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个性

2009-08-21邱玉宏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试卷命题试题

邱玉宏

考试作为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有着导向、激励、反馈和调控等多方面的功能,理应成为学生学习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应该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然而,学生活泼的心灵在触及考试时却变成一块拒绝融化的坚冰,这不争的事实不能不让我们冷静反思。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考出盎然兴趣,试出飞扬个性呢?笔者认为,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将考试置于“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尊重规律”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在命题时强调人文精神,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突破“唯知识”的考试窠臼,以鲜活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把在传统试题中被知识技能遏制的个性和精神力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考试中生动活泼地巩固基础、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培养能力。

一、让试卷多些人文关怀

笔者曾经批到一张试卷,命题者在试卷之首,写了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同学,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呢?希望你能充满自信的考试,收获成功的喜悦,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今后的学习。祝你成功!”就在这几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后面,有一个学生却一丝不苟地写下了两个端正的大字:谢谢!多么质朴的情感流露,多么真切的回报啊!我想象着,当这个学生认认真真地读着这句话时,感受到的不正像一位母亲的温情叮咛、一位长者的真切鼓励吗?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往往在不经意间,轻轻拨动了那根生命的弦。回顾传统的考试命题,由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往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成了一门充满人情味的人文学科,其对“人性、情性”的呼唤已受到空前关注,那么,我们是否也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考试氛围,让学生感受关爱,减少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呢?基于这样的剖析,我努力尝试在试卷和学生之间建起一个丰美的精神家园,使考试成为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艺术,让试卷富有明朗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生活意境、活泼的生活形象,使学生“一见钟情”。我们在命题时应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审美角度,使考试形式与内容体现“四性”:

1.激励性。一份试卷就是一组情境,情境的宽松程度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的“相似”程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对试卷的改革,我首先从情境的设计出发。 当学生打开试卷,“××学期××考试试卷”的字样首先就会出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试想,如果我们把这些生硬的字眼改换成“拾贝滩”、“语文百草园”、“青青芳草地”、“智力大冲浪”、“赏析加油站”、“开心作文岛”等使学生耳目一新的标题。试卷的最后还有:恭喜你做完了,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同时,我们再在标题下设计一些激励语,以对话的形式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减弱他们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激发起学生应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示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只能维持三十分钟左右,而一份试卷的量却有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教师所担心的“粗心大意”是不可避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考试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提示语。如:“警告:此处地雷多多,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看清要求,以免触雷!”这样,通过风趣的语言提示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学生做习题的疲劳。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一份试卷的结束部分设计一些提示语,提醒学生及时对试卷进行检查。例如:“小朋友,做了试卷,你一定发现自己在这学期学到了很多知识吧!不过,要想取得满意的成绩,可还得仔细检查哟!如果遇到难题,可得耐心地思考思考!”

3.趣味性。我们现行的一些小学试卷过多地侧重于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能力的考查,而往往忽略了如何从试卷的版面设计、题目语言设计来迎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做试卷的兴趣。我们试题的版面设计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份“阅读性报刊”。我们在试卷的空白处适当地配上一些风趣的小插图,如在一道难题后面画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好像在夸奖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在作文要求后面画上一个皱眉沉思的小男孩,好像在提醒小朋友要认真思考。这样,一幅幅精致的小插图点缀着我们的试卷,一个多小时的测试,学生不慌不忙同时又兴趣盎然,像在细细品味几个故事,又像在同新朋故友交谈,轻松自如地就把自己的语文水平真实地发挥出来了。

4.多样性。我们可以打破闭卷考试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他们查找资料。这样,既减少学生对考试的畏惧感,又增加了他们对考试的信心。我们可以把考试转变成人人参与的竞赛或游戏的形式,设计选答题、必答题、抢答题、个人答和集体答等活泼自由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考自己、自己考别人、学生考教师等形式,在考试中增加些游戏的味道,让学生享受考试的乐趣。

二、让命题凸现丰富个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倡教无定法、教法常新,教派纷呈,但都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然而我们的语文考试却与语文教学的宗旨南辕北辙,总是力图简单化、程式化、统一化、标准化。学生千差万别,生理、心理、认知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怎么能够积极适应这种呆板的试题呢?传统的试题过分注重标准答案,往往结论在先,缺少思维强度,以牵为主,使学生的思维小心翼翼地紧跟老师的“考路”走,不允许跨越雷池,不允许标新立异,在千人一腔的标准化测试中,学生完全失去了主动考试的主体性权利,这种测试也掩盖了考试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鲜活的“考情”,造成了诸多失落,如减少了悬念,降低了兴趣,妨碍了会心的鉴赏,僵化了活跃的想象,禁锢了逆向的思维,遏制了个性的飞扬,严重淡化了语文考试的情意性特点、个性化色彩。

我们在命题时,尝试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出发,注重挖掘显性试题后那些潜藏的、非正式的、虽看不清楚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使语文试题与语文教学整合为一,增强学生个性发展的底蕴。

1.让个性在“暗示”中健全。利用考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消除学生精神上的警戒性、焦虑性,如我们学校四年级期末语文试卷——“迎新春俱乐部”中有这样一道选词填空题:(因为)同学们平时学习认真,(所以)考试时个个胸有成竹。再如句子练习中,有这样一句:我坐在教室里充满自信地迎接考试。这看似朴实平凡的话语,实则是命题者匠心所在,当学生默读此题时,潜意识中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势,在正面信息中去努力地追求考场上成功者的形象。

2.让个性在“情境”中发展。在命题时,我们还注意利用考题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境、有利于语文成长的环境,把“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观念带给学生,让学生自然地将课堂考场、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自觉地拓展学习语文的视野,使考试结束不再是语文学习的终点,而是又一次学习的起点。

3.让个性在“自主”中完善。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服务,为了让学生的个体智慧在考场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在试题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选做题、摘星题、附加题”等题型以新颖活泼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尊重学生考试的自主权,体现考试中隐含的人性教育。让考试实实在在地去适应学生,使学生从整齐划一的樊笼里解脱出来,让个性实实在在地凸现,实现了从最公正的角度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考试不再成为一种苛刻的标准化删选,考试不再成为一种压抑学生个性的心理负担,它更多地使学生体会了尊严,收获了快乐,感受了成功。即使成绩暂不理想的学生,也有属于自己的点滴收获,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带给他们的是“我也很棒!”这样一种乐观的信念,从而使个性逐步获得完善。

总之,创新的试卷,温情的分数,充满了人文关怀,在发挥了评价功能的同时还发挥了育人功能,给学生带来了考试的乐趣和信心,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火花,从而使考试成为学生的快乐享受。

猜你喜欢

试卷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