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与应对
2009-08-20周园
周 园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表现,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教育和引导策略,皆在实现贫困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并为教辅工作者在管理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体育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0-0191-03
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招生规模扩大化,更多贫困生得以进入高校求学,同时,教育收费问题也加重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加剧原有的贫困状况。经济问题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障碍也逐渐成为阻碍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的一大难题。体育专业学生是高校中特殊群体,兼有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的双重任务,而体育专业的贫困大学生具有与普通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一群体,分析体育专业贫困生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探讨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做贫困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突显的几大心理问题
(一)自尊心很强
贫困生普遍有较强的自尊心,而体育专业的贫困生尤为明显,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正是他们的典型个性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和扩大交际范围的需要日益明显。他们进入高校后,为降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带来的影响和缓解周围环境的压力,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融入到学生集体中,并得到别人的尊重以此来摆脱“贫困生”称呼的束缚。
(二)矛盾的挫折感
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体育专业的贫困生面对挫折问题有较强的耐受力,但是如果遇到很大的打击往往不能自我调节,从困境中走出来。因为他们在各项竞技运动中的训练和竞赛所形成的好动、好强、好胜的性格促使他们有一种凡事争第一的观念,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有调查表明,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在面临生活中各种问题时,为摆脱内心冲突导致的不快和焦虑所采用的自我防御机制更多为抱怨和假性利他。经济条件良好的和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则是理想化和交往倾向防御机制。
(三)情绪不稳定
体育专业学生是高校里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他们往往最先敏锐地感受到变化和冲击,特别是其心理冲击更为激烈和复杂。他们敢作敢为,骨子里有冲劲,但是有时候意气用事,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遇事容易采取过激行为,不考虑后果。体育专业的贫困生除了有以上的特点外,更因生活与学习环境的艰难使其与外人往来较少,孤僻、偏激的心理较为明显,遇到矛盾冲突则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排他性强烈。
二、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行为变化
(一)合群变为离群
体育运动分为集体项目和非集体项目2种。集体项目需要参加者遵守同样的规则,相互协作才能使群体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室外技能训练,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往往对集体活动很热衷。有研究指出,就整个贫困生群体而言,他们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人数达51.3%,而不参加集体体育活动的仅占9.1%,这说明贫困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依然很强烈。他们当中产生不良情绪时,会从集体活动中脱离出来,减少与同学们的接触和交流,热衷于人际交往的开放性表现转为自我封闭性问题显现。
(二)外向变为内向
体育专业学生多属外向型,即胆汁质。此类型的人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内心外露,热情果断。由于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受限,许多贫困生进入大学以后,相比经济条件良好的同学其学习起点较低,在英语学习、计算机应用、体育技能掌握等方面较差。加之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日趋严重,贫困生囊中羞涩,由此性格变得孤僻沉默。
(三)理智变为失控
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促进智育的发展,调节不良情绪。有文章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要原因是经常参与运动训练。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大量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情绪随着运动环境和运动状态而变化,自我表现和情感宣泄在技能学习中得以释放,有益于身心达到一种平和境地。而体育专业贫困生不仅要学好理论文化知识,还要提高体育运动专业技能,以及无法保障的经济问题这三重压力让他们对周围事物出现失控感。
三、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的招生制度看,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升学考试中加试成绩占60%,文化课占40%。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入学前体育生普遍对文化课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体育生一旦进入了高校,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3:7,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自然而然在文化课的学习机会和总量上就大大减少。因此,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这种偏低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对他们思维能力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部分贫困生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在给予子女的教育以“摆脱贫困”为主,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在成长的环境里某些高中老师也因对应试教育的过多重视忽略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善与人交谈。进入大学后,以前机械化的学习状态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多元化的学习,学习目标突然变得模糊,思想上也就产生了懈怠。
(二)对技能学习兴趣低
贫困地区总体收入偏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高校前未得到正常的体育训练及健身运动,接触的体育活动相对单一。进入高校后学院开设的很多项目都是以前未曾看到的,在技能学习上就落后于城里的学生,加之运动服装及参加健身消费不小的支出更是削弱了贫困生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同时,有些高校体育专业的现行教学手段停留在课程教学与考试上,缺乏对学生进行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辅导,这种情况导致贫困生表现出被动局面,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
(三)消费价值观出现偏差
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当地青年中的佼佼者,自尊与自卑相互存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体育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了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中要消耗一定的实物产品如运动服装和运动鞋、运动器械和器材等,某些体育项目的特殊要求会提升消费档次。这必然使得体育专业学生消费水平偏高。然而客观存在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水平,给贫困生心理带来消极影响。虚荣心作怪让他们唯恐暴露自己的家庭贫困,欲通过物质上的攀比来取得与城里学生所谓的相同地位。
四、体育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一)教师层面
