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办法也可以搞新课程

2009-08-21史忠全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土办法资源开发新课程

史忠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历史潮流中,农村新课程推行举步维艰。怎样搞好农村新课程教学呢?笔者认为应当立足农村现实,扬长避短,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学校资源、社会生活资源。

关键词:土办法 新课程 资源开发

纵观当今教育,新课程改革已是如火如荼,社会学科也不例外。走进城镇中学社会课新课堂,你会发现:广大社会课教师早已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正在大胆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广泛使用,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社会课课堂模式的主流。然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教育条件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研活动缺乏,新课程陷入了困境。面对这种现状,许多农村社会课教师束手无策,只好怨天尤人,消极等待。

究竟农村社会课新课程教学能不能搞好呢?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从教材的内容到编者的终极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与现实的联系日益紧密,教材变得生动有趣,选择了大量生动的事例,注重案例分析,贴合学生实际。笔者认为,虽然农村社会课课堂缺乏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但农村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譬如与教材联系紧密,贴近学生实际的乡土资源相当丰富。农村社会课教师只要立足于农村现实,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所具备的新课程资源,同样也可以搞好新课程教学。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认识到农村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农村社会课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几点想法:

一、切实搞好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农村社会课新课程教学中,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要多寻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题材,特别是农村学生熟悉的题材,如乡土地理、乡土文化等等。

1. 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地理是学生生活的地理环境,朝夕相处,颇有感情。如果社会教师合理加以利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第二框“耕海牧渔”表现的是渔村的生活,象山县是个海洋旅游城市,绝大部分农村学生都居住在海边,而且有些还到过石浦渔港、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自制石浦渔村今昔对比照片,并播放开渔节的盛况录像,以此来表现渔村生活特色,反映“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这个主题。因为农村中学对海洋非常熟悉,所学的属于家乡风土人情,在教学中同学对它比对遥远的山东半岛大鱼岛村更亲切,有认同感。我想,多举这样的乡土例子,会让学生更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

2. 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历史是学生身边的历史,社会课教师也可运用于新课程教学中。《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探究五“探究身边的历史”要求学生探究身边的历史,社会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向一些老人询问在家乡发生过的历史。譬如,象山县茅洋乡有日寇占领过砩矿遗址,并设有历史博物馆,有解放战争期间砺港埠战役遗址,还有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些都是非常丰富的新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乡土文化资源中还有一个宝贵资源,那便是乡土志。象山县有《象山县志》,有些地方有村志、族谱,譬如东陈村有《东陈村志》,黄公岙有史家族谱,刚刚经历第二次续谱。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第四课《过去的历史是怎样记载下来的》,我从学校图书馆中借来《象山县志》,使学生加深入感性认识。

二、充分利用农村中学所有的教学资源

尽管农村中学没有多媒体课件,但农村中学现有一些教学资源仍可以在新课程教学中充分开发并加以利用。

1. 音像教材资源开发利用

观看音像资源可以对教学起到积极辅助作用。农村音像条件有限,可以利用的仅有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但这也是够农村社会课使用。譬如在《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第三框“母亲河”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初中语文录音磁带《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惊涛是你的气概……”随着歌声,气势磅礴的长江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们身临其境,情感得到升华。

2. 挂图资源的开发利用

图表的充分利用,会给社会课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对社会课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教师可以利用以前地理课挂图,没有现成的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或请美术老师帮忙制作。在《丝路明珠》一课教学前,我从电脑上下载新疆地形图,然后用复印机放大,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了解了新疆的地形,对新疆气候、风土人情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3. 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阅历丰富,多才多艺,在新课程教学中地位作用不可低估。《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讲到太湖有关内容,本人刚好到太湖旅游过,就把太湖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讲了个头头是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学中还和同学们一起唱起了《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中鱼虾肥……”美妙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波光粼粼的太湖之中。

4. 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生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很多学生能歌善舞,知识面也很广,如果很好加以利用,也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风情》讲述的是草原的题材。在教学中我让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优美的诗歌把学生带入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之中。接着,我又让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同学跳了一段蒙古族舞蹈,使学生头脑呈现出蒙古人民在蒙古包边载歌载舞的情景。

三、合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这一“活水”,激活课堂教学效果,要多寻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现实生活题材。《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二课《身边的故事》表现的是社会生活变化,课前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手摇电话机、大哥大、程控电话机、手机等四种电话,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电话机变迁展开广泛讨论,从而了解社会生活变化。这四种电话贴近生活,学生能够联系许多社会现实,因此有话可讲,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要求识别不同的社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社区。象山县茅洋乡溪东村曾被评为县级文明示范村,该村是个花园式村庄,村头有公园,村里垃圾实行分类处理,环境十分优雅。本人在教学中让该村学生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在汇报材料中出现了“我爱我的居住地”这样的字眼,可见,学生对自己生活社区产生了认同感,另外也给其他学生上了环境保护的生动课,收到预期目的。

新课程标准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图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因此,广大农村社会课教师应当立足现实,充实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猜你喜欢

土办法资源开发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医生的“土办法”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吃鸡屎炒鸡蛋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误吞异物,“土办法”没一个靠谱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