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2009-08-24宋章国
宋章国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给生本教育下的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与师本教育相比较,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理念: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这与当前我们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为构建有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生本教育”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基本理念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构建有效课堂必须把主体转向学生,要由过去教学生“学什么”转型为教学生“怎么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
二、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要素
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以下八个基本要素:
1.目标导入。上每一节课,教师必须首先开宗明义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知识能力树)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
2.问题引领。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案。在教学流程中,把学生最容易出错、最不易理解掌握或者在知识体系中分量较重的知识点以问题方式呈现,将一个个问题串成一根教学主线,用问题激起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激活主体。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是指学生是否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各环节;深度是指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探究,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4.点拨导学。必须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教师连续讲授时间为5-8分钟。教师的讲授重在点拨引导,做到精讲、互动与媒体交流(包括学生看书、练习等)有机穿插进行,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赏识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分层教学。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均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学有所获。
6.归纳与连接。教师要善于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将所学内容与知识树(知识结构图)连接,进一步点明本节知识在“知识树”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教学尤其是复习课教学一定要有机地与高考连接,并以高考真题及考生得失分来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探究。
7.变式训练。教师精选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变式训练要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点,着重在“变”上下功夫,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与训练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课堂练习必须当堂完成。
8.拓展指导。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已有知识进行拓展、重组与升华。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拓展问题,提供不同的方法指导。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反对教学的模式化,提倡教学的个性化。但是,教学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的特点,作为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同的课型应有其基本的教学结构。以下重点介绍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以及实验课四种课型的教学结构。
1.新授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2.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3.讲评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4.实验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以上所列四种课型的基本模式,只是一般意义上不同课型需要把握的结构要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教学目标和要求、科目的学科特点、各异的教情和学情、教学的设施和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等因素,有取舍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结构,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面向未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评价,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认识,也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因此,应以以下特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多向的交流,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教师提供的材料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时间,一方面用于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用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只有时间上有了充足的保障,学生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以少“教”来换取学生多“学”。
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式?”“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等等。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课堂有效性重要的评价标准。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积极的情感应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宽容学生的错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并且这种评价不能简单地形式化为一种肤浅的表扬。
总之,构建有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时刻牢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要把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要通过开展实践——反思——研究——创新一系列活动,讲好实践课、研讨课和展示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同时,学校要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积极开展构建有效课堂的活动,营造氛围,使教师人人参与,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构建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