1.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而贫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活困难,这是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厌学等问题的根源。其实,高校贫困生具有其他学生没有的一些特质,如自强自立精神、坚韧性好、耐挫力强等。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投入感情、多表扬的方法。具体操作上,一是在贫困生入学是进行摸底,建立贫困生档案和心理健康测查资料。二是利用班会开展系列相关活动,为贫困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三是照顾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等进行个性辅导,多与他们谈心。
2.学习指导。高校里的学习指导包括一切对学生进行的辅导活动,如:指导选课、补课、答疑、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培养、管理逃课等现象。作为学生成长的指路人和引路人,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辅人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职责,特别是针对体育专业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更是要从专业特点和学习风格上加以指导。一是贫困生虽然存在自我封闭,不善言谈现象,但是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跳跃,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目的性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二是可以根据体育专业特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鼓励贫困生参与,使学生不断掌握书本知识,并将课堂学到的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集体活动,让贫困生有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从体育竞赛中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自我水平的发挥,更增进了与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3.生活关爱。学生工作的理念不能仅注重管理控制和思想教育,还要着眼于服务工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上,一方面老师多给予贫困生热情、周到的关怀,通过引导他们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的自我辅导;另一方面鼓励贫困生遇到问题主动找老师或相关部门进行适当的咨询,及时调节心理问题。
4.生涯规划。贫困大学生由于承受着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影响着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于是大学校园里出现了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现象。此现象导致贫困大学生生活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也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体育专业贫困生的特点,可以从几方面去指导:一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心理,使其意识到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克服心理恐惧,理智判断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走出困境,积极和老师交流。二是指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客观评估自己适合和不适合做的工作,并利用就业指导课,集体辅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增进他们生涯决策的能力,协助他们步入工作世界。三是对部分无法很好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的贫困生,及时建议这些学生向专业辅导机构寻求帮助,通过专业的生涯心理辅导促进他们的情感更健康,人格更完善。
(二)学生层面
1.班级干部进宿舍。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阵地,是发现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学生对学校、学院的管理,对学习、生活的想法仅靠辅导员老师的了解是不够的,通过班级干部的了解会比较全面、深入和具体。毕竟,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分布较广,信息较多。班级干部是学生集体中的先进代表,充分利用这支精良队伍深入宿舍,以自身的经验帮助贫困生适应环境和生活方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就可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汇报给辅导员老师,以做出相应对策。
2.设立班级信息员。班干部有不同的工作职责,班级信息员能将任务专门化,一方面信息员通过与同学们相处随时向老师或学院反映贫困生思想动态和倾向性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可以主动与信息员沟通,便于准确全面掌握贫困生信息,及时改进工作和处理问题,有利于各方面工作和谐开展。
3.学生党员帮扶活动。大学生党员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能发挥一定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学生党员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平时接触最多的是周围的同学,因此有责任、有义务为同学们服务,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将信息及时传递与反馈。学生党员可以联系1到3位贫困生,主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为贫困生今后的大学生活点击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
(三)学校层面
1.提供经济资助。迄今为止,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的多元化经济资助政策体系。有调查显示,贫困生得意于资助体系的顺序依次为:助学贷款(55.3%)、奖学金(31.4%)、学费减免(16%)、勤工助学(14.5%)、困难补助(14.3%)、社会资助(5.7%);学生对资助体系的支持率最高的为勤工助学(50%)和助学贷款(34%)。说明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不断增强。学校可以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的原则建立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又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2.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精神鼓励是改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在研究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上,也举行相对应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别面询和心理训练活动等。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大多由德育工作者担当,部分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存在片面性的理解,不能正确地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的引导方法失当、偏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应结合的学生专业特点,有的放矢,通过各项活动强化心理意识、提高心理适应力,达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洪朋.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特点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5).
[2]尚成,邓小林.对高校贫困生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的调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2).
[3]孙焕江,何铁刚.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8,(5).
[4]刘英杰,孙永泰.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原则选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9,(1).
[5]崔景辉,付丽敏.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比较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4).
作者简介:周园(1981-),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