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自然

2009-08-21陈方媛

文教资料 2009年16期
关键词:范宽黄公望倪瓒

陈方媛

摘要:在中国古代山水史上很多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钟情于隐逸生活的文人都是崇尚道家思想的,他们的审美意趣也是倾向清淡朴素和自然的。他们居住山林之中,心灵与山水相通,潜心研究山水画创作与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键词:儒道自然中国古代山水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

在儒道两家的理论中随处可见关于“自然”的经典论述,可知两家对自然的崇尚。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即不事人为造作;另一种即是自然环境、山水花鸟。这两种含义也可以统一在一起……”…中国古代绘画史也正是由于一些热爱自然的画家才有了如此辉煌的历史。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荆浩、关仝,宋代的范宽等都是钟情于隐逸生活的文人,都是崇尚道家思想的,他们的审美意趣也是倾向清淡朴素和自然的。他们居住山林之中,眼中心中净是自然,心灵与山水相通;他们生活闲适,得以潜心研究山水画创作与理论。

自然在山水画中的体现可以从唐代王维说起,唐以前的山水为青绿山水,而唐时王维开创了水墨山水。山水画的这一变革的思想源泉就是对自然的无限向往。

王维多才多艺,在艺术上有很深修养,是典型的“隐于朝”的隐士,其隐逸思想为世人所推崇。他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他看来,水调的墨是最能体现自然本色的,他以水调出浓淡不同的墨色代替了前人的颜色的渲染,“水墨画”成了王维画的特色。王维一生富贵但仕途的不顺也让他历尽艰难,他的心态从青年时的积极进取转变成了暮年时的消极隐退,这时他与佛教越走越近,成为禅宗的信徒。禅宗虽说是佛学,其实是“释迦其表,老庄(主要是庄周的思想)其实”。王维的审美趣味转向自然、朴素、不适雕琢的老庄审美。王维的水墨画风影响了其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流——文人画。文人画在北宋开始蓬勃发展,王维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地位也随之越发重要和崇高。

在宋时文人画兴起,大多文人都参禅论道,以禅论画,注重对自身情感兴致的表达,反对院体的工整、拘泥于形的表现的风格,喜好淡雅、简约。“平淡”就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的审美理想。平淡是士人的审美情趣,是对高雅的韵味的追求,在绘画上表现为远逸脱俗的气质。--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大家范宽是一位“进止疏野”“落魄不拘世故”的隐士画家。范宽技法上受荆浩、李成影响,后来主要师法自然。范宽的坚实浑厚的风格是典型的五代北方画派,其在北宋的影响超过了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范宽曾经隐居终南山、太华山,整日于山中凝思体悟,观察自然。他认为只有到真山真水中才能体会到山水的神韵,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与山水的景色融为一体。现存的范宽的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多是描绘崇山峻岭、雪山寒林的自然景观,都是全景式的大幅山水作品,这符合他的疏野豁达的性格。《溪山行旅图》是范宽著名的作品,整个作品给人雄浑苍茫的感觉,章法结构大胆,以+山头作为画面的主体,笔势强劲,深刻表现了山石坚硬的质感。董其昌称《溪》为“宋画第一”。郭熙、董源等都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将范宽奉为一代宗师。范宽的影响最大的时间开始于北宋末年,南宋山水画大家李唐就是师法范宽,而南宋的山水画画风都是出于李唐。

元代时,蒙古人人主中原。汉族士人在蒙古人的统治下遭到排挤,精神痛苦压抑,多厌恶世俗,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元文人画具有高逸、孤傲的特点,同时注重主观意趣,精于笔墨。元代文人发扬了宋代平淡的风格。更多地彰显了一种特有的隐逸情绪。“自四大家出,逸格始完全成熟,而一归与高逸清逸一路……”到了元四家时,可以说元代绘画发展到一个辉煌的阶段。元四家的山水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淡”。这个“淡”并不仅仅是画面水墨层次上的,而更是画家内在心灵的淡泊。

