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法不同 效果迥异

2009-08-17王月芬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结课爱鸟树林

王月芬

教学一篇课文如同写一篇文章,应当追求整体完美。好的课堂收尾同文章的结尾一样,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照应开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感受和理解,获得释疑后的快感,又可以让学生汲取文本中思想和艺术的精华,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前不久,在学校“同课互补”教研活动中,笔者两次听《父亲、树林和鸟》(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社版三年级上册)一课,深感教法不同,效果迥异。

[片段一]

开课:

教师板书课题,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生1:父亲、树林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2:为什么要用“父亲、树林和鸟”做文章题目?

师:同学们针对文章题目所提的问题很好,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结课:

师:“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父亲爱鸟,不会伤害鸟。

师: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猎人,他经常打鸟,为此,那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劝他的父亲不应该伤害鸟类。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

师:请你也写一首爱鸟的诗歌或一则广告吧!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笔来准备写,许多学生面露难色,无从下手。不久下课铃响了,老师出示了两则爱鸟的广告,学生齐读,下课。教师只字未提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二]

开课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

结课:

师:从树林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看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父亲此时非常担忧鸟的安全,因为这时鸟儿的翅膀潮湿,飞起来很沉重,很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2:我还体会到父亲此时内心很矛盾。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父亲这时内心很矛盾?

生:(思考片刻)我从“过了一会”看出父亲内心十分矛盾,他希望鸟儿快乐,同时又担忧鸟儿被猎人击中,所以停了好一会儿才说话。

师:你的体会很好。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多么热爱小鸟的父亲呀!乐小鸟之乐,忧小鸟之忧。试试看,能读好这部分吗?

(学生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教师指名读,读得非常到位。)

师:读到这里,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生1:你真是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对鸟这么了解。

生2:你真是一位护鸟的好父亲,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请你说一说,你听了他对父亲说的话,为什么笑了?

生:文章并没有讲父亲是怎样护鸟的。

师:哦,是吗?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说的没错,父亲这样懂鸟、爱鸟,为鸟高兴,为鸟担忧,他怎么可能不保护鸟呢?

(不少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你的体会合情合理。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会唱歌的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来证明吗?

生:我从父亲为鸟儿担忧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板书:因为爱……)因为爱,父亲才会如此为鸟儿担忧。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个“爱”呀!你还可以说——

生1:因为爱,父亲能从摇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因为爱,父亲能从前方的林子里闻到鸟味。

生2:因为爱,父亲能从鸟的叫声中听出快乐来。

生3:因为爱,父亲说话才这样轻声,生怕惊动了树林中的鸟。

生4:因为爱——

(学生动情地读着,说着,同时也被感动着。)

师:是啊,这是爱,这是真正的爱!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对鸟的真切了解,道出了鸟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现在你们明白文章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了吗?

生1:现在我明白了。文章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是为了突出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

生2: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去探求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通过学文,我们在了解父亲、敬佩父亲的同时,不禁为他爱鸟的真情所感动。同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相比。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以后不捉鸟了。

生2:我以后不戏弄小动物了。

生3:我再不吃野生动物的肉了。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如果我们也像父亲爱鸟一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那么在尊重他(它)们,了解他(它)们,接近他(它)们的过程中,就能得到种种快乐与启示,得到真正的朋友。

分析与思考:

上述两种结课同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展开,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怎样结课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呢?

1、结课要与开课相互呼应,真正体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这一过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像圆圆的靶心,吸引着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两位老师开课时都引导学生就文章的题目质疑,这很好。然而第一位教师开课引导学生质疑,结课却未释疑。第二位教师,结课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抓住中心句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因为有爱”巧说句子,使学生历经整个解疑的过程,实实在在理解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观鱼虾”。

2、结课要回顾全文,营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思想教育。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是的,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片段一,结课时老师“另起炉灶”,让学生朗读与课文联系不紧的诗歌和写广告。学生与文本似乎隔着一堵墙,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无法理解“父亲”爱鸟的痴情,自然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思想教育犹如贴标签。片段二,结课时教师照应开头,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抓住“过了一会”这个词,结合上下文,使学生体会出“父亲”对鸟儿的担忧,悟出“父亲”一生最爱鸟这一中心,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句,用“因为爱”这一句式说句子,并用煽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爱“父亲”之所爱,忧“父亲”之所忧,使爱鸟、护鸟不再是口号,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意识。

3、结课要“用教材”。也要适度超越教材。片段一,教师遵循“教参”的理解,机械地将“爱鸟护鸟”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片段二,教师深入教材,紧紧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并用“因为爱……”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将人与鸟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带着对“真爱”的初步感悟走出课堂,再去面对飞鸟游鱼,乃至世间万物时,他们的心中该会有一些不同于过去的感情吧!这样的教学,既用好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责任编辑:刘岭南

猜你喜欢

结课爱鸟树林
我们都爱鸟
爱鸟人数据调查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雨后的树林
阅读教学三部曲
化学课堂导语与结课技巧探析
爱鸟的人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结课策略探究
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