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泰振:SK的中国战略
2009-08-26郑立捷
郑立捷
作为韩国三大企业集团之一,SK主要以能源化工、信息通信为主力产业,旗下有两家公司排名“全球五百强”。美国《商业周刊》最近评选出全球领先的“世界信息技术100强”企业(Info Tech 2009),SK集团旗下SK电讯榜上有名,位列第28位。2009年6月5日,由《WTO经济导刊》主办的“2008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在北京发布,SK荣获“金蜜蜂关爱员工”大奖。目前,SK及其附属机构在全球拥有30000多名员工、250多个办事处和子公司。在中国拥有20个分公司和约100个投资法人,员工超过5000人。
也许是因为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SK的企业形象显得较为低调,公众还偶尔会将其与某品牌的化妆品混淆。但这家不显山不露水的公司最近在中国又有了大手笔,斥资在长安街南侧购买了一幢40层的大厦。公司巨大的标识格外醒目,在长安街驱车远在一公里开之外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近日,《经济》记者走进位于北京CBD中心的SK大厦,与SK集团大中华区董事长、总裁金泰振近距离接触,增加了对这家商业巨头的感性认识。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相生经营观
《经济》:SK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发展,您能否向我们回顾一下?
金泰振:SK的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鲜京织物。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SK战胜竞争对手,实现了三次巨大的飞跃过程。第一次是1953年至60年代,SK经历了由织物跨越到了聚酯原丝的生产。第二次是70年代到80年代,SK完成了从石油到纤维的纵向整合。90年代进军通信信息行业,应该是s K的第三次飞跃。直到今天,SK已然成为全球领先企业,加快走向全球市场。
《经济》:“China Insider”战略的含义是什么?
金泰振:SK在中国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由中国人参与经营管理”(ByChina,For China,Of China)的理念,提出了‘China Insider战略。“China Insider”的含义不是指SK作为韩国企业在中国寻求发展,而是指SK要作为中国企业,与中国一起发展,成为和中国拥有同样基因的“中国的SK”,与中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战略推动了SK在中国的良好发展,也得到了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等社会各界的各界的支持。在能源领域,SK集团在沥青、乙烯、润滑油等内需材料市场上其竞争力已经获得了认可,而电信领域的无线网络、手机增值服务,服务领域的网络购物、流通业务目前正在不断地扩大。
《经济》:如您所说,SK的哲学是追求幸福:追求顾客的幸福、成员的幸福,股东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SK对于“幸福”这个概念如何诠释?
金泰振:我们理解的幸福,是通过使别人幸福,来使自己幸福,通过创造幸福,从而实现分享幸福。在经营过程中,是使得顾客和利益相关者实现幸福,来实现公司的幸福。在韩国乃至在世界上的大公司中将幸福作为理念的,SK还是唯一一家。
SK认为,生活的最终目标是幸福。任何人都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因为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愿望。SK运营企业的理由,以及围绕这一理由进行的根本性思考,正是源于这种愿望。幸福是人们生活的目的,又是人们生活的能源。只有为了这种幸福而努力时,企业、顾客、股东、组织成员以及社会等多样的利害关系这才有可能永远保持相生的关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面对金融危机,作为韩国三大公司之一SK集团再次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公司一贯倡导的分享幸福的理念,与社会一起同甘共苦,推出了SK式相生经营观。
金泰振:近日,SK集团包括CEO在内的高层自愿向公司返还了年薪的10~20%,而且SK株式会社和SK能源等公司的涉外董事也自愿返还年薪的10%。早在08年宋开始管理层中间广泛议论自愿返还年薪事宜,而进入到09年受国内外经济影响,管理层内部逐步达成一致,要以身作则自愿返还一部分年薪。
我们希望通过此举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岗位,计划用节省下来的这部分薪金用来扩大新的雇用岗位。“以人为本”是SK注重的企业文化理念,最近在韩国进行的面向大学生的“最想进入的国内企业”的调查中,SK集团列为首位。
SK的相生经营观就是在如今全球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动变革,秉承相生共赢的理念,采取的应对挑战的创新举措。
要在中国持续投资
《经济》:您曾经说过,SK要在中国持续投资?
金泰振:SK将在中国持续投资,这是公司重要的战略之一。
对中国的长期投资是我的信念,中国虽然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是有希望的。在许多国家经济负增长的同时,中国仍然在正增长。我们一方面要持续投资,一方面发展在韩国已有的事业、关注在海外其它市场的资产投资机会。形成这三者的良性循环,才是最好的战略。
SK在中国要取得成功,应该有马拉松精神,即持续匀速跑完比赛。回顾过去的十多年,SK取得了不少成绩。继续把加油站、网站和地产项目等一件一件做好十分重要。不能急于求成,持续的增长比快速做几件事情更重要。做大项目与跑马拉松是一样的,只跑一段特别快是不起作用的。
《经济》:尽管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SK集团通过强有力的出口驱动性战略,今年第一季度获得超过预期的优良业绩。能谈谈详细情况吗?
