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与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和谐同构及其发展战略

2009-08-19李荣有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体系素质教育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荣有(1956- ),男,汉,河南内乡人,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艺术教育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全国艺术学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图像学,音乐学。)

摘 要: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面临着较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来自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学科体系两个方面的有效支持。本文认为,当前普通大学里研究生高端领域的艺术学学科教育,不同门类艺术教育和综合艺术教育本科专业,以及各级类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等应视为一体发展格局。应淡化行政分块管理机制,强化学科体系的自我调适机制。应形成以艺术学学科的理论理念为发展基础,以确立艺术学学科的龙头地位和宏观调控作用为前提,以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为主导,以教育教学质量与内涵的全面提升为核心,以各级类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多元一体模式的和谐同构为宗旨的完整发展战略。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体系;宏观综合;多元一体;高端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实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国策,从教育界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思与自检,到打破原有教育体系模式的巢穴,把“美育”教育重新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大政方针之中,确立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及作为“美育”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被纳入到各级类学校教育的整体之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扶植,艺术教育领域里的全面改革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也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历史的和现实的不利于艺教新思维正常实施的诸多因素,使一些重要的举措难以正常实施,这就需要来自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的学科体系两个方面的有效支撑,方能保证变革与发展的力度和进度不受影响。而思想观念的支持是隐性的,学科体系结构的支持则是显性的,且具有一种形式规范的功能作用。本文梳理分析了艺术教育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在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以艺术学学科的理论理念为基础,以确立艺术学学科龙头地位和宏观调控作用为主导等一系列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论述,旨在为全面推行国家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形成可持续战略发展体系,为确立系统完善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措施等提供参考。

一、中国艺术学学科理念与意义

艺术学是我国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倡导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它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国家学科设置委员会的批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纳入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学科设置之中。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及将艺术中的各个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人文学科的总称。”①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即进行宏观整体的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与研究的一个全新学科。应该说,它是一级学科艺术学的化身和影子。该学科教育的启动和迅速发展,标志着在一个新起点、新层面上的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与研究体系的确立,它对于改善和解决因长期以来学科切割分块过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能力低下、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欠缺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性与实践性意义。由于艺术学学科教育的理论理念,既承袭了我国兼容并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符合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故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学科发展的强劲优势已经凸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热门学科。

纵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许多国家已经把艺术教育学科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因为艺术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民族文化建设和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与研究,则体现了时代大文化教育的学科目标与价值定位。它既是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及教育观念升华的一个亮点,也是形成生态式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应和满足了新时期国民素质教育的需求,强化了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整体机制,同时又回复展现了各艺术门类之间交融交织的密切关联,是一个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学术性和系统性知识的学科。

