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豹尾”成为作文最后一道亮丽风景
2009-08-13羌志芳
羌志芳
学生总说作文开头难,其实作文的结尾也不容易,只是他们将作文写到最后,已经没有了开头一字没写的为难和着急,心理上轻松得多罢了。实际上,一篇文章要有个好结尾,也必须精心设计、煞费苦心。本文试图从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文本中去探究作家结尾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豹尾”在文章中不可小觑的作用,以努力打造出作文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主旨升华类
作家写文章都有他的目的,即展现文章的主旨。有的文章“卒章显志”,即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为文的初衷,这样的文章结尾往往就有了主旨升华的句子。如萧乾的《枣核》(见苏教版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我”动身访美之前,受旧时同窗之托带几颗生枣核。带生枣核干什么?这个悬念直到“我”将家乡的枣核给了朋友,并踏访了她的后花园后才感悟到。朋友的这个花园很有点家乡味道:垂杨柳、睡莲池、用假山石堆砌起来的家乡“北海”以及其中的小凉亭、红庙、白塔。原来,朋友是在异国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故乡氛围,借此寄托无限的思乡情。结尾,作家这样要言不烦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著名作家赵丽宏在《学步》中,也是在结尾深化了写作动机。这是用第二人称写成的给儿子的一篇散文,文章从“儿子,你居然会走路了”的惊喜开始起笔,写到做了父母的“我们”既担心儿子学步的路上危险四伏,又希望他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在遇到无数曲折和坎坷时,“不要失去了刚学步时的那份勇气”。最后,作家用交织着关爱、期望和担忧的复杂心理结束全文:“儿子,你的旅途还只是刚刚开始,你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有些地方也许还没有路,有些地方有路却未必能通向远方。生命的过程,大概就是学步和寻路的过程,儿子啊,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这样的结尾,谁看了都会为父母的真情所打动。
二、抒发情感类
有的文章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叙和描写,在充分蓄势的基础上,在结尾时,只有通过议论或抒情溢之于笔端才能倾泻他喷薄欲发的或怒或哀或悲或喜的感情。比如,巴金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见《巴金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散文写的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离开乡土、踏上轮船时心中充满的悲哀和离愁。这曾经养育了他,给他带来幸福、不幸、痛苦的乡土,现在却因为日寇的肆无忌惮地蹂躏而不得不暂时别离她,结尾这样写:“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我又不得不爱你!”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将作家复杂的难以抑制的感情揉搓、融合在一起,足见作家在离开故土时肝肠寸断的痛苦和无比的留恋。同样,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在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哈尔滨的特色以后,连用两个所以写出了对哈尔滨的喜爱:“所以我认定哈尔滨是全中国最有个性、最有特色的城市之一。所以我认为自己这个杭州人早已名不副实——我是半个哈尔滨人。”特别是最后“我是半个哈尔滨人”,真情的流露让读者完全可以解读出作家对自己是哈尔滨人的骄傲和欣喜。
三、诙谐幽默类
不少作家的机智幽默都表现在其作品里,而诙谐幽默的文章结尾带给读者的享受绝对不仅仅是开怀大笑,更多的是作家深邃的思想和机敏的睿智。这里仅举两例,一篇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公刘的《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这是一篇演讲词。作家通过与花衣吹笛人的攀谈,既指出了西方有些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总数呈负增长的社会状态,又表现了对海姆佗市的美好祝愿;既体现了对海姆佗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又显出了亲切随和、风趣动人,演讲风格,充分展示了作家超人的聪慧与口才。结尾“我只来得及最后大喊一声:‘行行好吧,先生!便直奔这座大厅”,这与开头的“在进入这座市政大厅之前”遥相呼应,形成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一代散文大师余秋雨的《白发苏州》也具有同样的效果,散文一开始运用对比,将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与200年历史的美国、澳大利亚进行对比,然后从多个方面将苏州的优点一一列出,比如,“流水太清”、“桃花太艳”、“弹唱有点撩人”、“小食太甜”、“女人太俏”、“菜馆太多”、“书肆太密”、“书法过于流丽”,等等,而这些优点的列出却是京城史官眼光中的苏州的所谓“罪状”。最后,作家这样收尾:“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结尾亦庄亦谐,颇有点王婆卖瓜的口吻,暗示了苏州优势多多,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四、哲理警世类
部分作家常在结尾处以哲理性的语句收束,给世人善意的劝告或一定的警示,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或警觉,这样的收尾往往别开生面。如果再讲究语句上的修辞,比如构成排比、拟人、对比,等等,就很可能产生震撼性的效果。林夕的《人生如下棋》写的是“我”和父亲下棋,但总下不过父亲,于是,“我”向父亲请教。父亲说出了“棋道”,而“我”也在父亲的话中顿悟了人生的“棋道”。结尾写道:“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精彩的棋,其中总有遗憾。人生也不如下棋,下棋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下错了,还可以接着下。”仔细揣摩,这些话确实能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收在职业高中语文第3册的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是一篇激情洋溢、观点新颖、独具匠心的文章,作家笔下的废墟是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的符号,它是“历史演变的脚印”,它“提醒人们正确对待民族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坚定的脚步走向未来”(见课文阅读提示),作家高瞻远瞩、谈古论今、信马由缰,但又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的结尾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富含哲理而又显得大气磅礴,读了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文章这样结束:“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文学中,其结尾方法绝对不止这四种。正因为有了许多丰富多彩、精妙绝伦的结尾,才有了那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美文。中学生只要认真去阅读、品析、消化这些韵味悠长、异彩纷呈的结尾,就一定能在文章的结尾处展现出别样的风格。