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角度多方式提高学生德育素质

2009-08-21梁会琳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德育情感教育

梁会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这牵涉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牵涉到教师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正确处理教材及对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牵涉到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切合实际地选取渗透点和教法,实施德育教育。

一、儒学教育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修身”、“仁爱”、“自省”等内容。如果剔除糟粕,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有益的帮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个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道德视野应当拓宽,举凡‘良心、‘名誉、‘尊严、‘耻辱等经常起作用和形成个性的概念都应当置于学生道德视野之内。”

儒家思想的人生理想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渗透给学生。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在重视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的基础上,多运用鼓励、对话、游戏等手段。可以让学生反复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会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改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衷肠;讨论“5·12”汶川地震全国乃至全世界爱心人士的无私捐助,培养仁爱的优秀品质。

二、培养珍爱亲情、珍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友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工具,应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吟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真切了解什么是伟大的亲情。

在大语文范围内开展友谊的渗透。演唱《朋友》这首歌,感受朋友的含义;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明白知音的意义。

剔除古人交友中的糟粕,讲故事后讨论桃园结义的狭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糟粕,使学生辨析真假美丑,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三、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学习海子的《春暖花开》、屈原的《离骚》后,布置课下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他们的生与死,青年应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避免消极厌世的错误倾向。树立面对困难的信心,遇到挫折应乐观对待,不仅自己要战胜困难,还要给周围同学带来精神上的鼓舞,使大家感到生活的美好。

四、培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荀子的《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法,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这样的道理: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可达到。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选映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精彩片段,渗透“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学习主人公许三

多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深刻感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五、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杜甫《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神奇的广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激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情感。让学生反复吟诵,自然而然就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其中有两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我引导学生思考:“‘真的猛士是不是指四十多个被害青年?”在学生认识到这里是泛指“真正勇猛的革命者”的基础上,我紧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点拨:“为什么说他们是哀痛者和幸福者?他们为什么哀痛?又为什么幸福?”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真正勇猛的革命者充满了正义感和勇气,他们不回避黑暗的现实,对反动统治怀着满腔仇恨,他们在血腥屠杀面前毫不畏惧,面对牺牲者的鲜血,他们牢记血海深仇,化悲痛为力量,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浴血奋战。他们看到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悲惨的命运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为自己能投身于正义斗争而幸福,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他们,他们的最大幸福莫过于为革命而献身,是幸福者。”“真的猛士”的幸福观,体现了他们的伟大和崇高,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了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把爱国的精神化为身边的小事,明确爱国的真正含义。

语文课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传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德育渗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一篇课文、每一次渗透不可能单一的进行,要有交叉、有重复。同时,它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德育渗透科研才刚刚起步,但它没有终点,而且任重而道远,我将与我的学生一起在这条路上走向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德育情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