综合性艺术教育与研究的现代学科体系产生的国际背景,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之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培养人的综合能力与创造性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故而首先着手改革教育结构,倡导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学术理念及人文艺术的素质教育。艺术学作为一门现代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西方人一般视“艺术”为“美术”,对于艺术学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研究范围,无疑也受到此种理念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家们开始从西方科技文化体系独尊的泥潭中拔出脚来,认真审视我国综合多元的人文艺术理念及其悠久学术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对独具中国特色的各艺术门类之间共同的审美性、愉悦性、育人性和创造性等功能,再度引起了学界和广大社会的高度重视,使“美育”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重新确立起重要地位,并最终孕育产生了对各艺术门类的共同性原理和发展规律等,作宏观整体的综合性教育和研究的艺术学学科与学问。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综合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属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国家就建立起了以“礼乐”教育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系,并把乐教放在首要位置。即所谓:“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②认为“乐教”重在教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道德情操、审美意识和思辨性、创造性能力,是对人的品行和能力等起主导作用的“内因”教育;“礼教”旨在教人的行为(礼仪)举止,属于做人和做事的外在标准;二者共同塑造了人的内在思想涵养与外在行为修养的和谐一致,“六艺”教育则使受教育者达到知识贯通,多才多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③也说明了“乐教”在先秦时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秦汉以后,虽然由于王朝的不断毁灭与更替,社会历史文化随之出现转型等原因,艺术教育的形式、内涵等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异,但以“礼乐”教育为核心的基本属性,以及综合性艺术理念和艺术形态等,却一以贯之的保留和传承了下来。以至于上至先秦、下至明清的古代社会的文人阶层,多为“六艺”皆通、文武兼备之士,中国艺术文化的体系也历来以综合性形式形态为其典型特征。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不断跨上新的台阶,但也由于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学习西方经验的过程中出现了囫囵吞枣的现象,导致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具体实践都出现一些偏颇,走向了单一学科模式和单一知识体系的误区。然而,近百年来,继承和倡扬我国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的思维理念和具体实践并未停息。如学堂乐歌时期,李叔同、丰子恺等代表性人物,均在履行着综艺教育的职能职责。蔡元培于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他的“五育”并举观念,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释,认为“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于自卫;实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于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富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还从“五育”不同性质的角度,论述了其各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军国民主义占百分之十,实利主义当占其四十,德育当占其二十,美育当占其二十五,而世界观则占其五。” ④在这一高屋建瓴的“五育”教育理论中,“美育”教育的地位名列第二,并突出强调“五育”间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的混融关系,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另如自20世纪20年代起,宗白华先生即在南京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哲学系尝试开设艺术学理论的课程;3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的各级类艺术学校,也都非常重视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依然保留着我国综合性人文艺术的传统文化特色,等等。同时,在旅居海外的艺术家群体中,则更是把我国独特的综合多元的艺术文化传统,视为毕生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支柱。如旅美著名作曲家周文中老先生深有感慨地说:“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古代乐论非常精深,哲学、美学思想精神博大辉煌,还有西方没有的诗词、水墨画、书法、工笔画……,这些艺术中的结构、韵律、风格、节奏,处处飞扬和蕴含着音乐语言,我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作曲家要研究掌握的基本语言。如果一个中国作曲家没有这样的兴趣,没有对这些基本语言的钻研精神,很难想象他如何去创造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语言。没有自己的语言,要经受住时间的锤炼,要在艺术史上留下扎实的足迹,几乎不太可能。” ⑤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积淀数千年之久人文艺术文化底蕴的深邃隽永,以及广大学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情结。以至于粉碎“四人帮”集团之后,学界前辈们很快就恢复了构建中国艺术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是,1994年6月东南大学正式建立艺术学系,1996年首届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成为中国艺术学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当时的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之后我国艺术学学科教育的繁荣和普及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可见,对人进行普遍的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既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近现代以来日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逐步纳入学校核心课程的文化学科。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衍变,艺术的形式可以分立成许多独立的个体门类,但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同性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永恒的,不可能被人为的因素割裂开来。故学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应是更多的对学生实施宏观综合的艺术文化教育。它既是一种艺术素质的教育,又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教育,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又掌握一定的文艺理论知识,同时体验了艺术文化寻根溯源的心里路程,打下博学多才和攀登高峰的牢固基础。倡导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首先是要把被强行拆开的“文”和“艺”重新归为一体,让二者的潜能充分融合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学术发展的动力。因为通过国际学界的集体反思,大家已经共同察觉到人文的丢失是一种悲哀,进而有许多学者发出了“没有人文的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强盛”,“没有人文的学校不可能成为一流学校”等强烈的呼声。那么,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没有人文的艺术教育也是不完全的教育。

根据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的实际需求,艺术学作为一个宏观综合的人文艺术学科体系,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实施国家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核心主体。如一位前辈指出:“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没有艺术的活动和实践固然谈不到艺术的学问,但若只有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和演奏,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学的建立。长期以来,不少人误解了‘实践出理论的这句名言,以为实践多了、层次高了,也就会产生出理论,好像大艺术家也自然是大理论家。然而,至今,要进入人文学科的境界,没有更大的提炼和概括是不可能的。‘实践出理论只能说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原料,并不能直接上升为理论。就像矿石会练出铁一样,但未经冶炼的矿石永远不会是铁。” ⑥应该说,这段话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艺术学学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与重要意义。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由于我国艺术学学科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等原因,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各学科门类艺术的研究来说,作为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艺术学研究,至今仍然是一个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

