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进入习作 让习作进入生活
2009-08-24张书娟
张书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老师应努力实践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
一、转变教师角色,让习作成为小学生生活上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可当今有的小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每进行一次练笔都要事先施以“指令”,然后学生应令行文。因为学生胸中不一定有“指令”中的生活积累,无话可说,只好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凑文交差,由此造成许多学生“怕作文”的心理。
针对这一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应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扮演学生眼中的“号令者”,而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习作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想用文字来吐真言,抒真情,让作文洋溢真情实感,使习作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心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难忘的八个字》,课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人物外貌。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仿写,也谈不上积累素材,更不能进行写作技法的讲解。于是,教师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生活中,我们有那么多的亲朋好友,你最喜欢谁呀?”“你愿意将谁介绍给我们认识呢?”“你们有兴趣用自己的笔向更多的人介绍他的样子吗?”……到学生习作时,关于写作的事教师只字未提,学生也不知道这就是写作,但是学生兴趣非常的浓,有的学生仿照例文写出了自己喜爱的同学的外貌,有的写出了自己喜爱的家人的外貌,有的学生还跟小作者进行了“看谁写得好的”比赛。
在这样“似是无意,却是有意”的引导中,由于教师转变了“我命你写”的角色,创设了“用自己的笔向更多的人介绍”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急切想向大家介绍的冲动和表达的欲望,于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笔之中,但这种作文教学却丝毫不给学生留下作文的痕迹,只是让小学生感到因为自己有话要说,才把要说的话写下来。正是因为学生建立了“写作就是说话”的认识,没有从心理上去害怕它,所以把习作当做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让生活进入学生的习作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观察生活。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位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的脸有很多变化,像孙悟空一样。”当他因看动画片没有完成作业时,“妈妈的脸拉长了”;当他把零用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时,“妈妈的脸露出了微笑”……妈妈两张截然不同的脸,让学生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爱意,这才是真正用“心”在观察。可见,观察不是纯客观的搜集材料,而是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事物的本质。如此,获得的感受才会独具匠心,真切感人。
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心”感悟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为了丰富学生习作的题材,应该组织多种活动。如: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节假日到了,鼓励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去郊外踏青、去乡间游玩,亲近大地、走进自然;双休日,孩子们可以去逛街购物、去参观游览等。在多种活动中,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了激情,在实践中收获了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了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了梦想……总之,学校中的所见所闻、家庭的生活小事、街头议论、读书心得和电影观感,都是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的习作内容。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生活作文”的快乐。每次习作,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让习作进入学生的生活
叶老说:“生活上有记载知闻,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时时练习,时时把知闻记载下来,情意表白出来,这样成了习惯,才可以终身受用。”既然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可以随时写,那么一切都应该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现、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如泉水“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是非常澄清的”。小学生习作更应该是如此,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鼓励学生能够“常常写”,真正让习作进入学生的生活。“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写作是一种能力,“凡能力必须继续不断地磨练,才会越来越精强。”课本一学期八篇的习作练习量是无法培养出“自能作文”的学生来的。“多读书、多写作”是许多人总结的成功经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有益的事情做着写、美好的书报读了写、奇妙的想法想着写、精彩的文章片段仿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