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本山水乡,看山常不足”

2009-08-21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鸭脚梅尧臣敬亭山

顾 雪

摘要:本文试以梅尧臣的咏宣城诗歌为切入点。期望能够展现宣城山水与梅诗古淡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梅尧臣宣城诗歌

宣城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正如清代宣城诗人施闰章所说:“其山蠼以秀,水甘以清,草木扶疏而沃若,其清淑之气所郁积,必有异能之士,道德文章之美,卓然见于天下。”古代士子的家国观念十分强烈,他们都期盼在报效国家之后衣锦还乡,回报故土,然而现实的很难遂愿,让他们时时揣着不能为父母尽孝道的自责、遗憾。以及未能回报桑梓养育之情的歉疚。因为起初离开故乡时所许下宏愿的似水飘零,未来人生的黯淡,无不使这些天涯闯荡者们在触景伤情的日子里,借对故园的思念来安慰自己,细细舔舐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伤。而在这点上,梅尧臣也不例外。

在现存两千八百多首梅尧臣诗中,写于宣城的有三百三十多首,“梅尧臣12岁(或者13岁)离家”,自那以后,他便很难回到那块令他魂萦梦绕的故土,虽然在每次换任之前他都会回家作短暂停留,但都是来去匆匆。皇祐元年(1049年)和皇祐五年(1053年)丁父母忧,居留宣城时间相对较长,自此之后,直到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诗人的灵柩才回到宣城,嘉佑六年。葬于柏山。诗人历经仕途的坎坷、党争的险恶等种种人生险恶之后,更加思念家乡的山水风物,少年时在宣城度过的美好时光。一直让他铭心刻骨。正如他在《检覆叶县鲁山田李晋卿饯于首山寺留别》中所说:“我本山水乡,看山常不足。”宣城山水屡屡出现在他的诗中。

宣城山水奇绝,吸引历代诗人。敬亭山,又名昭亭山,有“江南诗山”之美誉,南齐建武年间(公元494-496),谢胱(字玄晖)出守宣城郡,首作《游敬亭山》诗,使敬亭山声誉渐扬。刘禹锡咏敬亭山诗称:“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山水借得诗歌名。自谢胱以后,梅尧臣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据《宣城县志》载:敬亭山“高数百丈……东临宛、句,南俯城湮。万壑千岩,近郊胜境”。山腰有古刹广教寺,寺僧文鉴禅师与梅尧臣为诗文之交,他们或开轩闲话,煮茗听泉,观赏寺间“古壁画”;或攀临险绝,纵目远眺,深情遥对“谢公楼”。昭亭虽非“峻峰”,但却“雄雄如蹲虎”颇又气势。而山间又能“出云雨”,瞬息变化,景色迷人,不愧为“近郊胜景”。

宣城北有敬亭,南有文脊,后者为名山。梅尧臣在诗中赞美文脊山说:“楚客好山水,五月上高峰。峰顶望文脊,草树皆有容。身既近猿鸟,心欲追乔松。石壁出云背,苔磴千万重。”(《次韵和吴季野游山寺登望文脊山》)于是由“望”而往。漫游文脊山区,写下了《和张主簿宁国山门六题》(宣城主簿张献民),即《山门》、《紫云岩》、《夕阳岩》、《朝阳洞》、《涟漪洞》、《碧云洞》六诗。山门,在今宁国县城北十五千米处,与宣城县境相邻,该地有岩洞,藏于深山密林难以攀岩处,呈现出别有洞天的幽境。其中的山门,又名灵岩,居群洞之首。洞中四壁斩绝,平滑无痕,飞云弥漫,若轻纱漂拂。出洞口,则见良田村落。天外峰峦,似人桃源胜境。紫云岩,位于山中高处,在日光照射下,云烟变幻。状如兰花,轻如纹绮,故名“紫云”。夕阳岩,斜倚西山。前无遮阻,夕阳直射洞壁,若万道金缕,光彩耀目。朝阳洞,洞深径曲,幽深奇险。碧云洞,位于山壁间,巨石中裂。气象雄伟。涟漪洞的景象尤为神妙:“流泉决决出洞底,自有细浪非风吹。山花逐水到山下,漏泄人间春未知。”据宋人姚辟说,洞内可见“萍藻鱼游”,还有“山樱”、“岩竹”。岩洞深邃,冬温夏凉,故洞府春早。当山外春寒料峭,洞内已经群芳吐秀,片片落英,以致“山花逐水到山下,漏泄人间春未知”。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对故乡风物的热爱之情。

