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2009-08-21叶朗
叶 朗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20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十七大报告把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标志提出来,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尤其对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工作具有极大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大学教育来说,过去有一种提法,大学的功能就是传授知识,由此来考察大学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从上面说的十七大的精神来看,这种提法显然是片面的。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技术,同时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去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进一步,大学还要在精神层面上引领社会。
围绕精神追求的问题,我谈四点看法,主要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谈,但不限于艺术教育。因为精神追求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艺术教育而且关系到我们整个教育。
一、我们的教育要高度重视人文内涵,要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大家知道,美育、艺术教育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但美育、艺术教育的意义最终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什么是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这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从表面上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因为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人生境界对一个人的人生和实践具有指引意义。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的心理状况,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怀;表现为他的言谈笑貌、举止谈吐以及生活方式,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格局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人能够感觉到的。冯友兰先生曾说,当年他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第一次到校长办公室去见蔡元培先生(当时为北大校长),一进去就感觉蔡先生有一种光风霁月的气象,而且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这说明一个人的气象别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强调:一个受教育者、一个学者,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曾经提倡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我们的艺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什么是审美的人生?照我的看法,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无限的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世界的胸怀,爱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这是爱的人生。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我们的艺术教育应当超越技术的层面和功利的层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追求审美的人生,去追求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种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不竭的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国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教育,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去年我和朱良志教授写了一本《中国文化读本》,这本书已经出了中文本、英文本和韩文本,今年还要陆续出版法文本、德文本等其他六种外文本。在这个读本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华文化以及进行中华文化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此我想谈一下。这种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我们在学校进行中华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力求向学生提供一种对于中华文化的有深度的认识。介绍中华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知识,要介绍各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譬如故宫、长城、书法、绘画、苏州园林、昆曲、京剧、民间工艺、饮食、服饰、名居等等。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历史知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背后的东西,这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中华文化的内在意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我们从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的热闹、欢乐、喜庆的画面,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过一种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的愿望,这是中国老百姓最普遍最本质的愿望,也是中国老百姓世代不变的愿望。这就是这些年画背后的东西。又譬如,我们从麦积山佛像、青州佛像的微笑以及西游记中百折不挠的孙悟空的形象中,可以看到,无论在太平的岁月还是苦难的岁月,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人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态度,从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这就是这些艺术作品后面的东西。又如,我们从纯净的瓷器、烟雨迷离的江南园林和温婉清丽的女子旗袍,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这就是这些工艺品和园林建筑背后的东西。我们要把中国人既现实又高远的精神境界展示出来,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内在的精神,有活的灵魂,这就是活的中华文化。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他们对中华文化就可以获得一种有深度的认识。只有有了这种有深度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华文化本来的面貌,才能深化我们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
第二,在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华文化中体现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我们进行中华文化教育一般都会注意介绍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因为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学生展示和说明它们历史的内涵和历史的根据。同时,另一方面,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又有可能体现全人类的价值,即普世价值。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中华文化的很多方面同样体现普世价值。例如,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的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中国画家的山水花鸟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爱,看到中国人对于人与万物一体之美的欣赏。从老子、周易、禅宗的思想和中医的理论以及太极拳、围棋等体育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有一种顺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生智慧。从兵学经典《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发出的胜战的警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所征询的共享太平的外交方针,以及从中国人连续两千多年时间千辛万苦修建万里长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永恒的祈求。从盛唐时代洛阳家家学胡乐、长安城胡服盛行、胡风弥漫以及从20世纪初期,老上海的开放、时尚
和活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外来文化一贯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胸襟。从玄奘和义净赴印度取经时间之长(一个是17年,一个是24年),以及他们主持的翻译院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吸收异质文化的高度的热情,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体现普世价值的东西。对于这些内容,过去我们或许注意不够。今天我们应该着重把它们加以展示、照亮,使我们的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有新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的自觉。
第三,在进行中华文化教育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调,展示老百姓的人生愿望和追求。构成一种文化的最基础的东西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因此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等的重视就有了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毫无拘束的快乐的气氛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平静安乐和谐的生活态度的一种满足的心态。从老百姓蓝天传来的歌哨的声音和小酒店中那种知足快乐的悠然自得的情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老百姓如何为自己平淡的生活寻求快意和乐趣。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酒时着意营造诗的氛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审美人生的追求,等等。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于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够承受,这与老百姓的这种心态可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把这些东西展示出来,中国文化就有了活的风味。我们的年轻一代不仅可以获得许多许多中华文化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原本是怎样创造富有意义的生活,以及怎样享受有情趣的人生。这样可以大大深化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根基意识。
从以上三点认识中,我深深感到:对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加强中华文化的教育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会发生很深的影响。可以使他们获得一种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也就是使他们明白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和发展的方向,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创新的自主能力,并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在学生中提倡阅读人文经典
要让大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和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经典人文著作。人文经典著作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它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而对于这些经典著作必须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这些经典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人类的最高智慧,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多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可以把自己的品位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让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也会慢慢的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库鲁斯基说过,他母亲在他小时候要求他读《战争与和平》,并且经常告诉他书中哪些段落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因此,他感叹:“从此以后,我再也无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邪恶感。”塔库鲁斯基之所以能成为电影大师,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教育是不可分的。反过来,一个人如果从小阅读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经典,因为他的文化品位早被文化垃圾低俗化了。一个人读的书会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的环境,而这种文化环境会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例如,现在有一种说法,叫读图时代、快餐文化时代。这种说法可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而我认为这样的称呼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说法排斥经典阅读,排斥深度阅读。我不否认漫画、动画可以传播真善美,可以开启青少年的心智,我也赞成发展动漫产业。但是漫画、动画终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真的变成读图的一代,完全沉迷于动漫世界之中,完全与人文经典隔绝,那么,天长日久,我们的民族就会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那样的话灿烂的中华文明就会中断,那是极其危险的。
四、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
我们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一所大学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要组织学生艺术团和各种文化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艺术讲座和文化沙龙,举办学生音乐节、戏剧节,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展览和演出。总而言之,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让他们能够经常欣赏莎士比亚、汤显祖的戏剧,欣赏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因为艺术经典是人文经典的一部分,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流行艺术不可能起这种作用。当然,我们不反对流行艺术,流行艺术也有很好的,但是流行艺术不能代替艺术经典。另外,我们要防止那种精神狂乱、格调恶俗的所谓艺术进校园展览演出。因为一些艺术格调很低的东西,如果它们不违反法律当然可以在一些场合,比如说酒吧、歌厅演出,但我们不能让它们进校园演出。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就是学校是教育下一代的场所。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下一代引上精神健康的发展道路。有人说,艺术没有好坏之分。趣味没有高低之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教育界和理论界应该对这种错误的说法加以批驳,避免它们为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危害。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艺术文化的治理,消除不利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因素,特别要注意扫除各个领域的文化垃圾和文化毒品。影视、美术、音乐、网络、平面、游戏、广告以及互联网的内涵、格调与趣味,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它们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我希望我们的电影电视和美术作品以及广告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等,要着重向我们的年轻一代展示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的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要传播健康的格调和趣味。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丑恶的东西,当然有。但中国文化从总体上说是健康的、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伟大民族。因此,我不赞同有些人把中国历史上一些阴暗的、畸形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譬如扭曲的性格、病态的心理、家族内部的背叛、乱伦、残杀等等加以放大和夸大,拼命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个都描绘成愚蠢的、发呆的模样,显示中国人都是没有头脑、没有灵魂的傻瓜。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能增强青少年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意识?怎么能激励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总之,我们的大学教育(包括艺术教育),都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有更高的追求,让他们去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让他们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在教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