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金融危机应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并举

2009-08-26刘海云刘建国

经济 2009年7期
关键词:外需扩大内需内需

刘海云 刘建国

进入2009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年前国家为应对危机及时提出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这些决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汽车销量、房地产交易量等市场活动的回升预示着经济增长的回稳,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然而,至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增幅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客观上看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冲击效应的显现,但其中也有对促进贸易强调不够形成的影响。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外需,放缓对外开放的步伐。事实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应扩大内需与促进对外贸易并举。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8年外贸总额超过2.5万亿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与此同时,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重要,形成了所谓的外需依赖型经济增长特征,对此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尽管研究数据来源、时间跨度和研究方法等不同,但研究结论是较为一致的。林毅夫和李永军的研究表明,同时考虑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刺激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进口而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国家统计局核算资料表明:2005-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20%,2007年我国净出口率高达8.9%,经济增长中有2.6个百分点靠外需拉动。目前,在30个制造业中,出口依存度高于20%的行业有13个,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依存度高达70%,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达到40%以上。

这次金融危机造成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表退,对我国出口需求下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冲击。在此背景下,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只强调内需也很容易形成重内需而轻外贸的思想,对此可能的倾向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过度论。认为相对于我国经济总量而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特别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很高,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导致国内供给结构偏向国际需求,外需产品的大量生产加大国内的生产投资规模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投资需求因外需的扩张而加大,而抑制了消费需求。因此贸易增长的下降既是客观使然也应是主观调整的结果。二是贸易次要论。认为相对于投资和消费而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来都是处于从属地位,因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来没有超过三成。三是被动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需求下降,对外贸易发展放缓是刚性的,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而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饱和,贸易增长的潜力有限。这些倾向反映出当前对外贸看法的复杂性,在强调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容易被强化。实际上,考虑到我国13亿人口的市场规模,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中西部地区逐步形成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人均贸易量相对较小等因素,贸易持续增长是必要的;考虑到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的是发动机的作用,虽然不是主体而胜似主体;考虑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贸易的机遇等,强调扩大内需与促进贸易并举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

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长期与短期来看并不是统一的,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可以客观认识促进外贸的重要意义。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国内需求的满足依赖国内外两个市场。也就是说国内需求并不简单就是国内经济的自我循环。当一个国家内需扩大时,进口需求肯定加大,因此,就国内需求的满足而言,内需包含着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出口增加会带动与出口行业相关的投资与就业,从而转化为内需。为了扩大内需,加大对基础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投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扩大出口。然而从短期来看,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有一定的矛盾性。首先,从消费需求来看,内需和进口涉及到的毕竟是国内外两个不同的消费市场,由于市场需求特征的差异性。内需扩大短期内促进进口扩大的效果有限;此外,内需扩大也会吸收一部分外向型的生产能力,对出口形成一定的替代,我国沿海一些出口型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从外销转向内销是典型的例子。其次,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之间有一定的错位性,国内投资的取向会决定对贸易的效应。在我国多次以投资促增长的决策中,投资投向与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各类外向型新区,出口导向型的产业发展较为一致,投资需求不仅直接带动了经济增长,而且也通过促进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而这次投资更多的偏向基础产业和民生工程,对贸易影响是长期的而很难有大的短期效应。第三,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力量是很大的,如果在总的大政方针中对促进外贸稍有忽视,就有可能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决策中的偏重。因此,单方面强调扩大内需容易强化金融危机对贸易形成的冲击。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增长是内外需高速扩张拉动的结果,而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张更是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显然,应对危机保增长,调控总需求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现实,内外需兼顾,扩大内需与促进对外贸易并举。

目前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大力促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也存在不少有利的条件:一是金融危机加速了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进程。沿海地区企业停产、转产和破产情况比较明显,出口遭遇严重冲击。而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迅速,湖北、武汉、重庆等省市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贸易)在2008年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创历史新高。中西部地区出口生产的活跃也吸收了部分回流民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贸易有新增长点,尽管新增长点的规模相对较小,难以弥补沿海地区的出口下降,但促进贸易的基础是存在的。进一步讲,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外部环境巨大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要素禀赋和贸易基础。二是即使在沿海地区出口产品仍有较强竞争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三是外需下降对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尽管进口国居民收入下降,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日用消费品在性价比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四是扩大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仍有较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例如,2008年1~10月,中国对拉美国家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7%,对非洲国家出口增长41%,对中东国家出口增长31%,对印度增长59%。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强调扩大内需与促进贸易并举,不仅仅是强调二者的同时增长而形成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动力。同时应关注二者之间的联动性以及内在结构的优化。就促进贸易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以中央扩大内需方针为基础,制定并实施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对外贸易的战略与措施,就像重庆市提出的金融危机下的对外开放战略,出发点是扩大开放,化“危”为“机”。二是立足于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实际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鼓励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利用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贸易竞争优势。同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完善加工贸易产品分类管理制度,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并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三是在投资引导中,兼顾具有贸易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走出去”战略并利用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互补关系。引导企业下大力气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形成新的外需增长点。五是以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为基础,协调出台促进贸易的政策体系,从财政税收、出口退说、产业引导、金融保险支持、科技支持等方面加强对贸易的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50年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因金融危机改变这一方向。我国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关键是要统筹好内需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既要把立足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又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促进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外需扩大内需内需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政策部署,不断开拓轨道交通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