“心在明山久,积岁未及游,将过值风雨,路不通马牛。”这是梅尧臣的《游隐静山》,从中可见他对游隐静山的迫切心情。隐静山,一名五峰山,在今繁昌县东南。山有碧霄、桂月、鸣磐、紫气、行道五峰。隐静寺处于五峰之会,相传为南朝刘宋时高僧杯渡所建,被誉为“江东第二禅林”。李白在《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中说:“我闻隐静寺,山水有奇踪。岩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山岩橘柚成林,寺前苍松参天。寺外传说为当年的杯渡所植的十里松径,已经有六百年之久了,松干高百尺,蟠如虬龙,排列有序,让人顿生怀古幽情。梅尧臣和隐静寺主持达观禅师有着多年交谊。他在《送怀贤上人归隐静兼寄达观禅师》诗中说:“适从山中来,复向山中去。为报山中人,莫厌山中住。近城尘土多,乱尔烟霞趣。”正道出了诗人鄙弃污浊世俗、向往隐静山水的心情。

还有城下滔滔北去的宛水。更是诗人经常游息之处。他在《宣城杂诗二十首》中说:“宛水过城下,滔滔北去斜。远船来橘蔗,深步上鱼虾。鹅美冒椒叶,蜜香闻稻花。岁时风俗美,笑杀异乡槎。”诗人于明净的秋日,徘徊岸畔,观赏着喧闹的渡头景象。并且陶醉在这“鹅肥”、“蜜香”和一片稻花的丰收图景之中。宣城物产丰富,梅尧臣经常在诗中夸耀故乡的土特产:“五月枇杷黄似橘”(《依韵和行之枇杷》),“五月黄梅肥,终朝密雨微”(《宣州杂诗》),“缀缀红梅肥似蜡,潆潆飞雨洒如脂”(《送红梅行之有诗,依其韵和》),赞美枇杷、梅子的光润可爱。白果,因树叶形似鸭脚,一称鸭脚。他在《鸭脚子》中说:“江南有嘉树,修耸入天插。叶如栏边迹。子剥杏中甲。持之寄汉宫,白果不相压。非甘复非酸,淡苦众所狎。”在《代书寄鸭脚子于都下亲友》中,还得意地宣称:“后园有嘉果,远赠当鲤鱼。中虽闻尺素,加餐意何如!”当欧阳修接到这一珍品时,热情地作诗相谢:“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问予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和圣俞银杏见寄代书之什》)宣城不仅盛产名果,而且沙河有马蹄鳖。山中有牛尾狸。他说:“吾乡虽处远,嘉昧颇相宜。沙水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寄言京国下,能有几人知。”(《宣州杂诗》)马蹄鳖生长于沙水中,其肉清嫩;牛尾狸得之于雪天,犹如“熊肪羊酪”(苏辙《牛尾狸》),肥美可口。

此外。梅尧臣热爱故乡山水,曾多次宦游,芜湖、当涂、采石矶、淮水两岸都留下了诗人的足迹,在他的纪行写景诗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观梅尧臣平生的诗歌,不只是在宣爱宣,即使是在游宦四方的日子里,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昔爱伊与洛,今逢苕与霄”(《依韵和乌程李著四首》),“何时居岩下,都把尘世抛”(《文曜师之南徐》)。故乡的山水让他怀念不已,“时时望乡树,已恨白云遥(《离芜湖只观头桥》),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涯甚至使他产生了一种审美替代。“新安故与吾乡邻,山水清绝殊可拟”(《程山人归歙州》),因不能接近故乡,故故乡之邻亦可用来聊慰其思乡之情,拳拳赤子之心令人为之动容。每逢有友人调任宣城,他都会以东道之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而他与故乡人物的交往,也可以看作是家乡的另一份维系。与他交往密切的宣城人物可分为僧侣和官员。前者如文鉴大师、达观禅师、怀智长老、来上人、叔昭上人等,后者则有吴开、马遵、杜君懿等。这类酬唱诗歌在梅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纵然,故乡的一切,对于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没有离开那儿一步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然而对于那些少时在彼,稍长便离开它去闯荡天涯的人来说,家乡的景物风情,是他们永远得以滋养的母体。同时,随着在外阅历的加深、对身处异地的对比日趋强烈。他们就越可能创作出相关的诗文来。因为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异地他乡的诸多不适,是艺术创作的催化剂,更是皇皇诗文滋长的肥田沃土。在这一点上,梅尧臣就是最好的明证。梅尧臣的古淡山水诗风对后世诗人。尤其是宣城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陆游在《宣城李虞部诗序》所说:“生其乡(宣城)者几人,而歌诗复古,梅宛陵独擅其宗。此两公(谢胱与梅尧臣)盖与敬亭之山,俱不磨矣。”千古山水,皇皇诗文,宣城山水也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施闰章.施愚山集(卷六).书带园集序.

[2]朱东润.梅尧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以下诗歌作品皆见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陆游.剑南诗稿(卷六).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鸭脚梅尧臣敬亭山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独坐敬亭山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鸭脚茶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敬亭山》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横山鸭脚包游走于唇齿之间的岁月陈香
鸭脚木的花粉是什么颜色
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