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的课前引入
2009-08-24计金霞
计金霞
课前引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启动阶段,我们常说写文章时开头要“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充分突出了新课引入的重要性。引入就是“引题定标,启动激发”。我们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联系生活,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愿意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求知。学习兴趣的激发主要靠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形式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去设计和创新。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前引入的原则和常用的引入方法谈几点意见。
一、如何引入一节新课
数学课的引入要坚持三个原则:
1.新课的引入应有吸引力。注意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联系。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的比例,所以在上课之前,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引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恰当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现实、直观的事物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中。
2.新课的引入要有趣味性。分析学生好学、爱学的原因,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所以,引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引入新课要有针对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材,不同时间等,对于新课的引入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形式花样,而应灵活多变,灵活运用。
二、新课引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式引入。开门见山式引入,就是直接揭示课题,提出明确具体目标,点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新授课之前,教师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有意注意、认真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制造悬念引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恰当制造悬念,促使学生在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乘法》这节课时开门见山地提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算式:13.5×5,因数中含有小数,它不是整数的乘法算式,而是小数的乘法算式,怎样计算呢?能否转化成整数的乘法计算?请同学们先设想自己的计算,然后同课本中的计算方法相对照,看一看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计算整数乘法时没有遇到的新问题,怎样对待它?这时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加之强烈的求知动机先想计算方法并进行计算,然后阅读这节内容,通过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因此自然引出课题及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景,造成认知冲突式引入。创设问题情景,造成认知冲突式引入就是投入地提出问题,创设“愤”与“悱”的状态,而“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即想要解决,还想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悱”则是“口欲言而不懈”,即想说而又说不准确或说不恰当,这样适宜的教育情景,是教师根据教育特点和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恰当联系而创造设计出来的,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从而在浓厚兴趣、强烈动机的状态下去阅读本节内容,探求新知。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学校组织的分组实验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个本子,豆豆想:这10个本子可不是我一人得来的,而是我们三人共得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随即活跃起来,大部分学生说分不成,这道题究竟如何计算,要求同学们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这时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去阅读本节内容,探求新知,做到成功引入。
3.意境创设式引入。意境创设式引入就是让知识插上感情的翅膀,让讲解描述披上艺术的灵光,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引到一个恰当美好的意境中去体会和探求。比如创设优美欣喜的意境,创设悬念置疑的意境,创设幽默诧异的意境等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愉悦地阅读本节内容,探求新知。因为意境的创设常有极大的情趣体验色彩,一时间知识拥有了灵性,学生的学习也有了灵感。如教学《认识方向》这节课时,先组织同学们做拍手的游戏(左拍、右拍、前拍、后拍……),然后对大家说:刚才前、后、左、右的拍手各是什么方向,能否指出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认识方向”,请同学们阅读本节内容,从而顺序进入新课的学习。
4.实验操作式引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将抽象深奥的问题化为有机简明的操作,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给学生准备了实验材料,首先让学生分组亲手做了四个实验:①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次,就装满了。②圆柱和圆锥的底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③圆柱和圆锥的底相等,高也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倒满了。④圆柱和圆锥的底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从以上四个实验里,大部分学生发现实验1、2、4得到结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内在联系不密切,只有实验3圆锥体和圆柱体才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兴趣盎然地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上形象直观地把握了这一重要结论,学生在阅读本节内容时就显得轻松多了。
5.联系生活引入。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教师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打通数学与生活间的无形屏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富于活力与灵性,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首先说出本班男、女生人数,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手板书:我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__________?让学生补上百分数问题,这时学生众说纷纷,从而老师只选以下两个问题: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老师接着问:这两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从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在课的一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激发,于是就翻开书本阅读本节内容。再如,“多位数的认识”的教学,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的旧知识,学生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出示:我国已有1300000000人口,领土面积9600000平方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数学是和人们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事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求知欲望。
6.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说:“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时他们感到又饥又渴。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导入法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总之,“课前引入”虽然只有三、两分钟,但别有天地,也有很大的创造性空间,采取恰当的课前引入是学生学好本节数学课的开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