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

2009-08-21张学强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孙中山

张学强

摘要: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他主张全体青少年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机会,应创造条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主张成年国民要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和科学教育以提高自身素质。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具有超前的真理性价值。

关键词: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前言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伟大的社会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斗争间隙,不断思考和规划中国未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政治社会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愈发显现出其超前的理论价值。

二、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内容

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对全体青少年要普及学校教育,二是面对成年国民要普及社会教育。普及学校教育思想又包含了全体青少年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免费义务教育两个核心内容。

(一)普及学校教育

孙中山主张,实现教育平等,首先要不分贫富贵贱,全体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孙中山认为,封建社会的贵族教育制度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制度都不是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真正的普及教育制度就是要让人人都能读书。他说,必须做到“让人人都能读书,才可以说是普及教育制度;若是不然,便是贵族制度,便是资本制度”。1912年孙中山公开表示对社会主义者提出的教育平等制度的赞赏:“社会主义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人公共学校,鄙人对于此种主张,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1922年孙中山进一步提出:“无论贵贱,凡在十岁下底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

其次,孙中山指出普及教育要不分种族,取消种族歧视,“满汉藏维苗,都是中华之大家庭,皆可平等就学,以增进全国民族之文化”。

再次,孙中山认为要普及学校教育。还要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极力提倡发展女子教育,但当时教育界对实行男女平等和发展女子教育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的教育部提出了《整理教育方案草案》,提出女子教育“今且勿骛高远之谈”。应该“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以挽其委琐龌龊或放任不羁之陋习”。这样的女子教育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本质上仍然是男女教育不平等。孙中山认为,所有少年儿童,不论男女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在论述地方自治要建立学校时说:“凡在自治区域之少男少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所有的青年也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23年12月。他在广州岭南大学的学生演说时指出:“就广东的户口讲,人数号称三千万,如果提十分之一,也有三百万青年男女,应该像诸君都有受这种教育的机会。”可见,孙中山不仅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上,而且在高等教育上都是主张男女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1924年。孙中山把在教育上“确认平等之原则”列入了国民党的政纲。

实施义务免费教育,是孙中山普及学校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孙中山认为,普及学校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不仅要给予所有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要实施义务免费教育。

1912年,孙中山提出赞同社会主义者提倡的教育主张:“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收学膳食等费,即衣履书籍,公家任其费用。”孙中山认为,只要中国实行国家社会政策,国家经济有所发展,就可以付诸实施。当国家岁用“大有余裕”时,政府“预筹开销之法,则莫妙于用作教育费”,儿童与青少年凡“年八岁至二十皆令人学,饮食衣服一切供备”,“由国家教之养之,至二十岁止,视为中国国民之一种权利”。1920年,孙中山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提出了另一种实施义务免费教育的主张:“一境之内如人尽所长,为公家服一二个月之义务,则可万事具备矣。”孙中山这时的主张和1912年相比有了变化,他以前主张通过国家实行社会政策来获得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此时变为通过自治区域内人民的义务劳动来获得经费。

1922年1月,孙中山在桂林向学界人士演说时,提出了第三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主张:“要使十岁以下的儿童都受到教育,具体的办法就是现在求学的人,都要改变从前的旧行为,无论是先生还是学生,各尽各的能力,担负责任来,同心协力去调查四乡的户口,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底人都可以去读书。”“要人人多有教育,就要人人各尽各的力量,有一份能力去做一份事情,大家都去实行。”这一主张,既不再提遥遥无期的“由国家教之养之”,又不再寄希望于同样难以实现的“由公家供给”衣食用品,而是直接号召所有有知识的人,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兴办义务免费学校,比前两个主张要现实许多。

(二)普及社会教育

对成年国民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孙中山“普及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成年国民接受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民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孙中山分别就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和革命党人的具体情况,论述了开展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孙中山认为,必须开展对国民的“主义”教育。他指出,“现在全国人民大多数还不明白革命的道理”,“很多人不知道共和的好处,反有希望真命天子出现,或者满清复辟,把民国再变成帝国的心理”,“如果四万万人都抱有这种旧思想,那么,共和的基础怎么能够稳固呢?”孙中山慨叹中国的女性民主意识更弱,“都不热心参加政权,就是做议员的女子,没有多久便心灰意懒,不继续去奋斗”。Ⅲ㈣因此孙中山得出两个结论:其一,要达到革命的目的,就必须向全体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其二,要实现真正的民权,也必须向国民进行三民主义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的保证。孙中山认为,要实现“中国富强事业,非先从事于普及教育,使全国人民皆有科学知识不可”。他提出国民必须有科学知识。没有知识,就找不到富源,开发不了富源。他以阳朔为例,没有知识,就会认为“阳朔皆不毛之石山,悉属废物”;有知识,就会看到“阳朔黄金满地”,人民“若知之”,就能“知而开发之”。)在生产中,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孙中山指出:“中国农业从来都是靠人工生产,一人耕田,劳身焦思,所得谷米至多不过供数人之食”,而西方“一人所耕,千人食之不尽”,“皆以西方近世农学发达,使用机器做工,生产速度便加快”。中国农民和工人不懂科学知识,没有掌握机器生产的科学方法,因而生产落后,致使国家贫弱。

对于国民教育的途径,孙中山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中山主张,“主义”的教育主要通过全体革命党人的宣传来实现。他说,“教便是宣传”,所有革命党人“人人皆为党的主义而宣传”。孙中山又指出,宣传应该有组织、有系统进行,这样会收效更大,要通过党的组织对全体国民进行系统的革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设置“通俗讲演所”,集中群众宣讲;二是设置“宣传讲习所”,让革命党人先在讲习所学习,然后去宣传;三是通过书籍报刊等出版物宣传革命注意事项,教育群众。

对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孙中山指出,社会应该设置各种专门场所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去培养和发展成年国民的智识。他说:“教育少年之外,当设公共讲堂、书库、夜学,为年长者养育智识之所”,开展“各项职业教育、通俗教育、劳工教育”,增加工人的智识技能。

三、结语

孙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孙中山结合自己的革命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创新思考成果,其中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张有利于高素质国民的培养。他提出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构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超前的真理性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孙中山-刊、中山全集(第6卷)[M].中华书局,1985.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新探》序言
孙中山的绰号
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关系论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