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2009-08-19凌继尧付强
凌继尧 付 强
按 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艺术学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2009年6月27日至28日,由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和《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17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开幕式上,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李金,山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窦明生,山西大学副校长贾锁堂分别代表主办各方对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本次会议呈现出艺术学研究向纵深迈进的趋势。会议围绕艺术学原理与艺术美学,艺术史与艺术遗产,以及艺术学学科建设与艺术学专业教育中的三大问题进行了分组研讨。闭幕式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凌继尧教授宣读了全体代表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将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的建议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宣布全国艺术学学会(筹)正式成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分别作了讲话,寄予艺术学厚望,与会专家纷纷希望会议运作制度化,力求为我国艺术学科发展和艺术教育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
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和本次会议同样得到了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2007年始,本刊就开设了“艺术学研究”专栏,关注该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并刊发了有关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本着一贯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宗旨和《艺术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魄,经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自本期起,陆续刊发本次研讨中具有代表性的会议论文,同时对学界其他关注艺术学学科建设和自身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本刊也陆续择优发表。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三期“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200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经济审美化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AZX005)阶段性成果,以及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2009年4月,《艺术学双年鉴(2007-2008)》编辑部委托付强博士对凌继尧教授进行了访谈,本文就是这次访谈的内容。
作者简介:凌继尧(1945- ),男,汉,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导师朱光潜),先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哲学系教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东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组成员,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艺术学》丛刊编委会主任,《艺术学界》编辑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摘 要: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了二级学科艺术学,13年来艺术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涌现出一批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点和硕士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艺术学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坚持艺术学学科壁垒的同时,艺术学也得到了扩容。艺术学研究生培养的队伍不断扩大,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应用艺术学;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J023文献标识码:A
一
付强(以下简称付):凌老师您好!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国家“985”工程(东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东南大学)艺术学(二级学科)学科带头人,您向来对学科动态有一种洞察力。您能否从自己的学术视野出发谈一下近两年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凌继尧(以下简称凌):近两年来,二级学科艺术学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在体制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现在,我们有了1个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13个省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东南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和内蒙古大学),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杭州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基地,山东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基地),6个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另外,清华大学拥有一级学科艺术学博士点,但是迄今没有招收艺术学博士生),60个硕士点。
付:在一级学科的8个二级学科中,艺术学学科点的数目占据什么位次?
凌:一个单位既有艺术学博士点,又有艺术学硕士点,算一个学科点。艺术学学科点的数目为60个,在一级学科艺术学的8个二级学科中排名第4。排名第1的是设计艺术学,129个;第2是美术学,121个;第3是音乐学,78个。与音乐学相比,艺术学学科发展的空间更大些,不远的将来,艺术学学科点的数目有望超过音乐学,进入前3位。
付:艺术学学科在体制建设上的成绩还体现在哪里?
凌:还体现在“211工程”项目和“985工程”基地上。教育部“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8-2011)艺术类全国共有7项,其中二级学科艺术学1项: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其余6项是:清华大学的“设计艺术重点学科建设”,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中国传媒大学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广播影视艺术”,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上海大学的“公共艺术”,江南大学的“工业设计系统创新理论与方法”。在上述承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单位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还获准建立了“985工程”三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创新基地的名称是“艺术与创意产业”,也是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
付:2009年6月在山西大学召开了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这样的会议是否每年都举行?
凌:是的,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已经步入正规。上海大学对举办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作出了很大贡献。第一届研讨会就是上海大学主办的,后来,上海大学又主办了第二届研讨会(东南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参与主办),这是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第三届研讨会由东南大学于2007年主办(上海大学、云南大学、《文艺研究》杂志社参与主办),第四届研讨会由山东艺术学院于2008年主办(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参与主办),第五届研讨会由山西大学于2009年主办(东南大学、上海大学、《文艺研究》杂志社参与主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原召集人、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于润洋先生,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参加了我们的会议,并作重要报告和发言,给予我们很大支持。除了这种会议外,其他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也召开过全国性的艺术学会议。
付:在举办艺术学研讨会的同时,有的学校还创办了艺术学的丛刊。
凌:艺术学在体制建设上的成绩也体现在艺术学丛刊的创办上。近两年创办的艺术学丛刊有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研究》,已出2辑;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界》,已出1辑。此前,上海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合办了《艺术学》丛刊,后来《艺术学》丛刊改由上海大学和东南大学合办,迄今已出12辑。
除此以外,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拥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中文核心重点期刊,已经纷纷开始关注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建设、发展,例如《艺术百家》杂志在几年前就开设了“艺术学研究”专栏,重点介绍有关二级学科艺术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最近又开设了“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专栏,并着手专题讨论“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博士教育培养中论文选题的相关问题”等等新锐问题,关注现实、前沿,着力切实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一些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报,如《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有相应专栏,侧重对一级学科艺术学以下各二级学科特别是艺术学(二级学科)学科的理论研究;其他还有一些重点期刊,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艺研究》、《艺术评论》,等等,也纷纷着眼关注或已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持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建设、发展。
上述成绩为艺术学的学科发展争取了更多的社会综合资源,也为艺术学研究和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二
付:您非常注重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艺术学学科而言,我们如何才能把艺术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应用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请您谈一谈。
凌:艺术学的理论、原理、方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多种途径,比如,运用艺术学理论指导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或者规范艺术市场管理。这方面的工作早就有人在做。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艺术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现在我国从事文化产业研究和实践的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有哲学的,文学的,经济学的,管理学的,历史学的,艺术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所长李景源研究员为首的一批学者就从事文化产业研究,他们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在实践运作方面也取得了成绩,他们为浙江省、江苏省的无锡市做过文化产业方面的课题。
付:在文化产业的研究中,艺术学学科有什么优势吗?
