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媒体审美的高雅与低俗

2009-08-19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7期
关键词:高雅大众文化娱乐

李 琰

什么是“高雅”?很多人认为这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用三点来界定高雅:首先,它的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不仅成熟精湛,而且具有独立的文化学甚至人类学价值;第二,它是积极向上的,能提升民族文化、适合民族精神生活发展需求;第三,具有高度的原创性,而低俗文化存在大量简单粗糙的复制和模仿。而什么是“低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朔曾经点名批评当时中国文化圈中的四大俗:成龙电影、四大天王、金庸小说和琼瑶电视剧,引发过媒体的大讨论。这是不是就是所谓低俗的标准呢?可是,时过境迁,当年的四大俗拿到现在看,不但不俗反而有越来越“雅”的趋势。倒不是他们自身有多大的转变,而是新涌现出的文化现象,“俗”的程度把当年给比下去了,让人惊讶。有人会问媒体怎么了?究竟是媒体的错还是观众的错?

其实仔细想想,这一现象并不为怪。如今的媒体运作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其制作节目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利润最大化。但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我认为,媒体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引导正确的审美和社会舆论,才能为和谐社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社会还是需要高雅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的,媒体要将其成熟精湛的文化发扬光大,但对于大众的喜好的所谓“俗”文化也不能视而不见,做到雅俗共赏,媒体才可既叫座又叫好。

电视:刻意回避大众文化?没必要

曾看到一个文人的博客写关于电视的高雅与低俗,里面的观点是:一个电视节目制作的低俗与否,不仅仅在于制作者本身,用什么样的态度、视点去看同样很重要。其中说到东北二人转,其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为什么至今仍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就是因为形式与内容不仅有通俗的一面,而且还有低俗的一面。二人转需要往高雅的方向靠一靠,或者像赵本山说的需要“装一装”,需要“突破、超越、提高品位”。二人转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艺术形式经过漫长的历史锤炼,虽然表现形式上有很低俗的一面,但如果一味地打击,这种艺术可能就会消失灭亡。中央电视台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火了“小沈阳”,也将“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从东北带到了全国。同时也让其中“低俗”的成分大大减少,慢慢走上高雅。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其审美情趣也会水涨船高,那些热闹低俗、只会带来感官刺激的文化形式,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可能会发展到有一天,大家约定俗成,都认为看某种文化形式是“没文化的表现”,其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最近“快乐女声”又开始选秀了,这个红透中国的选秀节目,曾被批评“俗”,不够高雅,比赛过程拖沓冗长……但据一调查显示,支持“超女派”的24.7%的人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争论,是因为一些人的观念陈旧,不够“与时俱进”;还有39.4%的人认为这种选秀节目很好,“给更多人提供了平等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是超女的支持者,他在某次采访中曾说过,中国文化内部的力量是非常强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态展现,像李宇春、周笔畅创造出来的文化魅力,同样非常吸引人,这就是“中国梦”。因此,笔者认为,在推广高雅文化的同时,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或扼杀大众文化。

纸媒:别将娱乐落入“俗”套

如今,许多纸媒如报纸、杂志、小说等存在庸俗化的倾向。文化出版物,尤其是一些所谓“学术”著作出版中,不是曾出现了“李白是蛊惑仔”“李清照好色”“大禹也有婚外情”等等充满着“学术八卦”与文化低俗风气的东西吗?这些文化中、艺术中的低俗、粗俗之风,不都是以“娱乐文化”为幌子,走低俗路线吸引眼球?难怪一些文化批评家尖锐地指出:以娱乐文化为名义的各种低俗消费,隐蔽性更强,杀伤力更大。只要给钱,什么样的东西都能登上大雅之堂。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些文化娱乐开始落入“俗”套,成为金钱的俘虏。行为商业化,思想低俗化,道德感没有了,羞耻感没有了,责任感也没有了。特别是某些低俗的小报小刊,专门狩猎社会奇闻怪事,把“乱伦…强奸”“二奶”等字眼放在头条、封面来吸引读者,影响非常不好。还有一些打着娱乐周刊的期刊,专门找明星走光、偷拍的照片刊登在封面上,还堂而皇之地说“要把娱乐精神进行到底”,让人觉得恶心。这些娱乐周刊还常常放在报亭和便利店显要的位置出售,对青少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值得媒体从业人员深思。

网络:“扫黄”是一项长期任务

与前两种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似乎在“高雅”方面的争议更大。这和网络传播的自身特点有关系。网络的匿名性让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变成了虚拟社会中的野兽,人类文明在某些人的网络世界里倒退到了蛮荒时代,并有继续倒退的趋势。前不久,关于一场网络低俗之风的整顿在全国开展,网络传播的低俗趋势污染了文化环境,毒化社会风气,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而青少年是网络低俗之风的最大受害者,这是全社会的共识。

一位网站工作人员介绍说,利益的驱动是迷信网站运作的原动力。除了暴露图片、娱乐艳照、色情文字等内容外,网络迷信也成为扫黄打非的重点。点击网上的星座占卜、迷信网站不难发现,以算命占卜为主业的“专业”公司比比皆是,他们靠为公司、个人咨询策划、起名、改名、选址为主业,争相经营着一本万利的“买卖”。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极强的人生阶段,对这些东西难免会感到很有趣。据一项调查显示,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网上算命都是“觉得好玩”然后逐渐上瘾的,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把网络变得“高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扫黄打非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涉及到判断标准,又涉及到定性原则,倘若掌握不当的话,很有可能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带来极大的伤害。

猜你喜欢

高雅大众文化娱乐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雅艺术下沉,营销搅动市场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沪港通”机制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吗?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娱乐眼
努力学,尽情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