二、中国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成败,决定着国家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的前景。因为大学既是培养孕育合格人才的摇篮,又是教育理论、教育机制等形成和完善的基地。由于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和教育存在着重理、轻文、偏艺,忽视人文艺术整体素质教育的严重倾向,加之学科门类的划分过细,使得本为同根生的各艺术门类之间,仿佛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在日趋单一的学科理念支配与制约下,渐渐地削弱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意义,以至于几乎所有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都盲目的攀比和追求专业艺术院校的办学模式,以培养一流的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等为荣耀,使得本应以培养知识型、学者型人才为本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一溜烟地变成了所谓“艺术家的摇篮”。 无独有偶,作为“美育”之主体的中小学的艺术类课程被列为“副科”,专业艺术院校里的艺术理论专业同样被作为“副科”。这种全国上下一盘棋以艺术技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促成了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结构的失调,学生求知趣味的偏狭,知识结构和认知观念单一闭锁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大学艺术教育目标的移位,导致中小学等各级类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渐渐地脱离开“美育”的内涵和“人文”的外衣,演变成为唱歌、绘画、跳舞等的代名词。以至于各级类学校艺术教育的执业者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致使以上问题成了制约我国艺术教育机体健康发展的恶性毒瘤,直接影响到我国学校人文艺术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育教学目的付诸实现,以及国家艺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力度和进度。主要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述及。

其一,学科教育与发展理念更新滞后,影响到全新教育体系的重构和运行。

所谓学科理念,是指学界对学科发展带有共同性意义的思想性、理论性认知意识。它常常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背景因素,社会的功利性需求和人们相对稳定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等因素,经综合归纳成为一种学科发展的理性准则和指导思想。如前所述,我国艺术教育的理念,在经历了百年来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之后,逐步适应认可了以科学技术体系为唯一价值标准,以短期功利为追求目标的认知观念,整个社会彰显地是单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指标。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中,重理工、轻文史、偏艺术则成为一种必然。那么,作为被列为另册,在夹缝里求生存的艺术教育专业,为了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只好把易见成效的单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办学、立学和兴学的指导思想。久而久之,圈内人的学术理念、学识结构和理想追求等,均调适定位在这一根线上,成为艺术教育唯一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同时,由于这种艺术教育价值观念的生成,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的合理性因素,所以它才得以广泛流传至今而免遭淘汰。

就目前国内外大学办学的模式来看,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种类型,而就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来说,也相应的存在“研究型”和“创作表演型”两种类型。如在欧美及世界多数国家,专业艺术院校主要是培养创作、表演型人才,在学历和学位教育上,主要是颁授偏重于评估具有不同等级的创作、表演能力和专业水准的单一学科性质的艺术家文凭。而各艺术门类创作理论、史学理论等专业方向,一般都放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专业,并设置门类齐全、跨度较大的研究生教学体系,颁授硕士、博士等学位文凭。这种办学理念模式的优长在于,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展示其特殊性功能,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艺术天分和潜能,以培养具有创作、表演专项能力的艺术家为其办学宗旨。综合院校则因其学科齐全,人才集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着学理交感、学术交融、资源共享、学科共建的自然优势,可侧重于培养具有综合性人文艺术知识能力的学者型人才。这样的分布,可以使得两种不同性质的学科教育均找准了适合自我发展的坐标,充分发挥和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分别办出自己学科特色的同时,反过来可以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我国数十年来的艺术教育,表象上存在着“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两种不同的模式,但事实上艺术教育的中心则完全偏向了专业艺术院校,专业艺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成了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唯一参照模本。具体来说,专业艺术院校除具有培养演艺、创作型人才的学科机制外,还设置了相关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并领先于师范院校建立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重心的硕士、博士等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即包揽了两种不同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的艺教体系。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学科,则自动的放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自然优势,一边是坐视宝贵的资源长期流失,一边是盲目的与专业艺术院校比拼技能型教学业绩。这种被誉为“换防”的教育教学模式,表象上看是受现实利益的驱使,实质上是缺乏正确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念所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已经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地进行有机的调整,却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太多,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改观。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衡量,这种错位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当今要彻底改变这种侵润已久的办学理念,由单一型学术思维转变为复合型学术思维,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它既有主观上已经根深蒂固的单一学科意识形态的存在,又有客观上大量单一知识结构学科与学人群体存在的既成事实,还有我国传统文化中遗留的中庸、求同等心性意识的影响,造成许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⑦的处事态度等多重障碍。就已经实验进行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以及高师院校综合艺术教育本科专业试点招生的范例来看,阻力还相当大,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这里边固然存在着师资不足、条件有限等客观上的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旧有观念制约并导致了行动上的迟缓和拖沓。同时,高师综合艺术教育本科专业招生的试点,一般放在音乐、美术等传统系科实施,某种程度上属于代理性质,没有形成独立的教育教学保障体系,本身就形成了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虚无状态,出现不扎实、不到位现象在所难免。