凌:文化产业中的大部分是艺术产业,所以,艺术学研究者理应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绩斐然,据我所知,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两个方面作综合考量,该院是国内做得最好的。该院院长叶朗先生是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他和他的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都是搞理论研究的,然而,他们不仅出版了大量文化产业的理论著作,而且给全国很多地区和单位编制了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规划,使艺术理论为社会实践服务。当然,他们在工作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同时吸收其他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然而,他们的艺术学知识无疑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付: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做法能够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工作使我考虑一个问题:能不能把艺术创意拓展到国家的整个经济层面,使艺术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我接触到一些案例,我感到有这种可能性。实际上,已有西方国家这样做了。英国科学与创新原部长赛恩斯波利受英国财政部的委托,于2007年10月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我们应当寻求一种‘向上的竞争策略,而不是立足于‘向下的竞争。”所谓“向上的竞争”,就是使“创意的概念拓展到整个经济层面,拓展到全体公民”。所谓“向下的竞争”,就是螺旋式地下降成本的竞争。英国的这种思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在这些实例的启发下,我阅读了一些经济学的著作,力图对“把艺术创意拓展到整个经济层面”的可能性作出理论论证。
付:您是怎样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的?
凌:保罗•萨缪尔森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他和威廉•诺德豪斯指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是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他们写道:“人类社会都必须面临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的经济体,还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①。
我认为,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时,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有重要区别:传统经济生产功能性产品,现代经济生产功能与审美、功能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产品;传统经济以技术主导生产,现代经济做到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传统经济为理性消费者生产,现代经济为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消费者生产。正是在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上,现代经济活动为艺术创意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付:您能不能稍微展开作些说明?
凌:在传统经济的时代,主要生产功能性的产品。一百年前的福特汽车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福特要生产的是价格低廉、功能良好的产品。福特不仅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而且颠覆了整个国家的面貌。他在密歇根州的红河汽车厂拥有10万员工,这个超大型的生产圣地每隔45秒钟就会生产出一辆T型车。到1921年,福特汽车拥有市场55%的份额,汽车产量是它的对手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倍多。福特坚持只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款式和一种颜色的T型车:“不管他们需要什么颜色,我们只提供黑色的。”每一辆汽车拥有同样的品质和外形。
黑色的T型福特汽车在市场独占鳌头的情况到20世纪2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1926年它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30%。福特根本不相信美国消费者会抛弃他的一度辉煌、实用的老爷车,而选择他的对手的颜色和型号每年都走马灯地更换的那些玩意儿。“那些玩意儿”正是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产品。然而,福特失算了,消费者确实抛弃了他的老爷车。1927年他不得不把红河巨型汽车厂关闭了6个月,为生产新的A型车做准备,福特公司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并从此开始落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通用汽车公司。
付:这是“生产什么”的问题。在“如何生产”的问题上,早期的福特公司和通用公司之间是否也存在区别?
