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三个关系”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2009-08-24向国
向 国
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校(此处指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下文同)已实施了六个年头。在跌跌撞撞的开发过程中,这门课程的类型已日渐丰富,管理已日趋规范,更多的师生、家长也认同了这门课程。但作为一门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仍然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特别是条件落后、师资缺乏的农村中学,如何真正开发好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作为一名校本课程探索者,笔者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一、弄清“三个关系”,才能正确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弄清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的关系。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倡教师全员参与,这样一名教师可能身兼数职,他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同时又是某学科的学科活动组织者,从而导致了许多教师对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的关系认识模糊。例如,我县是土家族自治县,很多学校把“土家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又有很多活动涉及到土家巴山舞等内容,这样很多老师就迷惑了:“这土家巴山舞到底是校本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它不是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但校本课程中包含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内容。依课程计划,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以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结合使用。上面提到的把“土家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研究土家文化的渊源、现有的各种土家文化等,其中肯定少不了土家文化“三宝”之一——土家巴山舞。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又有学生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收集到了土家巴山舞这一素材,很正常。显然,它们有重叠,但是并不矛盾。
校本课程也不等同于课外兴趣小组,它应该是课外兴趣小组的继承和发展。因为校本课程有明确的课时比例和规范要求,而课外兴趣小组往往安排在课外,没有严格的开发、实施程序。学科活动是校本课程的一种课型,但不是全部,要成为校本课程必须按课程的要求进行规范。
二是弄清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有老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或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已经编写好了,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得很好。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等于编写教材。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资源,任何一种教材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这恰恰以适应校本课程所应有的时效性和灵活性。校本课程可以由学校(课程开发小组)编写教学指导用书,课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义、手册和材料,不需要为学生提供教科书,或者说没有必要为学生准备教科书。
三是弄清校本课程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开发能力与学生不同的需求的关系。按照课时计划,校本课程的课时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者要研究的课题,可以说也是个难题,弄不好,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实施“选课制”,学生在开学之初根据学校提供的众多校本课程,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在授课教师处报名;实施“课节连排制”,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对校本课程的课时灵活安排,有的课程两节连排,有的三节连排,以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实施“走班制”,打破班级界限,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到指定的教室上课,这样既保证了学习效果,也使校本课程多样化。
二、认清自身的优势,才能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最能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则使学生分享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和课程内容,如校史、校训、校歌等,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校本课程,还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反映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真正提高。
1.基于学校,抓住“社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贯彻办学宗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本校特点的办学模式。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形成与彰显办学特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师生明确目标,使全校师生为之而努力。其中,校本课程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全环节,可以实现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沟通,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总结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理清学校课程发展的走向,借助校本课程的合理定位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同时,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它植根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理由,也是校本课程成立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扬长避短,更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地处湖北盆景根艺大镇的中心位置,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的爱好、特长和附近的致富“能手”,开发《盆景根艺》这门校本课程;还发掘和利用我镇独特课程资源,如土家文化、太史桥抗战遗迹等,开发丹水风景、土家民俗、红色丹水等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历史文化。
2.以教师为主,实现多力融合。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以本校教师为主,同时召集社会人士参与,让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沟通融合。社会、家长、学生、教师都来参与开发研讨,形成了兼顾多方需要、也能适应现实条件的课程,从而保证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合理性,也就能够得到教师、学生、家长等的理解和支持,为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一方面教师要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为此,我们定期请专业人士到学校指导帮助,请相关人员来校积极配合。在寻求特色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方力量支持,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从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捕捉到具有特色的“亮点”,并以此作为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3.将开发、实施、评价同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所以,我们坚持将开发、实施、评价融入同一过程之中,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反馈中及时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精心打造和逐步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用事实说话的。能否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同、能否在当地得到理解和支持、能否在学校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都需要在实际的过程中掌握情况,调整改进,逐渐完善,使校本课程真正“植根本校”、“服务本校”。
4. 保障体系必须完善。开发校本课程、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有赖于相关条件的支撑,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是必要的。掌握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合理配置校本课程开发的人员队伍,明确分工,发挥课程开发者的能动作用,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而规范的制度、清楚的责权利划分,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等,可以对校本课程开发起到监控、指导、激励的作用,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