金泰振:SK能源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内需销售总额为3.4兆韩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6%,但出口量却大幅增加,达到4.68兆韩元,这也是SK能源第一季度出口额的最高记录。
特别在石油事业部门中,作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挥发油、灯油、轻油等三大轻质油的出口量为2273万桶,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75%。石油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金额也增加32.6%和1%,分别为3928万桶和2.92兆韩元。这是第一季度的石油产品销售额第一次超过内需销售额的情况,同时也是石油产品销售额连续三个季度超过内需销售额。其中,整体出口所占比重从去年第一季度的51%达到58%,提高了7%。
随着中国需求量的增加等因素,沥青销售额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4%,达到1818亿韩元。这与历史上业绩最高的去年第三季度的水平持平。化学事业方面方面,内需销售量减少19.4%,但出口方面由于中国的经济扶持政策等因素引起的需求量恢复,增加了15.6%,达到155.2万吨。
《经济》:在经济危机下,SK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
金泰振:过去的2008年是有意义、有成效的一年。虽然受到油价大幅下跌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在这种环境下销售额达到约800亿美元,出口
额也达到296亿美元。SK电讯去年参与建设北京的总规模达10亿美元的U-City“国际数码创意及产业项目(BCC)”,与深圳市签订了研发新技术示范城市的MOU,取得了“全球性成果”。BCC项目U-City业务是由SK电讯、SK C&C和SK建设等共同合作的项目,希望成为SK集团下一代全球发展动力。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认为,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够生存,并创造出跳跃和成长的最佳机会。为此要确保我们一直持续强调的速度和柔韧性以及执行力。要以自由且坚定的信念和姿态迎接挑战。SK是一家在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旺盛成长能力的企业,致力于与中国经济繁荣共同发展。
《经济》:您能否谈谈SK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计划?
金泰振:SK能源在韩国占有40%的市场份额,SK电讯在韩国拥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过去30年,SK在17个国家32个油田开展业务。我们曾经在也门开采石油,取得很大成功,在越南、秘鲁和非洲也在开采石油。
最近我们同中海油合作开发海外资源。在通信方面,SK在3G方面也具有优势。目前,我们是中国联通主要股东之一。关于3G的系统和技术,我们都有很好的理解,SK希望能扩大在中国的发展。
关注3G
《经济》:作为韩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SK电讯成功的实现了3G业务在韩的运营,对于中国市场有什么打算?
金泰振:3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3G大幕已经在中国拉开。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各运营商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通信事业必将实现更大地飞跃。
相信中国进入3G时代后,SK电讯将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SK电讯将继续努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中寻求和把握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SK电讯作为中国联通的外资股东,一直以来与中国联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3G牌照发放,联通获得了WCDMA牌照。SK电讯在3G网络经营尤其是WCDMA经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联通,进一步深化与中国联通的合作。
SK电讯在3G网络经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最早参与到中国市场中的外资运营商,SK电讯根据以往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将要开展3G业务的需要,已经在汽车导航、音乐娱乐、网络游戏、社交网络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投资和布局。SK电讯愿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这些资源,追求共赢。
今后,SK电讯还将继续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希望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与中国合作伙伴加深合作,携手共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经济》:对于移动电信运营,您能谈谈SK的成功经验吗?如何协调好与设备供应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的合作?
金泰振:作为韩国成立最早的移动通信企业,SK电讯最突出的地方有两点:
作为移动运营商,SK电讯自世界首次实现CDMA商用服务之后,通过持续的技术和业务创新,还实现了CDMA1x,CDMA 1xEV-DO等业务世界首次商用,确立了其在CDMA领域Leading Company的地位。WCDMA-HSDPA,卫星DMB和Mobile Wi-Max等新业务也是连续创造世界首次商用历史,在技术领域维持Market Leadership地位。
SK电讯的业务领域不仅包括移动通信,还包括固网通信、互联网、广电和数字内容等,是韩国最优秀的综合信息通信企业。SK电讯在韩国提供面向未来的四位一体(移动通信+固网通信+广电媒体+互联网)业务,是韩国唯一能够综合提供这些业务的TMI(Telecom,Media,Internet)运营商。在固移通信和广电领域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出创新型融合业务并实现商用,被评价为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