凌:也是有区别的。“如何生产”就是采用何种方式满足社会需求。在如何生产的问题上,早期的福特工厂以技术主导一切。为了标明福特的汽车生产系统以及与之相伴的工作系统,出现了福特主义的术语。福特的工厂曾是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工厂,福特把高效率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海兰帕克厂创建于1910年,1913年4月开始营运第一条生产流水线。而通用公司推行一种新的、更加复杂的生产方式,把消费者对美观、时尚、舒适的要求融入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中,把市场开发、新产品研制、分销策略当作公司盈利的新的要素。它制定了一年一度的换型方针,不断推出新颖的汽车式样,并伴有动听的名字,诸如雪佛莱、别克、卡迪拉克等等。市场的惨痛教训使福特公司也不得不屈服于潮流而丰富汽车的设计。
20世纪50年代,当通用公司意识到许多美国家庭的购物决策是由妇女作出以后,设计副总裁埃尔在下属中增加了9位女性设计师,以便在细节、材料、颜色和汽车内部装潢等方面提供“妇女的爱好”和审美趣味。
当大众消费对汽车的基本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者不再青睐福特T型车,他们需要更时尚、更美观的汽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化正是在福特贡献的基础上产生的。个性化、差异化消费的需求预示着后福特主义时代的到来。福特主义注意力在于生产,关心能够生产什么;后福特主义注意力在于营销,关心顾客希望生产什么。
曾在77年中占据世界汽车业头把交椅的通用在金融危机中走向末路。美国《商业周刊》评论说,“通用在太长的时间里犯下了太多错误”,其中包括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而丰田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年来,通用管理者“一直以为消费者会主动找上门,但丰田知道它必须找消费者”。
付:请您再谈一下“为谁生产”的问题。
凌:在为谁生产的问题上,传统营销把顾客看作理性决策者,而现代营销把顾客看作理性和感性的结合。理性决策过程指经过深思熟虑,采取合理的行动满足需求。决策过程的步骤为:识别需求(牙膏用完了,要买牙膏),寻找信息(有高露洁,佳洁士),评价可供选择的产品(哪种牙膏的特色或益处更适合我),购买和消费。对于现代营销,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顾客虽然经常作出理性的决策,但是也往往为感情所驱使、由于感情上的触动和刺激而发生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成为消费行为的内趋力,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述论证,艺术创意向整个经济层面拓展是可行的。但是,要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付:你有没有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案?
凌:我提出了“企业的艺术创意诊断”的概念,其内容是运用艺术创意理论,研究企业与艺术创意有关的经营活动,分析其中的不足和欠缺,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对策,从而达到为企业转型服务的目的。为此,构建了我国企业艺术创意的诊断模型,这种诊断模型对于我国企业应该具有普遍的操作意义。
诊断模型设置的原则为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诊断模型的结构分为要素系统、指标系统和操作系统三个板块。要素系统的功能是表现企业艺术创意评价的主要方面和外显特征;指标系统是把个要素细化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从而更直观地、量化地体现评价要素的外显特征;操作系统的功能是说明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及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诊断模型的内容分别从四大要素系统对企业的艺术创意进行诊断评价:信息利用能力评价,艺术创意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能力评价,艺术创意管理能力评价,艺术创意成果的市场价值体现评价。根据各要素系统的得分等级,分析企业艺术创意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进一步提高艺术创意能力的路径。
三
付:艺术学的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庞大,也是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意见。特别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学交叉边缘学科的出现,让艺术学这一学科的外延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广,研究也越来越庞杂。您对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成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如何才能较为科学地建构起这一学科的基本框架?
凌:我对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成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学科壁垒,支持学科扩容。所谓坚持学科壁垒,就是经过多次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大多数学者对艺术学的学科体系达成了一种共识,这是我们要坚持的。这种共识认为,艺术学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学和相邻学科交叉形成的一组学科群(易中天先生在第一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言的用语)。现在的问题是,这组学科群里的学科究竟有多少?我们经常看到的有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符号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考古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价值学,艺术传播学,艺术伦理学,艺术比较学,等等,如此列举下去,这种交叉学科会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之多。这使得艺术学这一学科的外延越来越大,研究也越来越庞杂。
这里应该有一个学科壁垒,这样的交叉学科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但是不一定都要被纳入到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中。壁垒不是人为的设定,而是某种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这是有待大家讨论的。
付:那么,您主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凌:我认为,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提出的思路值得重视。艺术作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知觉”的系统,是多层面的,这些层面不是偶然的、杂乱的堆积,而是各个层面之间合乎规律地发生联系,从而组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的完整系统。
各种交叉学科都无法垄断对艺术的研究,而只能主要研究艺术的某一个层面。例如,艺术心理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知觉的心理学过程;艺术符号学研究艺术语言,艺术创作通过艺术语言的编码传递特殊的艺术信息,艺术知觉则通过艺术语言的解码接受艺术信息;艺术社会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知觉赖以实现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过程。
付:也就是说,艺术的多层面性决定了研究艺术的学科的多样性,艺术多层面的结构和研究艺术的学科群是一种对应的关系?
凌:是这样的。既然艺术是多层面的系统,那么,研究它的各个层面的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符号学等也应该成为一个系统,每种学科在这个系统里占据受到规律制约的位置,与其他学科处在有机的、得到严格规定的相互关系中。
艺术的某个主要层面决定了研究它的某种学科存在的必要性,这样,艺术的总结构决定了研究它的不同层面的学科的存在。在艺术的结构和研究艺术的学科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研究艺术的学科的数量不是随意的,而是由艺术的结构所决定的。如果我们发现了艺术新的结构,也就会产生研究艺术的新学科。每种学科在研究艺术时相互补充,又不相互重复。
付:目前研究艺术的各门学科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凌:目前,研究艺术的各门学科还是非系统的,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基本上各自为政地对艺术进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是,首先弄清艺术系统的总结构,把艺术描述为有规律地组织起来的整体,使艺术作为多层面的系统出现在研究者的面前。这样,研究它的不同层面的学科才能形成彼此协调的系统,而无法进入这种系统的学科也就不能被纳入到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中。研究艺术的交叉学科有两类:一类是由艺术的结构决定的,如艺术心理学,这类学科应该进入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中;另一类所研究的问题虽然与艺术有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些问题在艺术的结构之外,如艺术比较学,这类学科就不必进入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这类学科的价值。
付:为什么艺术学学科的扩容是不可避免的?
