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三、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我们所说的读,并非机械的朗读或简单的声音重复,而是在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品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

品读课文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点拨,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给以启发。比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一文有这么一段精彩对话:“什么?150年里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您是怎样记录每年气候的呢?”小松树好奇地问。老松树向四周看了一眼,神秘地说:“我们是靠年轮的宽窄变化记录气候的,你知道吗?”小松树高兴地说:“没想到年轮还这么有用哩!”老师就应抓住“好奇”“神秘”“高兴”这三个词让学生来品读,读出这三个词的原汁原味来。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应根据文章体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朗读方法。比如:小说、戏剧,可分角色读。诗歌、散文,可美读,如配上名曲,配上画面,要求学生把握节奏语速,读出诗歌、散文的韵味。尤其是诗歌,要把诗歌的音韵之美、节奏之强,用字之妙、手法之巧、内容之精品读出来。

古代作品应注重吟诵。也就是说,把音节适当拉长,读出逻辑重音。所谓重音,即把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句话的某一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选择了适宜的朗读方法后,教师要根据课文作具体指导,尤其是古代诗文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本诗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每个句号内各分句相对连贯,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情趣盎然。

关于课外书籍该如何读的问题,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怎样阅读》一文中,首先把“阅”和“读”分开来说,认为一般科学性的文章应该偏重于“阅”,有关语言文学性的文章应该偏重于“读”。前者应懂得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瞎费力。后者应多用力,只阅不行,应该好好地读。这里所说的“读”,分“略读”和“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读一类的文章,应下工夫揣摩、鉴赏。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古人课外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七月诗歌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古人的过年诗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