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庭坚被贬涪州创作、行迹考略

2009-08-21王馨未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绿阴彭水黄庭坚

王馨未

摘要: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命途多舛,曾两次遭贬谪。黄庭坚在黔州遗留下来的诗词书法。对黔州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彭水生活的经历,以及遗留下来的关于黔州和彭水的诗词歌赋、文章、书信增添彭水旅游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因他而遗存下采的绿阴轩、摩圃阁、洗墨池、丹泉井、黄庭坚衣冠冢和三贤祠遗迹,给彭水积淀了厚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黄庭坚涪州黔州创作生活

黄庭坚(1045-1105),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治平年间进士。擅长诗词,为江西诗派首领。书法成就颇高,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合称“四大家”。宋哲宗即位,召他为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

北宋党争剧烈,宋哲宗亲政以后,主张变法的变法派逐渐在朝中得势。绍圣初年(1094年),黄庭坚的政敌弹劾他在纂修《神宗实录》时“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黄庭坚因这个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次年正月,黄庭坚离开开封,四月二十三日到达彭水,寓居彭水县城开元寺,为避亲嫌,于元符元年(1098年)移居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所附《年谱》元符元年条下云:“按《实录》,绍圣四年三月,哲宗正丞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十二月壬寅诏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以避使者亲嫌故也。”又云:“山谷三月间离黔,六月抵戎州……”并注引山谷《与杨明叔大字跋尾》云:“绍圣五年三月哉生明,涪翁将迁于焚道,治舟开元寺江曲之间。焚道即戎州。”

黄庭坚堂弟黄嗣直当时正为“涪陵尉”,所以黄庭坚在涪陵有短暂停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身体不适,需要看病休养;二是想与兄弟家人共叙骨肉之情。黄庭坚此次“少留”涪陵,并作《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山谷内集》卷十五有《赠嗣直弟颂十首》,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弟嗣直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故作十颂以记之,此二句唐赤松观舒道士题赤松子庙诗也。”(按:这与唐代著名道士诗人舒道纪《题赤松宫》一诗中的两句“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的文字顺序略有不同:“松老赤松原,松间庙宛然。人皆有兄弟,谁得共神仙。双鹤冲天去,群羊化石眠。至今丹井水,香满北山边。”

黄庭坚在彭水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结交佛、道,研习经文,汲水炼丹。他寓居开元寺,与寺内僧众亲同一家,一道参诵佛经。还攀爬上摩围山麓的云顶寺游玩豪饮。他对黔州的范道人称赞不已,说与他交谈“日闻所未闻。不知老之将至”。于是习道术,造炉汲水炼丹。遗存丹泉井。在他的诗文中也能看到他运用佛典、公案来写自己的悟道心得体会,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悟到的人生哲理。

《赠嗣直弟颂十首》正是他此一人生感悟的诗性表达:

饥渴随时用,悲欢触事真。十方无壁落,中有昔怨人。(其一)

去日撒手去,来时无与偕。若将来去看。还似不曾斋。(其二)

正观心地时,丝发亦无有。却来观世间,冬后数九九。(其三)

涪陵萨堆子,且道也旁行。亦嚼横陈蜡,不爱孔方兄。(其四)

万里唯将我,回观更有谁。初无卓锥地,今日更无锥。(其六)

向上关捩子,未曾说似人。困来一觉睡,妙绝更通神。(其九)

往日非今日,今年似去年。九关多虎豹,聊作地行仙。(其十)

这些禅宗偈颂大多运用佛典、公案来写自己的悟道心得体会,表现的正是诗人在获得生死解脱之后所体悟到的人生哲理,所有诗句无不指向不受世俗污染的淡泊志向,是“平常心便是道”的审美愉悦。

他在黔州期间的书法当不少,除了绿阴轩下摩崖题刻“绿阴轩·山谷书”外,其他却漫没无迹。清道光年间。县城居民在小北门掘得一块石碑,其上有字:“杨浩明州梨任子修自城西来,会于石间。涪翁题。”据《碑目考》载:“鲁直谪黔,有‘涪翁策杖。至此观江涨,雨余天欲凉十五字墨迹,在嘉禾堂。”惜清光绪初年时即已不存。2000年,彭水出土一南宋摩崖石刻,据黔州知州郭麓记载,彭水县政府附近有黄庭坚所书“飞来峰”题刻。可是并未露其尊容。现唯一幸存的绿阴轩题刻,我们还能够领略其风采。

黄庭坚在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章。按他自己的话说:“数年来绝不作文字,犹时时作小记序及碑刻耳……至于诗,不作也是元祜五年也。”(《答从圣使君书》)谪来黔州后,“似得江山之助”,一发不可收。稍有闲暇,便与黔州参军李长倩、训学王充等人谈论诗文。挥笔创作。现存文集中,此间关于黔州的作品有诗20首、词12篇,还有专著《草》和《王全州祠堂记》等。这些诗词文章均以彭水、黔江(旧时,乌江的别称)为背景,或描太平盛世之貌,或诉钟爱山水之情,或叙遭遇不平之声。