元四家中黄公望年龄最长,曾做官,但被诬陷入狱,出狱后信了全真教,隐居于南山宵箕泉,五十岁左右才开始专心于山水画的创作。他也学过荆关等的北方画派的画法,但是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他对于南方画派技法的学习和创新上。他在继承董巨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即在水墨勾勒皴染之后,敷以淡彩,创造了“浅绛山水”的画法,使得画面呈现出温和、松散的气息。他的创作都是来自于他对自然的亲身感受,将淡泊的情感寓于作品中。他描绘的景色多是云雾缭绕的江南真实景观。充满恬淡、自然之气。黄公望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富春山居图》。画作笔墨简远、清逸、沉着,多用干笔皴绘,意境宁静脱俗。明清山水画家大都临习过黄公望的作品,画风都是黄公望一派的。

元四家中的倪瓒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士”,他把山水画中的“高逸”推上了顶峰。倪瓒出身显赫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一生从未做官,性格清高,厌恶世俗。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年,倪瓒受到了道、佛思想的影响,期望超脱俗事,以求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于是他散尽家财,携家眷隐遁太湖。倪瓒自题《六君子图》中“大痴老师见之必大笑也”,这说明他也吸取了同时代画家黄公望的笔法。倪瓒的山水画是相当有特色的。他的代表性作品多是构图简洁,多取平远之境,以寂寞宁静的寒林为主,近处为平坡,远处为坡岸,中间则一般为一潭静水,“晚年的水墨山水多作萧疏平远之景,不设色,也不画人物”,寂寥、空旷,显出简淡之气。在倪瓒看来,他所追求的“逸气”不单单是艺术风格上的“逸气”,而是画家心中的“逸气”。所画之物要能体现出作者的超脱的精神世界。倪瓒之后学习他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学得好的却很少,主要的原因就是倪瓒如此超脱、孤单、悲凉的心境是难以达到的,所以其追随者也大多只能做到构图上的相似,而不能得到他的精髓。

明代早期院体画和浙派占据主流,中期以后由“吴门画派”取而代之。“吴门”画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多是擅长诗书画的文人名士,他们亲身体验了仕途的险恶,而淡于仕途。云游四方。以诗书画自娱。苏州是一个富庶而又有文人气的地方。这也成为文人画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明代文人画沿袭了元人的重意趣、重士气的传统,故而他们的山水花鸟画多表现出宁静典雅和自娱的精神境界。

沈周是“吴派”的创始人,性格非常豁达宽厚,“他继承了儒家孝悌和温良恭俭让的一面,而去除了积极人世的一面;他具有道家知足常乐、不谴是非的一面,而去除了过分清高嫉俗如恶的一面”。沈周的祖父、父辈都是精于书画的文人,受家族影响,沈周在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主要的成就在山水画上,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都是他倾慕研习的对象。沈周著名的《庐山高图》布局、笔法上都近似于王蒙,危峰耸立,树木郁郁葱葱,气势宏伟壮丽,笔墨浑厚,自题日:“……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月吞吐其胸……”说明作者的胸中气概与这瑰丽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沈周性格宽厚、仁慈,所以声誉很高,“吴派”的影响也随之扩大。

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身上我们可以见到崇尚自然的思想从绘画题材和绘画技法上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从题材上看,各式各样的自然山水都被画家悉心描绘出来,如范宽笔下的崇山峻岭,倪瓒画中的寒林平坡,黄公望眼中的秀丽山水。从绘画技法上看,王维开创了水墨技法,黄公望开创了浅绛设色的技法,这些绘画上的进步与发展都出于画家对自然恬淡、优雅的那份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15.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43.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5.

[4]王伯敏,王心琪,俞守仁.132名中国画画家[C].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202.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45.

猜你喜欢

范宽黄公望倪瓒
倪瓒的洁癖
黄公望的人生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范宽《寒江钓雪图》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得意忘形
浅析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