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职业技能培训中学员主体性的实现
2009-08-17何德开
摘要: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培训计划,同时达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绝大多数培训机构都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无形中扼杀了学员的主体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确保学员主体性原则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成功运用应注意的策略及方法,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主体性;职业技能培训;素质培训
问题的提出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因此,我们把启动人最本质的属性——主体性作为我们落实素质培训于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员素质的着力点。在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中激发学员的内在动机,促进学员主体性的发展。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成人,参加培训的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对新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但是,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对成人无疑又具有双重性: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有助于对现有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则可能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基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以情感意志为主力,把着眼点放在教师运用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的问题研究上,同时把着眼点放在与学员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上。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从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在职业技能培训中不仅要教会学员知识,培养其专业技能,提高其实际操作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更好地创造条件,让学员的主体性焕发出来,以提高培训实效。
那么,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如何才能将学员的主体性落实于实践教学中呢?实践证明,应先从宏观上改变相应的教学策略,然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学员主体性落实于实践教学中。
确保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的策略
为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充分调动学员的主体性,针对成人培训的特点,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课堂交给学员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个学员,相信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参加成人培训的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工作需要、生活压力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结果尤其关注。“我教你听”的被动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他们的这些优势,给予积极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布鲁纳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激发学员兴趣和情绪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为授课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员的理解与教师讲解出现偏离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阻断他们的思路,更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要记住他们是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我们要做的应该是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与鼓励,必要时可以让学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及时交换意见,婉转地指出问题所在,使其在愉悦、宽松、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训取得成功的保证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人文主义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居高临下的旧思想,多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与条件。教师要像朋友那样尊重和相信每个学员。在现实环境中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积极引导、善意关怀、适时鼓励会使学生有认同感,远比那些简单说教有效得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更将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证。
确保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运用的方法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是激发学员主体性的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成人培训的特点、结合技能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整个培训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一)寻求多种教学形式,贴近学生需求
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外,我们还应该积极鼓励学员进行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大部分参训者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学习,有些学员还带着问题和思考来上课,授课教师应在鼓励学员按照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学习目的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完全依靠学员的自我学习是不现实的,而应将教师指导与学员自学结合起来。在《电工》实践课教学中,为节约时间、确保进度,按照惯例在开始实践前将学员分成几个小组,但几次练习下来的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后来,有学员建议由教师下达相应的任务而由他们自由组合进行操作实践练习,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经过理论课学习与探索,他们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进而确保了他们在实践上能够彼此进行及时的补充、鼓励、配合与交流。这样,不仅提前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要善于发掘每一位学员的闪光点,多关心、多鼓励,为他们营造一个迈向成功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设计练习活动要遵守“安全第一、兼顾全面”的原则
技能类课程大多数都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工种(如焊工、电工、叉车工、烹饪等)均有一定的危险性。为此,教员必须自始至终给学员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实践之前,教员可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员了解并掌握应遵守的纪律、可以操作的条件、规范化操作规程、违规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遇到问题时的正确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这比简单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参训学员的文化理论基础相对于全日制学生较差,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却相对较强。所以,课前应注意分析学员原有的知识状况,以学员的素质结构为依据(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结构等),对参训学员进行准确的素质结构分析与定位,考虑学员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困难,然后根据“量体裁衣、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此外,还应考虑不同文化程度及年龄段的学员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员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都要让不同层面的学员都有锻炼和自我展示的机会。
(三)承认差异,因人施教
每位学员都是抱着“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态度参加培训的,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中,学员反映出来的参差不齐现象是正常的,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员,教员应在对其取得成绩给予肯定的同时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可以采用“低起点、小步走、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必要时可以将其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员分开练习,单独进行辅导,激发这部分学员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成功心理,积极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最终获得自信,走上成功之路。
(四)实践中应注重手与脑的有效结合
技能操作课应注重学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光动脑不动手是不可能培养学员实践操作能力的。知道了如何进行操作并不代表学会了操作,操作是亲身实践的过程。但是光动手不动脑,实践操作水平也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员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验证理论,能够因地制宜地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员。为此,在开始引导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脑子动起来,真正做到手脑统一。例如,上电工装配接线的实践课前一定要先让学员看懂并吃透原理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这上面多花点时间是值得的,对后面的实践练习将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尚未吃透原理图时就急于让学员练习,否则学员将一知半解。
(五)引导学员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其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引导是主线,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这根主线使学员主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例如,在上电子焊接实践课时,不要让学员误解为只是焊接元件的课程,而应该是认识与检测电子元器件、分析电子线路、学习制作电子产品以及温习电工仪表使用的综合课程。通常在电工教学中,学员学会并掌握了用交流接触器控制正反转、星型、三角型接线时,大部分教员会认为自己已经大功告成,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认为,此时教员还可以给学员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这种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可靠性、实用性、使用场所等。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出其他更先进、更可靠的控制系统。这样一来,不但不会打击学员的成就感,反而会促使其尽早认识自身的不足,进而才能促使其今后有的放矢地深入研究与学习。
(六)及时对培训效果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无论是对参训者还是对授课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估不应流于形式。评估的形式和方式可能因培训的内容、对象、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通过评估最终应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正确、合理的判断,找出培训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改进今后的培训工作。通过对成功培训作出肯定性的评价,往往能提高参训者对培训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应做好对评估资料的整理和存档工作。如果培训的评估记录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或不便对所有人公开的信息时,还应加强做好评估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
贯彻学员主体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尊重学员的多样性,以提高学员能力为出发点,根据不同个性特征的学员,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因人施教,满足个体对培训的需求,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快又好地实现培训目标。
在培训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和内容及教员自身的特点、长处灵活运用。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创建更好的培训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员的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为培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新如.心理学[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4.
[2]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现代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何德开(1979—),江苏淮安人,现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主要从事职业技能培训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