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非均衡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09-08-21姚建平龚连英洪厚情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理工科课程体系人文

姚建平 龚连英 洪厚情

摘要: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发展,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人文素质下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成才。本文认为,必须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非均衡发展影响对策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高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合理的内容和现实价值。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人,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非均衡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

追溯我国的高等教育史,科学与人文始终未能均衡发展,达到有机的融合。在古代,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不受重视。到了近代,西方科学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迅速发展,获得重视。在19世纪末我国开始出现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高等教育,1952年开始院系调整,长期文、理、工、农、医分校,基本上是科类单一的学校,造成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进一步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非平衡发展。由此可知,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呈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对大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内部构成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才,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现今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倾向,对他们的全面成才产生了直接的消极影响。

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仅人文知识缺乏,而且学习人文课程的动力十分不足。上课时,很多学生坐到后排,来上课只是为了点名,而不是为了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特别是扩招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于人文知识兴趣有下降趋势,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学习人文知识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他们找工作不能发挥直接作用,不如扎扎实实把专业学好学精。有调查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倾向于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知识依次是“计算机知识”、“实用技能”、“网络知识”等实用知识,而“人文知识”仅以33.53%的选择率排在第4位,比排在第三位的“网络知识”少14.43个百分点。1998年在对418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调查中,有45.7%的理工科大学生不太了解法律规范,48.3%的理工科大学生不了解周围的社会,有97人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有130人不知道文天祥生活在什么朝代、史可法是何许人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相当薄弱,其“重实用技术,轻人文知识”倾向十分明显。

对文科大学生来说,虽然学习的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但受目前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他们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也很明显。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21.16%以上的文科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苦恼的问题”是“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只有4.3%的文科大学生表示崇拜理论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尽管他们的学习指向是社会科学。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并不钟情于“文”。同时,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开设科学教育的课程,而且即使开设了几门科学教育的课程,由于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很大不同,加上高中文理科分班形成的文科惯性思维,对学习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感觉有点难度,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难提高。

2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发展失衡,人文教育十分薄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严重分离,加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消极影响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下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团队精神缺乏,集体观念淡化;(2)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不强,社会公德较差,法治意识不强;(3)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个人品质;(4)人文科学知识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5)文化底蕴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文化熏陶不够,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淡化。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文化的甄别和过滤能力较差。以上方面,表明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素养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成才,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做人”。确实,弱化人文教育使得我国有些大学生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个别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等。据对在深圳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显示,他们在表述其经常性感受的词语中,选择迷惘、无聊、空虚、孤独、想自杀者竟占总数的10%。

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确实存在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而且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求不吻合。应该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只有采取全面的措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面成长。

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科学和人文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双轮,也是使人协调发展、展翅奋飞的双翼。完整的教育必须既包括科学教育又包括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容、功能与目的不同,决定了二者必须融合互补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加强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等教育必须通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活动。在目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教育排斥人文教育的倾向,或者说是文理相轻。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许多有成就的大科学家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华中理工大学演讲时就指出:没有先进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败,一打就垮,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然而,没有优秀民族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空虚,就会异化,就会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可见,单纯地强调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现代高等教育办学观念。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念,在强调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使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互相补充,在教育思想上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2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无论人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其教育目标必然是通过教育层次、内容及方式来实现的。在大学,教育层次、内容及方式的体现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否设计合理,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各大高校都在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这方面,南开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开大学就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改革,将课程体系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和文化素质五大板块。教学改革突出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南开大学的课程建设对于我们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他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打通了人文专业与理工专业的壁垒,促进了科学教育人文化及人文教育科学化。

3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变革思维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一直被社会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如何对学生影响非常大。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加上“文革”时期教育的动乱,造成了大学的畸形发展和一代学生素质的缺陷。现在许多大学教师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现在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不断,因此,每位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能把自己局限于所任教的课程和专业领域内,要具备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要努力达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精深,交叉学科知识广博,改变自身的那些狭隘的、分裂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思维,从而胜任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要求。

4改革中小学教育培养模式。奠定大学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中文理分科,使得很多学生从高一甚至更早就对自己有了分科定位,学习精力过早地出现倾斜,而真正分科之后,则完全抛开了与考试不相关的科目,这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据我调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还不是很清楚,往往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或者从众心理来选择,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特别是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使得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在我们今天高等学校中不少教学工作是在给大学生补课,补中小学教育不足的课。而高等教育又是专业教育,它不可能容许教师有更多精力进行长期补课。因此,实施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要坚持从中小学抓起。要重视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把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统一起来,以系统的思想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和科学氛围。

校园文化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按照科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系统,对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在很多大学,最吸引学生的并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一些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二是以开展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节,组织各种征文、演讲、心理剧、歌咏和舞蹈等比赛,举办各种高质量的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是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四是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

三、结语

总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人类自身精神发展需要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更好地体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要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来分析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更好地促进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3]袁贵礼,赵春英.从大学生的学习取向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周俊.论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3).

[4]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G].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6]王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推进教育新理念[G].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理工科课程体系人文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