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无穷秦直道 活力无限东胜区

2009-08-19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7期
关键词:示范园区文化产业文化

高 昌 王 敏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揽于九曲黄河“几”字弯怀抱之中,居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之一角。总面积2530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人。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北邻包头、东靠晋冀、南连陕甘、西接宁夏。城区距包头机场96公里,距呼和浩特市248公里,距北京市800公里,距西安800公里,距兰州850公里,距太原585公里,距宁夏437公里,距鄂尔多斯机场仅15公里。109、210国道、包(头)东(胜)高速公路纵横贯穿全境,包(头)神(木)、准东铁路穿城而过。便利的交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资源,发展文化艺术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这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引起了四面八方的热切关注和真诚赞叹。特别是近年来秦直道文化的开发,更是使东胜的文化产业建设引人注目。

近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区长王东伟就当地文化产业建设、重点文化项目开发特别是秦直道文化开发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东胜区的经济、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请您介绍一下东胜区的整体情况。

王东伟:东胜是我国蒙元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古朴,生物奇特、物产丰富,风味饮食别具特色。历史悠久的秦直道遗址,直指秦汉文化的源头。东胜境内有汉、北魏时期城郭遗迹多处,出土的战国、汉代、元代文物有1000多件。最大的内陆湖泊——泊江海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遗鸥的栖息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人们驻足于此。

东胜不仅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目前东胜境内已探明的矿种就有30多种,尤其以优质煤炭闻名遐迩。东胜煤田已探明储量727亿吨,与神府煤田联袂,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被称为“乌金之海”。陶土探明储量4,33亿吨,高岭土65亿吨,石英砂4226万吨,石灰岩、白云岩、建筑粘土等建材资源储量惊人。农畜产品、林果山珍、中药材久负盛名。盛产有“纤维钻石”之称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总部就设在东胜。可以说我们东胜“浑身上下都是宝”。

除了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投资,我们还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平安东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有识之士积极营造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同时,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

东胜区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路子,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前后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了民间资本,经过政府力量及民间力量的多年努力,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和多元化投资的良好的文化市场格局,促成了一批文化娱乐项目的相继建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鄂尔多斯购物中心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内蒙古第一家数字影院;另外,摩力圣汇娱乐休闲城、干龙娱乐城等项目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气息,体现了东胜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

但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的引导者,我们也认识到仅有这些文化娱乐项目是不够的,还要多方面突破,让文化产业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发展。为了把文化产业做成第三产业的支柱之一,“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对准了文化旅游业、演出娱乐业、文化信息业和文化中介业4个方面,接下来我们还要完成鄂尔多斯国际赛马场、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鄂尔多斯影视制作中心影视城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的规格、层次相较以往的项目都有所提升,相信这些项目的落地建成会对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记者:经过政府的引导、支持,民间资本的投入、参与,目前东胜区已经形成了哪些特有的文化产业品牌?

王东伟:我区的文化工作,以城市核心区建设为主线,挖掘、提炼、整合地区文化资源,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文化项目已经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秦直道横卧东胜区,目前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在全面建设中,而秦直道博物馆已建成,秦直道所承载的古老文化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依托世界重要保护湿地——泊江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投资兴建的鄂尔多斯世珍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到此体验人与自然亲密共处的和谐之感。我们还有文化产业创意园、汽车文化产业园区等现代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的人文风貌、现代的新鲜文化各成品牌又融为一体,已成为东胜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另外,以上所说的这些项目,和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阿尔寨石窟、恐龙博物馆等呈点状铺开,又连成一线,提升了整体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张力。

在打造这些文化名片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基地中,有很多都是以旅游观光为主导,以旅游业拉动一批富有文化性、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多方面发展。我们也开拓了这方面的思路,正在全面开发秦直道文化。秦直道文化的“五个一”工程是我们振兴东胜区文化产业的一个极其

记者:据了解,秦直道文化的发掘和开发是目前东胜区文化产业建设的一个大手笔,秦直道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从而吸引东胜区政府下如此的大力度?

