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字句外阅读

2009-08-21崔岩锋

学周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张仪陶潜反省

崔岩锋

课文中《离骚》的节选,共十三节。屈文,多微言大义,加上楚地方言的掺入,读来更觉深邃难解,甚至诘屈聱牙。好在课文注释,竟无一句遗漏,完全可以缀成一篇通畅的译文。然而,我们教师的授课就难翻新意了,重复便是枯燥,枯燥便是催眠,催眼便是教法的失败。走上课堂时,我有点黔驴技穷的尴尬心理,但是没有想到,我急中生智由原文牵引出诸多联想,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我的思想和表达也一转而为轻松自如了。由字句外阅读,我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便随感而发,着意在自勉。

就文中的十三节,依先后顺序,边读边解边延伸,涉及联想主要有八处,排列如下:

联想(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感情上,似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另有袁子才的《马嵬坡》:“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蒲松龄的《促织》,无不是察民生疾苦而泣血之作,此类为民请命的作品也因此广为流传并经久不衰。这样联想,不仅触类旁通,而且使学生懂得为文即为人的深刻道理。

联想(二):“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茝皆香草,且属王者香,是兰的种类。兰有花中君子之称,孔子云:“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史记》载,兰可养鼻,味道无与伦比,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形容。绘画中有“一世兰半世竹”之说,意于突出画兰尤难。难怪至今仍见兰花作案上嘉宾,既为悦目,更为赏心吧!以上联想,是不是会使学生同屈子一样爱上中国的兰呢?

联想(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蚕蛾触须,细长,喻女子的美眉,此指高尚的德行。当代女流有几个不修眉的?如拔眉、纹眉、描眉,甚至拔秃了画眉。尤其是重礼仪的公关女士,这是必修一课。为美而妆点,既是对客方的礼貌和尊重,更是代表自身的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屈原爱内在美,是那种至大至刚的情操。我想学生该会产生一种新的美的意念,怀着宽怀大度重新赏析身边形形色色的装束了。

联想(四):“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工巧,投机取巧,反之为“抱朴守拙”。学生怎样理解这两类人物呢?会不会固定为一种对赤诚的倾向性呢?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理解。记得康熙大帝曾说,“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我们想,水有价值,油同样在煎炒时必不可少,我这里不是要保护小人,而是想让君子吸取小人的聪慧,这总比钱先生讲的读《伊索寓言》之后,到社会碰钉子的好吧?

联想(五):“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可以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相互参证。人不可能无隙地走在一起的,又不可见歧路之人便指而为敌,所谓尊重个性,这个道理可是不浅,它能带给世人更多的自由与美好。

联想(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陶潜也反省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有类似之处,但实质不同。屈原反省之后,并不是真的后悔,而是反省明志,斗志弥坚。而陶潜总显得有一点避世求安,给人留一些隐士们共有的狭隘印象。

联想(七):“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里涉及楚国内部政界的忠奸两派。屈原必是那遭迫害的一派,因为良人是永远不会去诬陷人的。而枝脉错节,归根结蒂祸起于张仪。于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了解纵横家之一张仪的趣事,进而感受一下屈原那一段历史环境,记得学生很乐意对那个“只要舌头不掉”的张仪一些评判的。而且会不会在心中想到,我们的舌头该是做什么用的呢?

联想(八):“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屈原对楚国仍有眷恋,对楚王依旧关心,这便是赤子情怀吧,在《涉江》中较此明显。这里,学生要反省几个切身心的问题,我们心中祖国占多大位置?父母和老师占多大位置?他人占多大位置?要小心那大片的位置,被自我占了去。前几年北京市校园内举行了一场大型的思想教育活动,教孩子学会感激。记得卡耐基著书中也有此一点主张。我们每个人每日早晨醒来,就应该想一想今日要怀着感激他人的心情去生活和做事,你将感到这世界阳光充足。

以上教学联想靠了兴趣做巨大推力,包含了知识和思想等方面的延伸,我想是不是能够说明一些由字句外阅读的道理呢?

猜你喜欢

张仪陶潜反省
陶渊明的小脾气
天下棋局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反省与克制
陶潜辞官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