其二,学科构架体系割裂与残缺不全,影响到新理念和新方法的贯彻实施。

由于当初按照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标准,对我国大学里的学科门类进行了分块切割,学术研究的机体也自然地瓦解成条块状态。艺术教育学科依然如此,首先是由于社会文化分工的急剧需求,专门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院陆续建立,接下来是本为一体的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出现内部裂变,及至相同的专业方向内也模仿专业院校暗分成不同体系,片面追求单一的技艺技能,成为师范性艺术教育的潜规则。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移位,从而造成了多代人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理念贫乏,不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那些接受单一学科知识教育,并在单一职能岗位上工作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师们,面对重新提出的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的新标准,无法正视,无所适从,难以用心感悟体验和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等都在所难免。

截至目前,虽然说单一学科教育的弊端已经被学界大多数人所认识,但要一下子突破和改变这一体系却并非易事。如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完善问题,该学科已经被国家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并明确了其二级学科的子学科体系,给予了珍贵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在一些重大发展问题上,至今学界并未真正达成一致的共识。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持积极态度的人,视若使命,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实践;一种持消极态度的人,淡然处之,自首疆土,坐以静观其变;另一种人持反对态度,不究其理,不辩其实,极力反对和否定。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艺术学是个新建学科,无论是其理论理念、构架体系,还是具体的方式、方法等,都处在探索实验的不完备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如作为艺术学二级学科构架体系基础的本科专业,至今尚未找到适宜的定位,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科教育的质量,以及人们对该学科发展前景等的看法。所以说,在学科构架体系尚不完善的当今阶段,一些新理念、新方法的实施,肯定会遇到较大的障碍和困难。

其三,教育教学体系结构的相对陈旧,影响到教学质量与学科目的的实现。

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结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基本条件。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主要分布在专门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两个领域,二者本来有着明确的不同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的体系模式和方式方法上,也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较长时期以来,由于师范院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偏移,导致了教育教学体系的单一和错位,已经远远的脱离开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轨迹,大学里传授的知识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际相差甚远,教育教学的质量就无从谈起,甚至于预期和达到的标准越高,就偏离学科教育的目的越远。形成和加剧此种现象的另一原因在于,文革结束之后,由于十年间人才输送链条的中断,在艺术表演、艺术创作、艺术管理、艺术制作、艺术设计等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较大的人才缺口。当时的师范院校在完成教育类培养计划的同时,也为专业院团、广播电视、群文社团和政府管理部门等,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有效地改善了人才奇缺的现状。

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各领域人才的缺口已经填平,加之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以及全新传媒手段的普及等因素,演艺、创作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急剧萎缩,但惯性的力量使高师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没有及时调整和回归,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索性纷纷名正言顺地办起了“表演”、“创作”类本科专业,大张旗鼓地和专业艺术院校进行白热化的角逐。教学原则上突出强调“一专多能”,这实际上赋予了“一专”的统领地位,以至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均把眼球集中于推出一个“好选手”,排演一台“好节目”,举办一期“好画展”等短期目标上去,丢掉了百年育人的教育之本。

这种学理念与体系模式的紊乱,必然导致教育教学性质的变态,导致教育教学宗旨目的错位。因为在盲目追求“拔尖”人才的热望下,不可能顾及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方面,也都更多地强调了单一的“专业化”属性。以至于虽然当今已有睿智的学人,提出了“多能一专”的反向思维教育主张,可以说是颇具哲理性和实践性价值,但这一主张在原有教育教学体系下却无法得到有效地实践和验证。

