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破题
2009-08-21冷静吴净
冷 静 吴 净
从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来看,随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两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处在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山东半岛成了一片缺乏强有力中心城市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半岛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定位一个高起点。
在中国沿海一线,当环渤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河北曹妃甸工业区、江苏沿海规划等陆续进入国家战略,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纳入国家总体发展布局,深陷南北几大战略高地的山东,适时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概念,并为进入国家战略提供了可能。
从“海上山东”到蓝色经济区
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因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和海洋科技力量较强,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但长期以来,“海上山东”战略被更多理解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海陆发展在意识上彼此独立,其战略布局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局部海域环境恶化,岸线占用分散、粗放,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普遍等,“海上山东”战略亟需作进一步地调整和补充。
2007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上山东”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海陆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一次提出要在优化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并于2009年4月,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再次提到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概念。
应该看到,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实践,山东已经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把海洋、陆地各自的资源优势与发展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海陆资源配置和海洋产业结构,由“海上山东”到陆海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海上山东”的发展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整合了以往提出的“海上山东”、“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居区”、“一体两冀”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战略内涵。于是,4月底,山东省出台《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打造九大核心区。
那么,何谓“蓝色经济”?山东为何将蓝色经济区主题定位为“集中集约用海”?
“蓝色经济”与海息息相关,但又绝不仅限于海,它还包含着生态、环保、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统筹发展的科学理念。它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在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沿海和腹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從而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内容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型高技术产业。
目前,山东省沿海各地对集中集约用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沿海各地申请用海项目大都仅限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海岸线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有的重点港口城市已出现无岸线可用和无地招商的局面。海洋的自然属性比陆地复杂得多,生物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生态系统也比较脆弱。很多海洋开发活动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最根本的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保护海洋,把原来分散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域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聚区,在半岛地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走集中、集约用海之路。
机遇与挑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
从国内区域竞争格局来看,随着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两大经济高地在山东南北两个方位迅猛崛起,处在两大经济核心区之间的山东半岛成了一片缺乏强有力中心城市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半岛必须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政策支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争取一个高起点。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来看,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龙头地位。考虑到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流域也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打造,无疑将加快打造山东在黄河流域龙头地位的步伐。同时,这一定位也有助于将山东半岛无可替代的区域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在增强向周边腹地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同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接整合、联动共赢奠定基础。
从战略定位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这一定位是要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发展引擎,推动沿海与内地的良性互动。
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蓝色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崛起、半岛港口群的初具规模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面对东北亚、与日韩合作为主的外向型半岛现代经济区的雏形日益显现。山东半岛在世界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中的发展目标是要利用经济外向度高、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理位置相近的优势,定位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日韩等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山东半岛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有机的对接,并通过投资政策环境的提供、港口的建设、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人文环境的创造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全面对接作好准备。
而蓝色经济的发展趋向,加快了山东半岛依托自身优势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选择。从国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本国的支柱产业。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优良港湾70余处,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同时,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打造转移的产业基础。因此,充分发挥山东省海洋的独特优势,大力实施陆海统筹,培植海洋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如何破题
无论是站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还是从抢占区域经济发展制高点的角度看,山东区域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如何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优势资源整合提升力度,在全球经济、东北亚区域经济、面向日韩、面向黄河流域的方位经济中找到自身的新坐标,实现历史性新跨越,成为山东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第一,有效拓宽整体思路,加强战略思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的东北亚和黄河流域航运中心,通力建设由半岛制造业基地、省会城市经济圈、半岛海洋高新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等区域板块组成的区域经济体。“山东半
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将为整合提升山东半岛优势资源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半岛港口群和流域资源优势,承接日韩新一轮产业转移,在半岛地区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实力雄厚的临港产业带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思路是:坚持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紧密结合,科教与产业高度融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要把区域发展和产业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优势产业。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的开放性,发展临海产业。一方面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及对海洋优势的发挥实现由海域向陆域的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技术力量向沿海地区倾斜,从而形成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另外,为从根本上推动山东半岛海陆一体化进程,充分發挥区位优势,还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使之成为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接轨的最有效方式;大力构建“四纵四横”的铁路网主骨架,加快山东与长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及山西、内蒙古等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相连的出省干线铁路等建设,从而为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极力探寻产业发展新突破,打造特色产业群。按照产业集群的理念,结合各自的优势,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形成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的蓝色产业集群。因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山东省沿海地区行业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夯实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支撑基础,乃当务之急。
第四,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保障蓝色空间。按照初步设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当是一个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经济区,应当拥有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国家水平的科研装备,海洋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技术支撑稳固,近岸、河口、海岸水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质标准,海洋产业密集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以国家和山东半岛近中期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蓝色经济区的高科技含量;二是要充分利用山东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如风能、潮汐能、波浪能,集成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三是突破水资源紧缺制约,强力推进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在岸线开发上应适度开发渤海沿岸,重点开发黄海沿岸。力求少占用自然岸线,以顺应水动力规律,维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五是在布局上要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方式,在适宜海域实行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开发,在结构上要改变传统的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实现最大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