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及其表述

2009-08-21杜龙辉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案例

杜龙辉

中学教师在备课时都要书写教案,在教案中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是明确表述经过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有哪些收获。研究表明,那些能够说出课程的具体目标,并能花时间与学生就此进行交流的教师,被认为是头脑清晰的教师。教师对目标的明了程度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学生的满意度也存在密切的关系。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教学目标的书写,不少人是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要求抄下来当作教学目标,或是抄写别人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书写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将教学内容或教学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是一回事吗?教学目标的书写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就以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及其书写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和联系

案例1某《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

①让学生明确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力和质量有关,并通过实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中对教学目的的叙述是:(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2)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案例1,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案中是以教学目的的形式书写。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比较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与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区别:

1. 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反应了教育部门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要求,教案中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活动会取得什么效果的一个总的比较概括的表述,叙述比较笼统和概括。而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最终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叙述具体而且可测量或可观察。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叙述中行为的主体不同,教学目的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其使用的行为动词是:“使”、“培养”。而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领略”、“经历”等。案例1中所表述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目标。

二、如何制定具体性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

案例2某《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分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这儿的目标都是提纲挈领性的,是一般性目标,其中使用的是可以多种解释的词汇,如理解、知道、应用等,其关注的是教育的意义,而不是教育的结果,可观测性不强。对于每一节课应制定具体性的教学目标。书写规范的教学目标是以句子的形式来体现,一般应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学习者展示自己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或态度的条件、行为结果。

例如,关于速度概念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个别提问中说出(或写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这儿“学生”是行为的主体,“说出(或写出)”是行为,“个别提问”是行为条件,“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是行为结果。在案例2中“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是一个相当直截了当的教学目的,怎样才是理解?如何体现学生理解了?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回答教学目标是什么。可将案例2中的教学目标写成: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写出定义式,能说出其物理意义和定义式中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

在书写教学目标时有时会省略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但为了更加明确起见应尽量写全。用理解、知道等行为动词比较难以测量,因此在具体性教学目标中尽量不用。在知识技能方面经常使用的行为动词按不同掌握水平有:了解水平使用的动词:描述、说出、举例说明、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理解水平使用的动词:阐述、解释、估计、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应用水平使用的动词:展示、使用、验证、运用、解决;技能方面的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2.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陈述

案例3某《感应电动势》教学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比较得心应手,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掌握得很清楚。或者说过去更注重知识传授的结果,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学习者将要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规范、检测和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体现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如果只重视获得知识而忽略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正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注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学科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少教师写的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未真正将这些目标作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实现的目标,因而书写的目标大而空,没有实际意义,如案例3中的情感目标,不看教学内容是无法确定这是《感应电动势》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三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若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能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学生若能体会到愉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起关键性的作用。

案例4某《向心力》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实验。

不可否认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没有知识技能目标容易,但还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表述得尽可能具体准确。因此目标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学习者展示自己所掌握知识与技能或态度的条件、行为结果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如在案例4中关于体验性目标的陈述就比较具体和容易观测。另外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参与课堂的程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等方面的目标写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在体验性目标方面经常用的行为动词主要有:经历水平(经历、观察、交流、讨论、阅读、长诗、试验、学习、探究、预测、考虑、体验、参加、餐馆、查阅);反应水平(体会、关注、注意、关心、乐于、敢于、勇于、发展、保持);领悟水平(形成、养成、具有、领略、体会、思考)。

综上所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要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性目标以句子的形式陈述出来,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遵循具体、可测量、可实现、客观、有明确时间限制的原则。从而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指导、规范、检测、评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物理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

[4] [美]Donald R.CruickshankDeborah L.BainerKim K.Metcalf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5] [美]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3月

[6] [美]理查德.I.阿兰兹著,丛立新等译,《学会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7] 白春永,《课堂教学中的智慧与策略》,专题讲座文稿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