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情感融于政治课的教学之中
2009-08-24夏畅
夏 畅
【摘 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积极的情感会激励人们去努力地学习、工作、创造。中学的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进行有关知识的传授,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改变学生情感和情绪。本文主要谈谈如何把情感融于政治课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 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的教师上政治课时从走进课堂就开始“夸夸其谈”,用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把一个知识点从含义到原因再到意义、结论全都讲述一遍。对于学生而言,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力和机会,更不说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了,只有消极被动地接受。对于政治课的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学生如果对课程没有感情、兴趣,就不可能形成乐观、探索的学习精神,更不可能真正深入到知识里面,从而灵活、准确、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政治课教学就必须重视情感的融入。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情感的特征是冲突的心理因素体验,一方面是压抑各种自私自利而产生出不快与痛苦;另一方面又因之感到自豪、高尚。”因此,道德情感不是一种自然好恶之情,而是一种理性情感。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运用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哲学常识》课讲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时,为着重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问题,笔者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是好的,什么样的情感是不好的,应该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启发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的弱点,平静而理智地悦纳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某种消极情感表现的后果,学会理智地控制情感。再次,对于学生的消极情感不要简单禁止,要了解原因,耐心改变学生对消极情感的错误认识。要善于引起并维持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愉快接受教育。
一、情感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又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聚力。教师的情感就像融合在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发挥着动力作用。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能在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上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上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则能激发其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训斥学生,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这样,必然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1.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情感,可以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不满、烦燥或恐惧的情感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削弱,阻碍学生认识过程中智力活动进行。
学生不仅注意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方法,而且注意和判断教师的情绪,通过这些情绪,了解语言以外的很多东西,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肯定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的迁移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政治学科往往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学科受学生的喜欢和重视。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偏爱和喜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情感因素,政治教师对此一方面要对学生正确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情感,把学生不太重视的政治学科讲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就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
3.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爱护、尊重,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于是尊重、自信、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导致学习水平的提高,教师接受了这些良好的反馈之后,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感情,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如此双向交流、双向反馈的过程不断地强化,必将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说明这一问题。
二、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以情感因素为基础
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还是教育教学的实践,都足以说明,成功的教育教学是离不开情感因素的。那么,政治课教师应怎祥在教学中发挥情感因素呢?
1.教师首先应有真挚、深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教师的情感真正能够感染学生,从而产生师生共鸣,那么,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真挚的、深厚的。而这种情感来自于政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科学态度,才能从自身产生出真爱,方能在课堂上打动学生。而且教师只有与学生发生共鸣,才可以展现其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接近学生,才能感化学生。教师的尊重将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教师真挚地爱,将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真心接受教师的帮助。
否则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没有真实、诚挚的情感,在教学中装腔作势、言不由衷,不可能会让学生发生情感共鸣。
2.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技巧把握情感的方式。教师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形象的活动来表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亲切和谐的面容,充满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严谨、简洁、意深、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以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上做出积极的反应,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渗透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教与学之间情感相撞的火花,对促进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记忆的持久,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和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深远的影响。
而动作、表情、神态虽然属于非语言交流形式,也同样使人感知和分享。在这方面,也要讲究艺术和技巧,应注意使之与情感内容相吻合,做到自然实在,不要故弄玄虚,否则会弄巧成拙。情感表达还要恰到好处,过分的情感表现与缺少情感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3.寓情于教中。这里的“教”是指政治课的教材。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情感不仅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谐统一,还要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和谐统一。因为,认识活动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对客观事物无所认识,自然也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情感总是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没有正确认识的情感,只能是情感冲动。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用精辟、深刻的理论和故事来吸引学生,使教材内容本身所表述的情感体现出来,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
在情感交融中,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有时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讲解中教师需要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的事例,笔者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笔者适时地补充连云港市“雷锋车手”的故事,描述他如何在大风、大雨天穿街过巷接送旅客,在寒冷的冬天,有的雷锋车手把自己棉衣脱下给过往旅客穿上……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三、以理育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其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因此,教师要注意用饱满的激情传授道德知识,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生动的事迹树立道德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在愉悦的心境中开启智慧、陶冶情操。
总之,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情绪去诱发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以情感培养情感,才能把爱洒向学生,从而使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延兴.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作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王从连.发挥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12).
[3]阮小书.思想政治课的导入[J].云南教育,2005,(4).
[4]周丽云.浅探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教学[J].黑河教育,2006,(1).
[5]张碧霞.走出困扰思想政治课的几个误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4).
[6]广德明.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任务和作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2).
[7]苏裕元.怎样上好思想政治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