王东伟:秦直道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由大将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战略通道,用以连接都城咸阳与北部边防前沿。秦直道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它是一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其南端起始于泾、洛两河分水岭子午岭南端的秦云阳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循子午岭山脊西北行,至今甘肃定边一带,再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过黄河,至秦九原郡治九原县(内蒙古包头附近)。现在,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东胜区、达拉特旗都保存有秦直道的遗迹,其中以位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保存最为完整。在该段直道的沿线,目前已确认有数座同时期的、与直道遗迹有密切关联的古城(行宫、障城)遗址。如果把历史回放的镜头再往前推,生活在距今14万年前的“鄂尔多斯人”,就已经充当着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活动在欧亚大陆桥上的古人类,就是通过这条通道,就是通过“鄂尔多斯人”,与中原地区的古人类进行交流的。

因此,这条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道路遗存及其周边的城障遗址,是全面了解秦直道和秦代道路的形制、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最直接的、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同时,秦直道也是研究直道沿途地区秦代以来地理变化、地貌变迁、水土流失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信息价值。

此外,秦直道文化遗址不仅保存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保留着生态学和环境考古学上的重要信息,对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也具有非常独特的信息价值。

基于这些因素,秦直道遗址所具有的时空跨越长度与规模、文化信息含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原真性和唯一性,不仅使其具有了珍贵的文物保护价值,同时具有了不可取代的文化品牌价值。

直道与长城是秦时最为重要的两项工程。长城位列世界八大奇迹而家喻户晓,而规模和工程难度与长城相差无几的秦直道,世人却所知甚少。剖析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秦直道可视性太弱。长城矗立在那里,是可以明显看到的、很直观的物象,但直道是一条路,虽然纵贯南北,但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沧桑它大部分已经湮没不见,保留的完整性太差,难以引起多方面的重视。其次,秦直道沿路出土的文物太少,进行考证、研究的历史依据不足,也影响了对其的关注和挖掘。

东胜区段的秦直道保存想对完整,沿路出土的文物及发现的遗址较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所以,研究、保护和开发东胜区段秦直道对秦直道整体的挖掘和保护、秦直道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更加重视秦直道的研究和开发,区委、区政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度。

我们对秦直道的关注并不是近期才“升温”。一直以来,东胜区都始终把秦直道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为己任,这也成为东胜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突破口。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东胜区委、区政府对秦直道遗址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在多方努力之下,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东胜段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全国的1200多个国保单位中跻身国家100处大遗址之列,和长城一起被列为“十一五”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以道路为主体的遗迹国保单位,秦直道,这份祖先给鄂尔多斯人留下的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品牌价值无可替代。

记者:我们了解到秦直道文化的“五个一”工程,包含一座秦直道博物馆、一本名为《秦直道探索与研究》的书、一个《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一部电视剧《秦直道》、一个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5个方面的工作。

王东伟:目前,我们的秦直道“五个一”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秦直道博物馆已拔地而起,《秦直道探索与研究》也顺利出版,《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保护规划》也制定出来了。下面我主要介绍一下电视剧《秦直道》和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情况。

首先,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的拍摄与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开发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已经成为我区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助推器。

为打造秦直道旅游文化品牌,2006年2月,区委、政府决定拍摄35集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集中反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治国方略,通过写修路的过程反映千百年来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孜孜不息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民族精神。

从2006年3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7次大型的电视剧项目论证会和拍摄座谈会,国内40多家新闻媒体对该剧进行了跟踪报道。2006年9月,区文化局与北京华映人国际影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电视剧合作摄制合同,确定该剧总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由国家著名导演陈家林、萧锋联手著名编剧林海鸥精心打造这部史诗巨制。市、区领导对电视剧拍摄给予了厚望,我们多次前往北京等地视察电视剧的道具、服装、布景等前期准备情况。为保证质量,在先期就确定了采用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拍摄设备、一流的制作打造一部历史题材精品,促进秦直道文化旅游品牌的提升的想法。

2007年8月22日,电视剧《秦直道》举行了盛大的开机庆典。40多位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机仪式,本剧导演肖锋、编剧林海鸥和演员寇世勋、丛珊、杨幂等剧组主创人员也参加了本次活动,国内60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对开机仪式的盛况进行了跟踪报道。目前,该剧已完成拍摄制作,即将与观众见面。我相信,该剧的播出,对于秦直道遗址的进一步开发、弘扬草原文化、提升鄂尔多斯的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我们坚持边拍摄、边建设的原则,由区委、区政府投入资金4000万元,启动了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编制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和《秦直道遗址(东胜区段)文物保护规划》。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占地1500多公顷,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分为五大区域,即入口引导区、草原文化主题区、秦直道文化主题区、秦文化主题区、文化产业动漫数字化产业制作区。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路文化基地;第二期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第三期为中原文化基地。以秦直道为历史文化背景,以古战车竞技模拟体验、北方游牧匈奴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展示、秦始皇巡游及仪仗展示、七国风情展示、秦都文化展示为主。产业示范园区主体园区将依据历史事实,深入发掘民间典故以及各国建筑特色与文化风貌,并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园区的需要,力图将古典韵味与战国独具魅力的恢宏气势融于其中,既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展示的需求,又可作为旅游休闲的良好去处。