《竹枝词》是巫山一带民歌,多为女子歌唱,后风行于巴渝、湘鄂西地区,始于唐,一般为七言,山野之风十足,刘禹锡发现之。至明代已消亡。黄庭坚作《竹枝词》传于巴娘,令以歌之,知北宋末黔州女子尚能歌之(详见《三峡竹枝论》)。“四海一家皆兄弟”,惠洪《石门文字禅·跋山谷字》:“山谷初谪,人以死吊,(黄庭坚)笑日:‘四海皆昆弟,凡有日月星宿处,无不可寄此一梦者。”这里有竹枝词、舞红裳等歌舞令人陶醉,也有稻、粟、茶叶、惠酒、鱼、余甘等饮食水果让诗人品尝,他对当时彭水十分流行的民歌《竹枝词》特别欣赏以至入迷,在《答从圣使君书》中就说:“钦仰风流,恨不得陪耳。”称道:“荔枝阴成棠棣爱,竹枝歌是去思谣。”他创作的《竹枝词》,留下了“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兄弟”的千古名句。

黄庭坚因简牍得罪,故谪居黔州期间仍心存余悸,深感自己戴罪之身将“不复齿于士大夫”,故终日废绝人事“谢病杜门”。努力将自己封闭起来。但事实上他却不可能做到与世隔绝,其高尚的人品及渊博的学识,自然会吸引远近的文人学子前来向他求教,常有“门生抱经来咨问”;而他的爱才之心又常常会使他突破心理牢笼,每当发现可造之材。他总是愿意加以揄扬、指点,乐于为他们指示“进学畜德”之途,并戏谑地说自己这种乐于指点后学的习惯乃“俗气未除耳”。他在《与王子龙书七首》(其一)中亦云:“至于乐闻士大夫之好学,有忠信根本,可以日就月将者,则惕然动其心,此则余习未除耳。”故《豫章先生传》有云:“(黄庭坚)与后生讲学,孜孜不怠,两川人士争从之游,经公指授,下笔皆有可观。”

黄庭坚在黔州遗留下来的诗词书法,对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精神成了激励彭水学子的灵魂支柱。人们将他生活的地方以物化的形式保留下来,如摩围阁、怡思堂、万卷堂、绿阴轩,人们还将他汲水炼丹的泉井命名为“丹泉井”,将他涤笔的池子称为“洗墨池”。这些对今天发展彭水的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万卷堂”和“绿阴轩”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万卷堂”在今郁山镇,是黄庭坚曾经讲学过的地方。

黄庭坚逝世后改为“丹泉书院”,以堂前有丹泉井命名,仍然堂悬“万卷堂”匾额。这是彭水民众集资兴办的最早的学校之一。经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县令曹栋重建和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县杨于高募捐扩建,成为彭水县三大书院之一。此书院选聘名人执教,秉承山谷居士遗风,治学严谨,颇有成效。仅同治八年(1869年)起的三十二年间,培养的近200名学子中,京考恩科第一名1人,二甲进士2人,省考中举4人,州考秀才23人,补为廪生16人。故而川东道台锡佩赐联云:“从渝州按步而来,喜闻岩邑弦歌,真不愧位列三贤,堂开万卷;是黄庭坚读书所在,留得墨池模范,又何难诗雄四海,文冠一时。”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科举,改建为丹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称彭水县第二小学校。1937—1942年,在此兴办黔彭联立初级中学。解放后改称郁山镇中心小学校。为彭水培育了大批优秀少年儿童,成为全县重点小学校。

绿阴轩,址在彭水县城乌江东岸峭壁之巅。此轩原建筑为四出飞檐的独亭,雕花门棂,有矮栏可依凭,与摩围诸峰隔江相望。门楣悬挂黄山谷手书“绿阴轩·山谷题”楷书匾额一方,字色粉绿,檀木衬底,清秀雅致。轩旁有古榕,干枝道劲,气根虬接,附崖攀石而立。轩成后,山谷常与邑中文人雅士游歇于此,凭栏望江而坐,或谈论诗文,或缀章联句,或展卷作书。曾多次重修,现在连遗址也遭损毁。原轩旁四周及古榕下遍刻历代游人题咏,现不复存在。只有轩下崖壁上还留有“危然大块”、“岩迎碧水”、“山静日长”等题刻还清晰可辨。

黄庭坚在彭水的文化遗产。为发展乌江和彭水的旅游业增添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在彭水生活的经历,以及遗留下来的关于黔州和彭水的诗词歌赋、文章、书信,增添了彭水旅游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因他而遗存下来的绿阴轩、摩围阁、洗墨池、丹泉井、黄庭坚衣冠冢和三贤祠遗迹,给彭水积淀了厚郁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这些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建设青少年教育基地提供参考,以此让黄氏文化、山谷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毕沅.续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任渊.山谷内集诗注[M].文渊阁四库本:第11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黄庭坚.山谷内集[M].文渊阁四库本:第11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全唐诗:第二十四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黄庭坚.答王补之书[A].山谷内集[M].文渊阁四库本:第11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黄庭坚.与宜春朱和叔书[A].山谷别集[M].文渊阁四库本:第11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绿阴彭水黄庭坚
夏日插花:绿阴幽草胜花时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绿阴满村庄
眼前那片绿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