三、历史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走向

应该说,我国全面实施的艺术教育的改革是富有成效的,如高等艺术教育领域确立了艺术学学科的战略发展地位,形成了多层次的学科教育与研究体系。基础艺术教育领域制定了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标准》),⑧原则上解决了基础艺术教育的基本准则,也为高校艺术学学科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学基础。虽然说两个层面的改革和发展均处在初始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艺术学学科构架体系尚未完善,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也因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局限而进展缓慢,等等。然而,这毕竟是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总体而言,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快速发展,需要来自思想理论体系和学科构架体系两个方面的支撑和支持,方能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不断协调,解决长期困扰和制约我国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那么,强化学科体系的自我调适机制,淡化行政职能部门分割管理的机制,形成以艺术学学科的理论理念为基础,以确立艺术学学科的龙头地位和宏观调控作用为前提,以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为主导,以教育教学质量与内涵的全面提升为核心,以各级类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多元一体模式的和谐同构为宗旨,当是国家艺术教育改革和健康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和走向。

其一,确立艺术学学科龙头地位和调控作用是一种必然走向。

从其学理意义上看,艺术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实践性,融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文艺术学科,一个以探研和实施多元艺术文化教育为基本准则,并和大学本科的专业艺术教育、通识艺术教育,各级类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等密切关联的人文艺术学科门类。它的包容性和吞吐能力极其强大,发展空间和前景非常广阔,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学科。如前所述,中国艺术学是对所有的艺术门类(含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曲艺、电影、电视、艺术设计等)进行宏观的综合性研究,以及进行分类性研究,探讨其发展衍变的总体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专门性艺术教育基础上的深化和提升,是按照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上升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再由实践催生新的理论的哲学原理,构建起来的一个源之于基础艺术教育,用之于基础艺术教育的高层教育体系。同时,这一高屋建瓴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和针对中小学校的艺术素质教育而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虽然分属于两个有较大差距的不同层面,但其学理基础和意义确极相吻合,两个不同体系均突出的体现出以培养综合性艺术能力、强化人文主题、突出个性化目标等的时代特征,而这种内在机理上的高度统一与契合,正是由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艺术本体的学理逻辑关系所决定的。

由此可见,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不仅适合于高等教育层面的人文艺术教育学科专业,而且适合于各级类普通学校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同时对专业艺术院校的单科类艺术教育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因为艺术教育不同级类和层面的划分,是根据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社会文化之需求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所谓的专业艺术教育,只是在普通艺术教育基础之上的技能性强化和提升,综合性人文艺术素质则是每一个国民不可或缺的必备修养,故我们说确立起艺术学学科的龙头地位和调控作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走向。

其二,以综合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为主导是一种必然的走向。

从培养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角度,历史和现实均已告诉我们,作为单科类技能技巧的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以外的社会教育中即可收到很好效果。如大批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业余选手,在国内外各种艺术门类的赛事中获奖并成名,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而大学是一个进行系统性科学知识传播的场所,必须通过科学有序的多种基础性课程,完成对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的教育,以及世界观、方法论和思维思辨能力等方面的锻造,并最终培养造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者型、创造型人才。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不管是在师范院校、综合院校、专门的艺术院校或各级类学校从事艺术教育,还是到社会上从事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管理等工作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因而也都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修养,特别是在各级类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则必须具备广博的学识和综合性人文艺术素质,方能适应新时期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标准的要求。同时,无论任何一种专业艺术创作的领域,也需要广泛地吸收多种艺术文化元素的营养,方能推出创新型成果。

从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人文艺术基本素质教育的角度,《艺术课程标准》中说:“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小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⑨我们不难想象,对学生实施全面艺术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各级类的学校,而完成学校艺术教育任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艺术修养、艺术功底是否深厚,艺术审美能力、立美能力(即创造性能力)是否到位,等等,是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水准,完善艺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条件。然而,艺术学的学科理论与教育教学目的,则决定着该学科能够承负由高端向低端全面辐射,承担起对所有各级类学校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的任务,这对于迅速改变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紊乱现状,改观艺术教师不合理知识结构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以综合性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在各级类学校的全面铺开为主导,是提升我国艺术教育水准和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和必然走向。

