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和谐校园的构建

2009-08-21徐长文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徐长文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成为理论界与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和关注焦点。本文在界定高校和谐校园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和谐校园内涵特征主要措施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宏大背景下,“和谐校园”的构建也成为理论界与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和关注焦点。然而比较学界现有的研究我们发现,诸多探索对于和谐校园的内涵,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研究得比较多也比较透彻,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和谐校园的特征和当前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研究得则比较少,也不够深入;对于“怎样构建和谐校园”也因认识的差异而见仁见智,各开“药方”。笔者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结合实践对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认识。

1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与匀称。”它强调多种关系与要素协调、均衡地完美统一与融合。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和谐社会的一些共性特征,更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与特征。

和谐校园是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与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建立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

和谐的大学校园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详和、教工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其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把各种教育要素配合得适当与匀称,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环境等多种关系相互协调,相互默契,形成良性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效应和优化的育人氛围。

2和谐校园的特征

2.1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经典观点的继承,更是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的。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学校德、智、体、美、劳"3i育”的和谐而均衡地发展,而且要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诸要素完美结合,和谐的校园不仅是具体的学习场景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协调的学习环境的结合体,更是外部人文环境与抽象心理环境的综合,是令师生相互激荡、相互感化、相互激励的互动学习场所。这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因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的和显著特征。

2.2民主法治。

民主法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支持机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民主法制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和民主意识,以法律为最高权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共同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可能出现的弊端,提高学校结构的协调性和学校发展的合理性。

2.3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的运作下,机会的平等和竞争的公平。和谐的校园应为推动社会公平提供平台,使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受教育平等、享受教育资源平等的权利,同时还为贫困学生提供积极有效的经济支持和智力支持,使他们有机会通过学习和掌握观代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高校和谐校园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借鉴作用。

2.4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强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学校要通过人文关爱,心灵沟通等多种途径,使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5充满活力。

和谐的校园应当充满活力,校园的活力来源于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状态,来源于学校科学的管理休制和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有理想和追求,有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师生士气高昂,工作、学习有激情,有创造性。校园充满浓厚的团队合作氛围:学生在文化与教化之间相互交融,在课堂和熏染之中互为体会,在意识和意志的转化中升华;以文化和精神促知识,由理论到伦理,由继承到创新,进而提升人的境界和品质,陶冶人的性格和灵魂。高校是创新的基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激发师生的创造积极性,营造创新竞争的氛围,让整个校园充满活力,是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

2.6安定有序。

和谐的大学校园应该是安定有序的校园。要实现校园的安定有序,一是要有健全的制度,完善的管理,用制度来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而不是用人来管理人,从而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撑。二是要理顺民情民意的表达和反映渠道,不仅要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校领导也要深入基层广泛地了解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困难和要求,并及时妥善的给予解决。

2.7人与环境和谐统一。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前提和条件。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宁静、幽雅、树木葱郁、花草芳香的环境可以减少人的激动情绪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也能缓和人的精神紧张,释放人压抑的情绪,还能在不知不觉中使人由感观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自然环境的力量在于它能产生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当人产生了紧张、烦恼等不良情绪时,可以在幽雅、舒适的环境中得到适时、简易的释放,使学生在散步赏景之余,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3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措施

3.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创建和谐校园,必须抓住发

展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发展全局。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水平。首先,学校的发展必须力求全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对外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要整体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新科研成果,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后勤服务。其次,学校的发展必须力求协调。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力争规模与效率最优,质量与效率最高。再次,学校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要处理好学校定位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现有资源配置与效益的关系,注重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一起抓。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体现人文关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建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要以员工为本,尊重他们的劳动和奉献,理解他们的工作与职责,维护他们的价值与权利。总之要形成文明诚信,互相尊重,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身心愉悦、宽松祥和的环境。

3.2多管齐下,确保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必须探索建立维护校园安全的新机制,切实保证校园内部的安全生活,构建起各部门配合、群防群治的校园安全系体系。

一要坚持安全检查和卫生检查,消除校园安全隐患。预防人身事故发生,保障师生员工的人生健康安全。二要实行责任制,建立对校园内外的巡防和出人人员的登记检查。三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四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健全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等形式,确保学生心理健康、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五要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六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机制。

3.3加强对和谐校园的领导。

构建和谐校园,领导内部自身的团结和谐与和谐的领导是关键。首先,要加强高效的领导班子建设。组建一支教风优良、素质较高、敢于开拓、务实进取的领导队伍,能够团结协作、协调各方面关系,成为学校改革的舵手。其次,要通过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勤政建设和领导考核等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素质,增强领导和谐校园的威信和凝聚力。再次,要转变领导观念,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要以从“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观念的转变,倡导和强化服务职能。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培养符合和谐理念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道德精神,创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最后,要进行制度创新,在领导和行政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管理,实现人与制度的和谐,决策民主高效,行政公开透明。

3.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校风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承担起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坚持加强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注意共同理想的教育;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指导学生知荣明耻明辨是非;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继承有些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其次,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优良教风:要制定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特别是开始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奋向上、诚实守信的良好学风;要挖掘学校的传统宝贵资源,将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创建一个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富有自我特色的校园。总之,要努力营造出自由平等,民主友爱,纯洁文明,积极向上又充满活力的校园气氛。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

首先,要积极拓展新渠道,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把它纳入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检查评估制度;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坚持以百花齐放的方针办好大学社团,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要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德育,美育等融入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其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管理。要建立舆论宣传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要联合执法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录像厅、歌舞厅、音像出版社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确保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的文明秩序。

参考文献:

[1]李远贵.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92,93,94.

[2]田建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J]_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