凌:从艺术学发展的历史看,学科扩容是必然的,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学科中。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艺术现象和新的研究方法,艺术的疆界在发生变化,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也会随着改变。比如,19世纪中期产生了艺术心理学,19世纪末期产生了艺术社会学,20世纪中期产生了艺术符号学。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应该适应艺术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近年来艺术学的应用研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所以我建议把应用艺术学纳入到艺术学的学科体系中。艺术学包括理论艺术学和应用艺术学两个分支,理论艺术学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艺术学与相邻学科交叉形成的一组学科群;应用艺术学指艺术学在实践领域里的具体应用。应用艺术学最现实的研究领域就是正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涉及到艺术设计、影视、动漫、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对它的研究不是某一种门类艺术学单独可以胜任的,而需要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参与其中。
四
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是国内从事艺术学研究、教学的重要机构之一,自199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国家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学博士,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请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谈一下我们艺术学院在艺术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凌:在全国高校中,东南大学培养艺术学博士生的时间最长,毕业的艺术学博士人数也最多。他们大多数已经成为艺术院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艺术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有的成为艺术学院的院长。他们中有人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张道一先生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徐飙教授的博士论文,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多人获得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我们有些课程和教材,得到学校研究生院的资助,作为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来建设。
虽然我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使我们感到困惑,我们想提出来和其他高校的艺术学博士点共同探讨。
付:那是什么问题呢?
凌:这个问题就是艺术学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的选题问题。从学科背景上看,我们的博士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技能型和理论型。技能型主要是来自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等专业,他们有艺术实践能力;理论型主要来自其他专业。理论型的博士生论文选题通常会贴近二级学科艺术学,技能型的博士生论文选题通常会偏离二级学科艺术学,而接近某种门类。对于技能型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我们倡导他们、而没有强求他们选择二级学科艺术学的选题,但是,即使他们的选题对二级学科艺术学有所偏离,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完成论文时一定要有艺术学的视野。
付:为什么对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没有作硬性规定?
凌:对于技能型博士生,我们在选题上没有作硬性规定,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从市场需求来看,技能型的博士比理论型博士更容易在艺术院校找到工作。而且,他们毕业以后主要仍然是从事其他门类艺术学、如设计艺术学、美术学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然,艺术学的学习对他们的工作很有帮助。第二,从他们的知识结构看,做二级学科艺术学的选题难度较大,远不如在艺术学理论的指导下,做他们更加熟悉的选题来得有把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方案。
五
付:2007-2008年艺术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这两年里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凌:我注意到这两年出版的一些艺术学丛书。最早的艺术学丛书,是由广西艺术学院黄海澄先生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的《艺术学》丛书,其中包括黄海澄先生的《艺术的哲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先生的《现代艺术学导论》。那时候在我国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二级学科艺术学。后来,艺术学方面的丛书就多了起来。
近两年来的丛书有艺术学林丛书,由上海大学主编,学林出版社从2008年开始出版,迄今已出6本,其中4本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我翻译的《艺术活动的功能》和《艺术形态学》,蓝凡先生的《艺术历史空间的哲学思考》,书中的文章主要对艺术历史空间作了相关的哲学阐述。金丹元先生的论文集《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内容有关艺术美学、艺术思维、艺术文化与理论等方面。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系列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武汉理工大学主编。属于艺术学的有4本,主要侧重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有杨先艺的《西方艺术简史》,张黔主编的《艺术原理》,管顺丰的《艺术管理》,张黔主编的《艺术美学导论》。
此外,还有张伟主编的《艺术学前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李建盛的《艺术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刘伟冬主编的论文集《艺术学新视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付: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祝愿我国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更加繁荣。(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潇琛主(译)《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Several Problems in Chinese Artistic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Interviewing Mr. LING Ji-yao
LING Ji-yao, FU Qiang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In 1996, s the Academic Degree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augmented artistics as a secondary discipline. In the past 13 years, artistic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with a number of key disciplines, key research bases, doctor programs, and master program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ies opens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 artistics. When stick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tistics, artistics is enriched. Th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continually increasing; however, there appear some new problems in personnel development.
Key Words:artistics;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pplied ar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