模拟秦直道于2007年6月8日正式动工,宽为30米,长为3600米,北端修筑九原郡城楼门及附属长城,南端修筑秦咸阳甘泉宫(林光宫),浓缩了秦直道700多公里的恢弘气势。修建了九原郡城门,作为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入口和标志性建筑,城楼长为96米,宽为32 6米,高为27米。两个烽火台和190米长城的修建工程也已经顺利完工。电视剧美工设计组在模拟秦直道两侧搭建了供拍摄电视剧所用的烽火台、军中大营、过街天桥、过街楼、阙楼、驿站、望楼、大型修路工具等,同时在模拟秦直道的南端修建了匈奴大单于庭及胡人生活区,包括广场、庭帐及附属设施。这一产业示范园区还以模拟秦直道及其附属的九原郡城门、烽火台、驿站、关隘、秦都城为南北向主轴,修建秦行宫和六国都城(宫殿),作为整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两翼。同时,还将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尊”格局,在地形地貌特征独特的区域设置游牧民族生活展示区、古战车体验区、皇家园林狩猎区,在秦都城广场外修建东西方向的驰道,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交通体系。

记者:文化遗迹、历史资源要挖掘也要保护,只有协调好了开发与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秦直道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怎样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保证秦直道历史遗址的安全?

王东伟:我们已经认识到,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为宗旨,为广大人民提供高雅的精神产品;项目建设则是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为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二者都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

求而进行的,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特点却是截然不同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特点是“保”,要使一切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项目建设主要是在“破”的基础上来“建”,矛盾由此而生。

一方面经济社会要发展,另一方面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我们严格依法保护。文物不可再生,一旦破坏了它的原始风貌,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将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在秦直道遗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为原则,加强各方面的管理。服装款式旧了、落后了,可以脱掉重来,而城市建设项目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所以,保护的本质,就是保护、保存、保留、保有,规划的目的首先是“规划出永远不再重新建设的”,永远保护、保存、保留、保有的。因此,规划的意义对于秦直道遗址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来说,应当是战略层面的、高瞻远瞩的,是对产业转型的更为理性的支持,而不应是对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利用。

事实上,在秦直道文化产业方面的开发,区委、区政府一直强调保护为主的原则,秦直道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必须远离直道原址,我们把它建在了远离保护区东部边界3公里之外的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生、成长、积淀以及作为重大历史时刻及事件的见证等因素,促成了文化的影响力。东胜区政府恰到好处地实践了“哑铃”式的保护与利用原理,秦直道原址在市域的西端,而东胜区核心区在“哑铃”的另一端(东端),相距23公里。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于两者的中部,在整个结构上三者间的关系就像一个哑铃形,以中间地带的产业链接两端,既保证了遗址的保护,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使两者成为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而东胜区正是致力于这个“哑铃”的中间连接部位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是一种保护与开发的合理结合。

区委、区政府还强调,今后秦直道产业基地的规划还将继续坚持以下的原则和目标,第一,遵循保护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则,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二,坚持与整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主题,合理划分功能区,满足实现规划目标需要的条件;第三,历史与现代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针对全国和当地的旅游对象,分期实施,不断发展;第四,充分结合和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实现可持续性生态基地的规划目标。

记者:在开发秦直道遗址文化的同时,如何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王东伟:在打造秦直道文化品牌战略的进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文化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始终把营造最佳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以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力争尽快形成旅游、影视、会展、演艺、娱乐、传媒、出版、广告、创意、艺术创作等文化产业集群,努力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力争以品牌文化产品为核心,积极争取文化产品的跨国生产与合作,架起连通国内外文化市场的桥梁,在文化产业的推动、管理和市场运作方面有所作为。

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上,我们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齐头发展的理念。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建立无疑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一旦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立起来,饮食、邮政、娱乐等服务行业可以相继进驻,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示范园区无疑也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当然,以秦直道为文化底蕴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只是鄂尔多斯东胜区倾力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缩影,从秦直道博物馆建成到大型电视连续剧《秦直道》拍摄完成,再到秦直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即将建成,可以说我们的文化产业建设已小露锋芒。如今,秦直道已从全国的1200多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100处大遗址之一。相信通过“一个历史博物馆、一本书、一个文物保护规划、一部电视剧、一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五个一”工程的推进,秦直道文化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东胜的文化产业也会借这条古代“高速公路”更快、更好地大步向前。

猜你喜欢

示范园区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思考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