其三,各级类学校艺术素质教育体系接轨是一种必然的走向。

我国政府的教育管理工作,分设有高等教育司、初等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和体卫艺教育司等不同的职能机构。一般来说,这些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指导检查和落实各分管领域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同时,此种机制也存在着交叉管理或多头管理的现象。如高等艺术教育的层面,主要归体卫艺司管理,师范教育司和高等教育司等也会有一定的职责范围;初等艺术素质教育的层面,主要归初等教育司管理,而体卫艺司、师范教育司等也会有一定的职责范围,等等。一般情况下,常规性问题通过有机的行政协调即可得到合理的解决。然而,在分途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战略决策的过程中,由于这种管理体制的制约,显然会出现一些缺口和空挡。如十余年来,在高等艺术教育层面,通过以宏观综合的人文艺术教育和研究为宗旨的艺术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科点的构建,以及大量学术研究新成果的推出,初步确立了艺术学学科教育的高端地位。但作为其学科基础的本科专业和各级类学校的综合性人文艺术教育,虽然学理基础完全一致,却由于这种管理机制的局限而没有纳入一体计划之中。初等艺术教育层面,从“美育”教育重新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中,到新颁《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综合艺术教育试点工作的展开,以及为解决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问题在高校试点的综合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等,为基础艺术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但作为基础艺术教育层次的升华和高素质人才的急剧需求等,很显然和艺术学高端教育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亦因于此而至今没能实现有机的链接。可以说,这种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管理模式,使得上述两个理念、结构、方法和宗旨均和谐一致的高端、低端艺术教育体系,没能及时地合流与并轨,并出现了高端悬于空中、低端无所适从的局面,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理论理念上的漂浮不定。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面对新时期我国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改善原有政府职能部门分块管理的机制,打破不同层次艺术教育领域之间人为的界限,突出强调通过学科发展机制的有效调节,实现高等艺术素质教育和初等艺术素质教育两个轨道的有机接合,把之融汇在艺术学学科教育的体系之下统筹运作,当是一种科学的和理智的选择。同时,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尊重和保护现存不同艺教体系模式,让不同的艺教体系通过一定时期的并存,撞击磨合出新理念和新体系。

因为从科学的辩证的角度,一方面是世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而更多的表现为此一时利多于弊,彼一时弊多于利。一方面是此事物和他事物之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竞争才能有更好和更快的发展。据此,在艺术学学科框架体系下形成不同艺教体系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可以既保持着其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又有着相互之间交融互补的一体平台,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共同创建新时期国家艺术教育的新理论与新格局,也是符合事物发展基本规律的必然选择和走向。

总之,由于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涉及的问题较多,难度较大,还可能会随时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种种尖锐的矛盾。然而,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学科的理论是对学科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学科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升华,没有成熟的科学的学科理论,就没有成熟的学科实践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要经过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的反反复复的过程。从学术发展的前瞻来看,艺术学学科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宏观构架的子学科体系,可对艺术学科的总体发展和各分支学科的个体发展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它的发展和完善既是艺术学科建立正常发展秩序的象征和立足点,又是全面推行我国艺术教育改革,完善国民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艺术学学科理论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全息体系,充分体现出宏观与微观的和谐一致,它应该也必将成为国家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体理论基础。(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礼记•文王世子》,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 孔子著,麦晓颖、许秀英译注《论语•泰伯》,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④ 蔡元培著,高叔平编《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⑤ 周凯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和期待》,载于《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

⑥ 李砚祖主编《中国艺术学——张道一教授七十华诞暨执教五十年文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反对自由主义》,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⑧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⑨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Research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Artistics System and Artistic 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LI Rong-you

(Artistics Research Center,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2)

Abstract:Chinese art education reform has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but it is also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 and needs effective suppor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cientific discipline system. The present article believes that advanced artistic education in graduate schools, undergraduate artistic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rt education majors, and art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various school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whol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should reduce loc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emphasize the self-adjustment mechanism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We should for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the theory as its basis,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macro-regulation as its prerequisite, complete popularity of humanitarian and artistic quality education as its guid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contents as its core, and integration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itarian and artistic education in various schools as its purpose.

Key Words:artistics; disciplinary system; artistic education; macro comprehension; multiple integration; advanced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体系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