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
2009-08-24陈路遥
陈路遥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优美的文学语言体现着形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而各种要素在表情达意中又分成作用上的不同层面对语言的鉴赏,也应从这些不同层面上去把握。诸如语言、词汇、句式以及辞格等。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鉴赏词汇的丰富美、句式的变化美、辞格的修辞美以及整体的风格美。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
一、鉴赏词汇的丰富美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无高下美丑之分,一个普通的字眼,往往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品味语言,只有联系语旨、语境,才能判别它的价值。品味语汇的丰富美,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咀嚼,潜心品出作者炼字择语的苦心及其丰富的内涵。从而,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
如苏教版中学语文第九册《在烈日和暴雨下》,“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第一个“砸”极言雨点之大,力度之猛,写出了暴雨来临的猛烈。第二个“砸”字不仅写出了雨点之猛,而且以祥子的骤然哆嗦反衬出雨点之烈。字里行间透露出祥子活动环境之恶劣,拉车之痛苦。又如,下文写道:“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如果说刚开始的雨是“雨点”,那么,这里出现的雨就是“雨柱”,又一“横扫”,写出了雨的纵横交错,肆虐无情。文中以四个普通的否定词“不能”,写出了此刻祥子的无奈和不幸。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品味作者锤词炼句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语旨,加强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二、领会句式的变化美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以语序的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是汉字的重要特征。语序不同,便形成不同的句式。汉语形式丰富,灵活多变,有整有散,有长有短,有顺序有倒序,有主动有被动,有陈述有反问,不一而足。句式的变化,既有工巧整齐之美,又有参差错落之美。正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光有整齐,不乏呆板,光有错综,又欠整齐。整齐和错综结合起来,才显得美。”略论语言的形式美》)可见,作家对他笔下的每一个句子,都煞费苦心,惨淡经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家的良苦用心,琢磨每一个句子的精妙之处。
如苏教版中学语文第8册《阿里山纪行》(作者:吴功正),“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迂曲、鲜明的节奏。“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古老与静谧。又以简约的连比,“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原始森林的幽深与宁静。再以“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写出原始森林的幽静与变幻莫测。“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禅的世界”,这是作者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也是作者对台湾宝岛原始森林的美好情愫。“同行者却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进一步突出了原始森林的静、洁、清,从而凸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教学中,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领略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阅读的品位。
三、探究辞格的创意美
在运思谋篇的过程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不但能使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能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像。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辞格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去认真思考,把握作者的心理流向和作品的语流动态。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苏教版中学语文第9册《鼎湖山听泉》,“入夜,山中万籁俱寂……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英文bass的音译,低音提琴)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支奇妙的交响乐……”这里,作者以生动贴切的比喻,将浑然一体的泉鸣描摹得层次分明,使读者的思路一步步拓展,且以喻体前置的方式,激起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以“奇妙的交响乐”比喻“万般泉声”的跌宕起伏,显得情趣横生。在教学中,通过喻体与本体的位置互换,让学生体会喻体前置的表达作用。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再现草丛中小溪、石缝间滴泉以及飞瀑跌落深潭的奇妙景象,让学生的情感移植到如诗如画的景物之中,产生物我交融的心理感受。还可以与仿写结合,描写春游的种种景象与感受。从而,使学生明确写景状物不仅要准确、逼真地再现形态,而且要展示内在的神韵,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四、把握整体的风格美
整体风格美是语言审美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也就是对整篇乃至作家的总的风貌、格调的把握。接受美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在阅读中的思维流向行进在词义、句式、辞格阶段时,他们心理唤起的意象还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当思维进入对语言结构的整体把握时,读者才能达到对整体意象的感受,进入审美状态。风格美的把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语言的分析,认识作家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鲁迅的缜密深沉,老舍的流畅诙谐,冰心的清新明媚……二是通过不同文体的语言分析,比较其风格特征,如记叙文语言的陈述性,散文语言的清新秀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简洁,议论文语言的犀利准确,等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的语言风格也是有差异的。如朱自清的《春》与《背影》。由于选材不同,风格迥异。《春》的语言是华丽的,精致之中透出刻意。作者似乎在努力追求一种情味。比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用“闹”而不用“叫”,就显出一种熙熙攘攘俗世的热闹。又如“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卖弄”一词本是“炫耀”,微含讥讽,但是和“呼朋引伴”联系起来鉴赏,就会感到鸟儿们像好胜而淘气的孩子一样,于是烂漫的春景就变得灵动而又生机。而《背影》的语言是平实而朴素的,全文没有用一种修辞方法,只是娓娓叙来,但越读越觉得情溢于怀,倍感亲切、挚真。如,“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一个“自然”写透了对父亲的体恤,这才有了下文“我赶紧去搀他”“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动人的镜头。可见,“我”并非是自以为是、漠然任性的儿子。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言赏析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才能表现出整体的风格美。
总之,鉴赏语言并不是给文本语言加上“好、美、雅”等抽象多义的评语,而应该从美育的角度,对词汇、句式、辞格乃至整体风格,进行细细品味,品味出那些创意的或变古的独特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