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为牵引 创新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2009-08-21朱志伟
朱志伟
摘要: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研究性教学是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为牵引、深化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抓好研究性教学评价环节、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教学评价
一、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及其内涵
1研究性教学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研究型大学区分于非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的显著特征。研究性教学致力于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强调教学与研究的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教师不断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
2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构,提倡用“研究”的观点和方法改造传统教学,使教学活动由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学生和教师一起发现知识的过程转变,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基于研究的学习,独立开展研究学习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研究性教学模式主张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成为本科教学的标准。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二、研究型大学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1研究型大学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管理的矛盾。建立教学和科研之间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要求。培养一流的创新性人才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使命,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客观上要求研究型大学要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通过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普遍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科研成果易于量化,在教师评聘职称、年终考核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易量化,导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注意力失衡,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研究型大学面临着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新挑战。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在研究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进行整体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灌输模式,实现向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授课方式的转变;教师需要参与科研,了解、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介绍方法、启发思路、补充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和创新的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角色的重大转变。
3研究型大学面临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任务。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强调学生面对真实的科学、真实的生活,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对学生“学”的挑战。研究型大学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信息搜集、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研究型大学面临着更新管理理念、创新评价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的新课题。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都在发生变化,客观上需要构建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要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真正融为一体,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创新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1建立以激励功能为主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结果是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也是高校教师诊断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传统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通常与教师聘任、提升、增薪等利益相联系,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教学工作本身难以很好地进行量化,极大地增加了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难度,造成了具体评价过程中重量轻质的现象,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的考查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绩效评价的作用。因此,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研究性教学来说,应建立起以激励为主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要实现多样化,除常规性指标外,重视对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教师精力的投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学改革创新等内容的考核,重点考核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研究性教学课堂组织情况、发现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同时,对于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建立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设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基金;为开设研究性教学课程的教师提供教学津贴;为教师搭建研究性教学方法交流和培训平台,并制定政策鼓励其参加培训。
2确立“教一学一管”相互促进的立体化、多层次的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应加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力度。但单一的学生评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同行、教学管理部门、专家、领导的评价也是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入教师自评主体,重视教师自我反馈、自我完善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并有效地利用评价信息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注意建立同行间友好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促使教师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在交流中不断改进,最终有效地推动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客观上要求有一套与之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保证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科学合理。教学管理人员应专门研究制订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专家随堂跟踪听课,定期组织研究性教学研讨会,交流研究性教学授课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积极倡导开展研究性教学是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抓住课堂讲授、实践教学、课外创新活动等主要教学环节,加强规范化建设,把这些环节导向研究性教学方式,从而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1重点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以立项制的形式建设一批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引导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推进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定期召开校、院(系)两级研究性教学研讨会,总结凝练行之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不应拘泥于形式,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同,应提倡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共同商讨、促进研究性教学。
3丰富研究性教学资源,创建研究性教学实践平台。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投入,加强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本科教学实验环境,增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支持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4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抓好课外创新活动。学生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开发学生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5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真正融为一体,为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