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体会点滴

2009-08-21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态度创设物理

惠 锋

21世纪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它不仅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高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但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中有很多弊端。诸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方法单调、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家庭、社会、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的落后、片面、不切合实际。导致我们培养出或正在培养的学生中存在很多问题:(1)经验贫乏、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2)兴趣狭窄,并且不稳定、不深刻;(3)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被动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等等。鉴于以上原因,我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新的尝试。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以前,甚至是当前的许多地方,许多教师仍然沿用的是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学生几乎失去自主,没有自由,只能被动地被牵着往前走,学生根本无兴趣可言。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学生由台下走向台上,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鼓励学生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强调使学生产生探究物理世界,认知自然规律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导课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的、愉快的,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激发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因此,在物理教学之初,或学习新课题时,科学地、适时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需要。引起学习动机,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如我在讲授初二物理“浮力”一节时是这样导入的:传说古罗马军队在一次胜仗后捉到不少俘虏,将军命令手下士兵把所有的俘虏捆绑起来,投入海中处死。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战俘们不但没有沉入海中,反而一个个都平安地浮在海面上,后来被波涛送回到岸边。这位将军大怒,让士兵再次把这些俘虏投入海中,可他们却好像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托起,又送回到岸边。这位将军大惊,以为这是神灵保佑他们,不让把他们处死,于是只好下令将俘虏全部释放了。大家说,为什么俘虏被投入海中不沉下去呢?是不是真有什么神灵保佑呢?其实,神灵是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大自然跟这位缺乏科学知识的将军开了一个玩笑罢了。其中的奥秘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知识——浮力。这样导课,能使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自身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引起兴趣,促进积极的思维。如“压强”概念的教学,我给学生说:“一个寒冬,河面上结了冰,几个小朋友在冰上玩耍。忽然,一个孩子踩碎了一块薄冰掉了下去,孩子们吓得大声呼救。这时,岸边一位叔叔急忙从冰上爬了过去,孩子得救了,叔叔也安然无恙。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位叔叔为什么要爬过去呢?跑不比爬快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二、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针对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有意地注重探究过程,提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可分为证明性的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科学家的探究结论是未知的,而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结论是已知的。为了让物理实验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做“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时,先不告诉他们实验结论,而是让他们先去猜想实验结果。其中就有学生说道:“在串联电路中,因为电流不分支。中途没有电流流入,也没流出,故应大小不变,处处相等;而并联电路跟水流分支相似。干路上电流应等于各支路上电流的和。然后我放心地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结果同学们都满意而归。这种让学生的探究心理尽可能与科学家相似的做法,就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的过程上来。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跟学生一起来分析,为何应这样操作。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应用镊子取放砝码。假如我们有位同学违规操作,用手将砝码放入托盘中,称量结果会出现怎样的偏差?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

如在教学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时,不光是让学生知道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更应让学生掌握这种透过现象(扩散现象)看本质(分子运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亦即从注重“授人以鱼”到注重“授人以渔”的转变。逐步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才应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四、物理实验能创设良好的发展情境

优美的环境能使人们的文明素质水平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环境能使学生的物理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物理实验环境的创设,研究气氛的营造在物理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而有趣的物理实验能引发学生的热情,而置身于实验之中的主动性,不仅能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物理现象,亲自感知物理事实,突出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而物理实验教学为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其他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重要条件。

五、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从观察实验现象开始到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否则将导致实验的失败。因而物理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严谨科学态度。而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新时期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态度。

猜你喜欢

科学态度创设物理
只因是物理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八省适应性物理考试中的体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不是教物理的
冷与热、科学态度与献身精神的结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学习恩格斯研究军事历史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